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博教程 | 博物馆摄影系列——挑战黑暗和反光

 木头1018 2016-05-26


▲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国家博物馆)


剧情预告

《器材的准备》一章里(查看历史消息可阅读该文章),我提到过一件一物三用的神器。在今天这篇里,它的用途将被揭晓。这一章也会分享铁手训练法。


现在我们站在博物馆里了,开始直面奇异甚至严苛的光线。在博物馆摄影,有两个主要的困难:黑暗的展厅展柜玻璃的反光


人眼是个很矫情的东西,在现场看展时,它会开启自动修复功能,把被遮挡的部位补全,把杂乱的人群忽略,对环境既不觉得暗也不觉得乱;而到看照片时,它立刻开始挑剔在现场被忽略掉的东东:

“为神马这么黑?这么多杂光、噪点、色斑?

背景里还有几个观众,一个还在抠鼻孔,啥时候拍进去的?

肿么照片上还有自己的大脑袋在玻璃上的反光?”


先试着解决黑暗问题


博物馆有多种布光方式,有用自然光的,有用灯光的,用灯光者又大致有明暗两种风格。卢浮宫的意大利画廊和大多数雕塑厅、大英博物馆帕特农神庙厅和埃及厅,使用大窗户或半透明的拱顶提供柔化过的自然光。故宫博物院文华殿(陶瓷馆)和首都博物馆的佛像展厅都是黑暗的展厅,被小范围照亮的展品像是漂浮在空中一样。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厅的灯光算是半明不暗风格,展品照明和背景差别不大。下面六幅图,左、中、右分别代表亮、暗(且明暗对比强烈)、折衷版。暗--到多暗才算暗呢?



在我的眼里,只要景物暗到逼着照相机慢过1/15秒的,或者升ISO上800的,都算黑暗。经验上,大部分博物馆都黑暗,其实这是必然的:展品——尤其是织物、纸张、竹木、毛皮、骨角、彩绘,大多怕光,所以博物馆用的灯大都是低能冷光,照度也有控制。在这样黑暗的环境里拍照,常有下图所示的三个典型症状:照片黑,照片糊,照片花,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照片黑的原因很直观,黑嘛。


照片糊,是因为很多相机一见博物馆这阵仗,立刻把光圈放大,同时把快门时间调长,以努力多看一会儿,来获得足够明亮的成像。快门时间延长了,可人手却在不停地抖,最后照片就一塌糊涂了。


照片花,是因为相机可能会很聪明地把感光度(ISO)调高,这样曝光时间就不用那么久了。我们在《了解你的相机》(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里知道,ISO调高之后,噪点就会升上去,过高的ISO结果会把照片弄花。


环境黑暗是改变不了的,相机的噪点水平也是改变不了的,可以改变的就只有缩短快门时间,以及避免相机抖动了。


所以请依次考虑这些措施:

 

  1. 把ISO调到你能容忍其噪点的最高值,详情见《了解你的相机》最后几个章节。

  2. 相机拨到光圈优先模式(A或Av档),把光圈调到最大。进光量上去了,曝光时间就不那么久了。 

  3. 不要站得远远的,通过伸缩镜头把展品拉近放大,而是要让整个相机尽可能靠近展品。这样做的原因:一、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进光量越大。二、视野越大,相机的抖动越不那么明显。

  4. 判断“黑暗”主要是什么引起的,如果并非展品本身,而是无用的展厅背景(就像故宫文华殿或首博佛像厅那样),使用负曝光补偿(见《细说曝光补偿》下期内容敬请期待!)以缩短快门时间。

  5. 使用三脚架(哥,他们不让用三脚架) 

  6. 高效但有争议:把镜头顶在展柜玻璃上,这样相机立刻就固定住了,而且能消除展柜反光!这里我要说一下,国博不喜欢观众触碰展柜,但如果是在不在乎展柜的馆里,这一招十分灵验可靠。

  7. 锻炼一双坚如磐石稳若泰山的铁手,彻底解放自己。后面我会介绍铁手的锻炼方法。

  8. 如果上面的法子都尝试过,仍然无法达到想要的短曝光时间,那么就接受现实,把相机拨到快门优先模式(T、Tv或S档),把快门设为你能端住的最慢值,如1/15秒,只管拍就是了,回去做后期调亮。


下图的米斯特克·阿兹特克的绿松石镶嵌面具,是2009年在大英博物馆见到的。当时的布光极暗,但大英博物馆可以随意顶展柜,于是我把相机顶在玻璃上,曝光时间足足八秒钟,想想这展柜有多黑吧……


▲ 绿松石镶嵌面具(大英博物馆)


铁手训练法:

身体姿态:腿脚放松,膝盖微曲,从肩膀到手腕全部放松。上臂紧贴身体,但不要猛夹身体。左手手心向上,以虎口扣住镜头,肌肉即不松弛到把相机掉地上,也不紧到小愤怒似的颤抖。右手握住机身,食指轻按在快门上。


准备:半按快门,完成对焦动作。


拍摄:对焦完成后,轻柔和缓、深深地呼气,在呼气和吸气之间的交接处,食指轻按下快门,曝光开始,直到快门关闭之后再恢复正常呼吸。


我相信这个方法有点颠覆。当专心致志地做精细活时,我们会下意识地猛吸一口气屏住,但吸饱了气的胸腔正是心跳的放大器。这个道理,是我在看海豹潜水前深呼一口气时悟出来的(这样它可以潜得很快很深),然后抄起相机跑到伸手不见五指的首博做实验,成功了之后才敢分享给大家。下图这尊度母像的两张照片,就是做实验的结果,左边是顶玻璃拍的正面照,右边则是自由手、深呼气之后做到的,两张照片的曝光时间都是整整一秒,一次成功,你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端得多么稳!



《器材的准备》一章里,我请大家在身前抱一个双肩包,相机架在上面,也可以起到稳定双手的作用。


现在说怎么对付反光


最简便的避免反光的办法,和固定相机的一招相同:把镜头抵在展柜玻璃上。(国博不高兴,咱们再说说别的办法)


《器材的准备》那儿,我说过请大家穿深色衣服,以避免正面对着展品时拍到自己衣服上的喜羊羊。


在那一章,我还让大家想办法弄一个黑色厚软包,现在是揭晓它的用途的时候了。当你想微侧拍摄展品时,就容易被玻璃反光困扰,像下图示意的俯视图那样(浅蓝横线示意展台玻璃),左下方的杂光会反射到镜头里来。


▲ 展柜玻璃的反光干扰


这个黑色的厚软包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用左手把它和相机握在一起,用它的前端挡住杂光进入镜头的光路。你会欣喜地发现,取景器里一下子纯洁沉静下来了。这是它除了装照相机之外的第二个、也是最实用的用途。


▲ 黑色长方布包可以遮挡反光


▲ 物体有玻璃板上的反光


▲ 偏振镜消除了反光


物理上解释一下。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有振动的电场。盯着迎面而来的普普通通一束光,假想我们有能力把其中一丝光线做横截面,无限放大,我们就能“看到”电场的振动,朝着各种方向都有,活像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一样。而“偏振光”的电场只有一个振动方向。当一束偏振光遇到晶格与之垂直的偏振片时,就如同横躺着的人想进入一道道竖格的铁栅栏,于是这束光就被滤掉了。


物理还说,展厅里的杂光本来都是普通光,什么振动方向的都有,但当它们照射到展柜玻璃上,和玻璃有30°左右的夹角时,它们的反射光就会成为纯偏振光,你可以想象一个枝枝杈杈的维特鲁威人以光速抵达玻璃表面,被摔成死硬梆直挺挺的情景,然后这道死硬梆直挺挺的反光遇到和它垂直的偏振片,被果断拿下。展柜里面的展品的光线透过玻璃后,却还是普通光——张牙舞爪的维特鲁威人,普通光遇到偏振镜时,其中顺着偏振片晶格振动的那部分光可以成功地进入了相机镜头,成为照片的一部分。


听起来很美好,可物理又说,普通光透过偏振片之后,会减弱一半。我们本来就面对一个很暗的展厅,听到这个消息很悲痛。所以对黑暗和反光的对策权衡,需要我们综合考虑,灵活把握。


▲ 维特鲁威人·达·芬奇

图片来源维基资源


(原文链接:http:///blog/?p=5313)




- END -




-在线文博-

博物兼文史

在线傲纶巾

纳新吐故相关注

怀抱观古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