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女士为何能称先生?

 老鄧子 2016-05-26

今日(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于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消息传出,举国哀悼。但也有一些人提出疑问:杨绛明明是女人啊,称为“先生”,是不是搞错了?

其实,在近代和当代”女先生“均为对德高望重、有突出贡献的女士的尊称。


除杨绛先生外,称为先生的女性还有宋庆龄、冰心、许广平、林徽因等屈指可数的大家公认的值得尊敬的成功女性。


  1949年上海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在北京特派邓颖超同志赴沪看望宋庆龄同志并欢迎她北上,于1949年6月19日所写的一封信,抬头的称谓就是“庆龄先生”。(《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26页)。

  综合《辞海》和《辞源》的解释,“先生”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还有对父兄、医生、道士等等。清朝人梁章钜所著《称谓录》里对先生一词也解释为对学士而年长者的尊称,而“老师”的含义却在不断弱化。

  清朝晚期,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女性的解放也开始起步,走向社会的女性越来越多,出现了诸如秋瑾这样的女中豪杰。后来女大学生、女学者、女教师纷纷涌现。很自然地,“先生”这种原本专门用于男性的词也用到女性身上;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称女性为“先生”时,所面对的对象不是一般女性,即不像称普通男性为“先生”那样,而是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我们看杨绛先生一生的成就,是当得起“先生”先生的尊称的。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是有大学问、有风骨,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有人这样缅怀杨绛先生——

  

一、她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杨绛和钱钟书先生情投意合。这份相合,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相得益彰。

 

他俩的爱情故事至今成为“浪漫”的代表。

 



杨绛在《如何才是好的婚姻》中说:“我成名比钱钟书早,但我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被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 我很自豪。”

 

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钱钟书夸自己的妻子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她是妻子,是生活中的帮手。

她是情人,是感情里的红颜。

她是朋友,是文学上的知己。

 

婚姻最美满和谐的状态,在他们二人之前,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二、她是最深情的女人,18年来,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先生曾说过,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她对自己,对人生,始终了悟透彻。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她经历了一次丧女之痛。

 

1998年,钱钟书去世,她又经历了丧夫之痛。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至此,天下之大,只留她孤身一人,整整18年。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在丈夫与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在92岁高龄下,提笔著书《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百岁老人,在灵魂上和钱先生息息相通,她的精神世界里,钱先生和钱媛都还在。

 

 


三、她是始终都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

 

杨绛先生爱读书。十几岁时已经被书迷住,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她智慧而温厚,她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她的博学、睿智、宽容、韧性。

 


 

她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内心淡泊安然。

 

先生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这位一生住在书中的女子,而今去了天堂与亲人团聚,先生再也不用一个人独自回忆“我们仨”了。

 

只是,世间再无先生。痛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