分享

一个连大人都拼命逃避的问题,孩子到底该怎么办?

 龙在天中 2016-05-26
???????????父母必读:科学、权威、实用、贴心

我们从小就被禁止随意论及“死”,言语中偶尔讲到,都被父母严厉呵斥。孔子言“不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我们对死亡的逃避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文/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

马东先生在《奇葩说》关于生死辩题中也曾说道:“生死是我们汉文化中最为缺乏的一课。”

但众所周知,不论是已经成人的父母,还是尚且年幼的孩子,都无法逃避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生死问题一次次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也渗入孩子的生活。

当四五岁的孩子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或者“人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父母的态度通常为以下两种:1.制造一个保护网,不让孩子接触这类信息。甚至会跟孩子说,我们爱的人或者爱我们的人不会死。2.认为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电视、互联网的便捷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灾难的消息和图片,所以儿童接触死亡这个概念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所难免。科学≠适合

孩子如何面对和理解生死,和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情感发展都密切相关。如果父母没有针对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只是依照“科学”地去解释,非但无法让孩子理解,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

先科普一下关于死亡的“科学关键词”:

永久:一个有生命的事物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

必然: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最终要死亡。

终止:所有的生命功能,包括移动、机体过程、思想和情感,都会因死亡而终止。

适用:死亡只适用于有生命的物体。

因果:死亡的原因是机体功能的破坏。

如果一板一眼的按照科学标准解释给孩子听,结果如何?

比如:三四岁的小朋友问妈妈,人死了去哪里?

妈妈实事求是地说,死了就埋在地下。

成人知道人死去后所有生命功能停止了,但是小朋友没有理解这个概念,他不能明白死亡的终止性特点,听到妈妈这么解释,就觉得很害怕,他会觉得埋在地下黑黑的,好可怕!

小朋友可能会哭着说,我不要死掉。

妈妈不明白他的内心感受,误以为他只是无法接受死亡,就又解释: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这是客观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然而三四岁的小朋友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必然,他只是觉得死了要被埋在地下,黑黑的很可怕,因此死亡很可怕。

所以,不顾儿童认知特点而强行“科学”地去解释死亡,并不能被小朋友所接受,而且他的疑问也没有得到解决。

差异≠错误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地结合周围的人或者书、电视等传播的一些观念和信息 ,随着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不断构建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和应对策略。

每个孩子理解死亡的道路可能都是不同的,有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甚至宗教差异。学习的路径不是单一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给孩子自由意志,尊重并且支持他们所选择的理解道路。

中国部分父母对于宗教有些迟疑,认为孩子尚且年幼,不该沉浸宗教。研究表明,没有必要把科学和宗教相对立,而是应该帮助孩子把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令孩子在获取知识后进行个人思考,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用儿童能够理解并且感兴趣的方式做出解释,效果是最好的。只有对儿童进行开放、真诚的讨论,才有助于他们对死亡有真实的理解,并且帮助他们在丧失亲人后能够应对悲伤等情感。

认知=>解释

孩子的认知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断在发展,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多,他们不断构建和整合对死亡的理解,死亡的理解逐步丰满和深刻。

其实我们回想自己对死亡或者生命的理解,并不是小时候大人跟我们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然后一成不变。我们的理解随着时间和阅历在不断改变。

父母究竟该如何在契合孩子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去解释“生死”呢?

四五岁宝宝:妈妈现在不会死,妈妈要活很多年,然后要看着你长大结婚,等你有了孩子,我就当奶奶了。

相对于理解,这时最应该做得是为孩子消除恐惧,给他一定的安全感。上述解释会让宝宝觉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自己尚在安全中,所以就不会觉得害怕了。

五六岁宝宝:植物从开花、长叶子、结果,最后果实掉落在泥土里腐烂,却为植物提供养分,孕育了新生命,人也是一样的,虽然人会死去,会被掩埋,但是亲人会怀念他们,把他们记在心里。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能够理解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的区别,也已经开始学习生命的不同阶段,能够了解一个生命的完整历程。

七八岁宝宝:人们去世以后被埋葬在这里,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会很想他们,每当想他们的时候,就把鲜花放在他们的墓前。

孩子开始学习文化习俗,思考人类情感。当他陪同家人去扫墓,父母如上解释,会让孩子理解,死亡可以带走亲人,但是不会带走我们的爱。

死亡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孩子通过认知,生活阅历和思考,逐步充实对死亡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所以,不必急于一时对孩子科学地解释死亡,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不要把针对十几岁孩子的解释去说给四五岁的孩子听。

新生&死亡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名言“人类都是向死而生。”因此,生与死是无法剥离的,只有理解了生命的可贵、脆弱,才能充实对死亡的理解。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进行生命教育。

在美国,孩子在学前班的这一年里要学习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而且要做一个生命发展形态的科学项目。他们学习不同生物生命发展的进程。

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养一种动物来配合这个科学项目。有的班级养蝴蝶,从毛毛虫养起直到化蛹成蝶。有的班级孵小鸡,观察鸡蛋里的胚胎变化,观察新生的小鸡宝宝怎么啄壳而出,还给每个鸡宝宝起名字。

在照顾和观察动物的时候,孩子见证了新生命既珍贵又脆弱,需要呵护,也见证了新生命的顽强和茁壮成长。他们不仅仅学习生命发展的过程,还能激发内心对生命的珍爱。

编辑/李佳

微信编辑/李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