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医学基本观念导论(二)

 徒赵 2016-05-26

中国医学基本观念导论(二)

 

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于生活紧张而产生许多慢性病,神经衰弱即为其中之一。典型的神经衰弱,为夜晚当睡时不能入睡,而白天当工作时却沉沉欲睡,长期以后产生许多不必要之幻想,工作时却想着下班以后之事,而下班后却又挂念白天未完成工作,社会上类此之人为数不少。而神经健全之人,工作时注意力集中,努力工作,睡觉时抛开一切思虑酣然入睡,例如古时之大英雄拿破伦,醒时指挥大军,一有空闲,可立即入睡。通常用脑之人,神经衰弱者较多,西医通常之治疗法乃给以镇定剂,此物对偶然失眠之人,确实有用,因可使其迅速安眠。但对于神经衰弱之人,虽然可使其强迫入睡,但次日醒来反觉精神更加恍惚,此因神经不能以药强行压制,压制之结果适得其反,且镇定剂有习惯性,长期服用后,一旦除去,足以使人发狂。要知神经衰弱之人,乃因受环境影响,长期受压制,乃致精神降低,由于前述之反馈作用,没有充分之兴奋,则没有充分之睡意,此时如用镇定剂强行压制,则使兴奋及睡意越来越低。

吾人知神经之兴奋要靠血管的滋养,治疗神经方面之病症,必须兼顾血管,中医治疗神经衰弱可分二种:

(1)此种人之失眠,乃无论如何不能入睡,翻来覆去,仍旧毫无睡意此类失眠,乃神经紧张所致,中医称之为阴虚失眠,其治疗法应使用养阴剂。

(2)此种人在睡觉时,似醒非醒,乃在一种半睡半醒之迷糊状态,中医称之为阳虚失眠,应使用补阳剂治疗。

总之中医之治疗主要在于使其神经健全,当其有足够兴奋,则睡时自然有足够之睡眠,此即所谓顺其势也。由于时代之进步,物理已由古典物理进入量子物理,而生物化学亦进入分子生物化学,因此两种物体之化合其合成之物,乃依据不一定之或然率,此种趋势逐渐接近中国之哲学,而中医之治病,以整体为着眼点,而治病之方式以一种手段之方式进行,颇合时代之趋势,因此中国文化及中国医学终有扬眉吐气之一日。

中医之治病,有针法,灸法及药法。针灸治疗乃一种"神经传变",作用快速,但时效短,故必辅之以用药,药乃生化作用,其作用较慢,但时效长,且可根本治疗,故有一针二灸三用药之说。中国之历代医书当中,最基本最详尽最伟大之医书,首推伤寒论,以伤寒论与内经相比,似乎伤寒论尚在内经之前。因伤寒论之文字古朴,确为西汉时代之散文,而内经文字近乎对仗工整,而文章有时又反复矛盾,此正与魏晋六朝之骈文相似,且内经之发现在隋唐时代,在隋书艺文志中方有内经之记载。至于金匮亦为骈文句法,可见金匮在伤寒论之后,因此伤寒论为中国最伟大的医书,行医用药,非彻底了解伤寒论不可,惟伤寒论与近代西医之伤寒绝不相同,西医之伤寒乃一种肠热病而已,而伤寒论者,则包括病情之演变,及各种治疗方法,无一不详尽备至。然吾人读伤寒论主要者,在于学习其理论及治疗之手段,用药方面决不可照原抄录,因汉朝末期战争频仍,疫病猖獗,民不聊生,营养不足,大部份人都有贫血现象。而现今社会,人们均营养充足,其体质与汉末时大不相同,因而其治病之手段与用药,不可拘泥于伤寒论。

吾人知所谓贫血者,非血液量不够,而是单位体积中血液浓度,血红素及红血球数量减少之谓。细胞之营养及氧气由血液供应,然后再将一些废料交血液带回,此谓之维持平衡。贫血之人血液既然稀薄,红血球数量又不够,所能携带之营养及氧有限,惟一维持平衡之方法,只有血流加快,因此贫血者,脉搏必快,心脏跳动亦必加快。 

其次再讨论血液浓度与外面的关系,例如一大杯中所盛者为清水,其中为一倒置的漏斗,其下以猪膀胱封之,内盛浓糖水,此时可见清水是先渗透入糖水,而糖水再流入清水,最后两边甜度相同,谓之平衡,此作用乃由渗透压作为原动力,血管内外之平衡亦必须靠渗透压为之。贫血者血稀,水分易跑出血管,若血浓,外面稀,则先由稀的进入浓的,然后浓的扩散而使两边平衡,但血稀时,血浆易于流出,故血流必需加快,若血流加快,则心脏之跳动亦必加快,因此心脏负担大,而血管之口径必须变动一下大,一下小,方能适合血流之变化。血管之变动靠神经指挥,而能量之维持则靠糖,因此人体之糖不够则面色苍白,手足发冷,发冷汗。在汉末之时,人们既然贫血,则醣自然不够,故一有疾病,则身体的正常状况立刻被破坏,且若干庸医发生误治情况,所以伤寒之立论精神,并非直接治病,而在于调节身体状况,培养根本,身体恢复后,则病邪自去,故伤寒之治病手段与温病不同。 

温病学起源于清代盛世,江南鱼米之乡,其时之人营养丰富,所患疾病多为炎症,与张仲景之时代及地点条件完全不同,故温病学之治疗原则乃为直接治疗,与现代西医颇为相似,故伤寒论所讨论者为如何维持血液动力及血液循环正常,其所依赖者为心脏跳动及大脑调节,而维持此二者乃糖,糖之来源,来自淀粉,像藏在肝中者称为醣原(Glycogen),而由醣原变成有用之葡萄糖则靠肾上腺素(磷苯二酚之一种)对肝作用。人为动物之一,动物在寻找食物时,难免不遇危险,当人紧张时,心跳加快,需要之糖大为增加,因而此时肾上腺素之分泌大为增加,此即人遇危险时能发生超乎常人力量之原因。汉末时人之营养不够,血液循环差,其原因乃糖不够,而糖不够之原因,又因肾上腺素不够,故伤寒论之治病,不仅在治疗外感,并且考虑到调节血液循环,调节心脏情况,调节血糖,而由于产生血糖之过程,牵涉到肝,肾,心,血液,神经及大脑,因而伤寒论之伟大乃在于此,不仅治疗外伤亦可治疗内伤,明其理而循其法,则伤寒论可谓万病可治矣! 

尤其值得一提,伤寒论之成书在一千年前,但其论病之过程竟能与现代医学相符合,实在难能可贵,现代医学将疾病对体能之拮抗分为三个时期: 

(1)抑止期(Phaseofinhibition),在此时期,身体受到感染,全身都处于紧急状态,应大量生产糖,但因感染之故,肾上腺素被抑制,分泌反而减少,因而只感到身体不舒服,而无明显症状,因此,此乃受感染之前驱期,视感染之不同而有所长短,而发病之可能亦有多种可能。此时期正与伤寒论之太阳病相符,因太阳病在一身之表,病况变化多端,故张仲景写此篇时,讨论各种可能变化,故其篇幅最长。

(2)发扬期(Phaseofstimulation),在此期间,病情开始爆发,而人之抵抗力亦同时高涨,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于是发高烧,此即伤寒论之由表传里阳明病,病况已明显,殊少变化,故伤寒论阳明篇篇幅甚短。

(3)衰竭期(Phaseofexhaustion),当人之抵抗力无法阻止病之进展,肾上腺素之分泌已趋衰弱,即所谓衰竭期,在伤寒论言之,即病入少阴,此时殆已病况垂危。

因此以现代医学证之伤寒论,则三阳仅有二阳--太阳,阳明;而三阴则只有一阴--少阴。至于少阳,厥阴及太阴则为病程中之分枝或并发症而已。 

伤寒论中最著名之方为桂枝汤,今就桂枝汤之治疗手段及条件讨论之。

桂枝汤之组成为: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中药之治病与西药完全不同,西医乃针对某病某症某细菌,而针对此提炼成一种有效成分来完成治疗目的,故其方法,乃为分析法,但中药不同,例如芍药,其对人体之作用,可以补血,收敛神经,调和肠胃,压制胃酸,调节静脉,但此多糖效能,必须在某一环境,某一条件方能产生,若以芍药单位论之,即使近代之分析法,能分析出其所含之各种成分,亦无一种能达到上述目的,且单味药施之于动物试验因提炼之后,成分过于浓缩,其份量足以使动物致死亡,因知中药之治病,并非靠单位药,而系利用方剂之组合,方剂乃一种治疗手段,必须在某一条件,某一环境下方能发生治疗作用,故同一方剂可治不同之病,而不同方剂亦可治相同之病者,其理由在此。前述芍药之多种作用亦即同理,故中医之治疗法乃是一种综合法,因此不可用西医之分析法来解释中药。其次伤寒论中论病者多,论脉者少,切脉为一种经验,某些脉象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且脉象只能作为用药之参考,此即伤寒论多论病少论脉之故也。 

伤寒论中有药八十一味,方一百一十三张,中药之用途,每味药均有数种用处,但使用中并非每种用处均表达出来,处方时,如果选择其中某一用途,则可另外加某一味药,以加强某一作用,使此作用可完全表达出来,例如前述之芍药有多种用途,但在使用时,通常只选择其中之一。当人爬山后,肌肉极度疲乏,因而腿酸,此乃由于能量之消耗,能量由大量的糖代谢而来,结果产生大量乳酸(Lacticacid),二氧化碳及水,乳酸可刺激肌肉,使发生酸痛,及静脉发生痉挛,因芍药可收敛神经,调节静脉,故可考虑使用芍药,但单独使用芍药效果不大,若用芍药一两加甘草三钱,如此则芍药之作用益加显著,可于短时期内治愈腿酸,明乎此理,则可讨论伤寒论之桂枝汤。

 

桂枝汤为一治感冒之处方,感冒为病毒(Virus)之感染,其侵袭人之处不外二处:(1)上呼吸道;(2)肠胃道;亦有少数侵袭泌尿道。

若上呼吸道受感染,则流鼻涕,眼泪及咳嗽。

若肠胃道受感染则疲倦,口臭,骨痛,发烧。

亦有先是上呼吸道受感染,再传至肠胃道者。人之口鼻以下,以至于肛门都有粘膜,粘膜下有小血管,当粘膜发炎时,红肿热痛随之而来,因而血流变慢,于是变热,且因神经被压迫,或有痛感,故发炎时,红肿热痛随之而来,因发炎处血流慢,则缺氧,缺氧则有分泌性粘膜细胞大量分泌,故感冒时,鼻涕变多者,其因在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