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画第一人】赵孟頫画集(100幅高清图)(史上最全版)

 乐在其中自由 2016-05-26


元 赵孟頫 松阴高士图 (美)私人藏

本文主要收录了赵孟頫存世所有绘画作品

与汉唐读者共享!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信佛,与夫人管道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赵孟頫 吹萧仕女图


特别鸣谢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州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旅顺博物馆

大都会博物馆

弗利尔美术馆等机构




山水画临摹指南

文| 张伟平


山水画临摹终极目的:明理法

       学习要得法,临摹也是一样。临摹可以引导你一步步进入中国画山水的正堂,也可能让你自织罗网,框住自己,两者间的区别主要看你“临什么”和“怎么临”。“临什么”关涉到你对山水画史、历代画家的熟悉度及自我兴趣等问题;“怎么临”则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反映的是你对山水画的认识深度和所站的高度。


元 赵孟頫 二羊图纸本25.2x48.4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 赵孟頫 楼阁亭台图页48x47

元 赵孟頫 楼阁亭台图页48x47

元 赵孟頫 杜甫像轴

元 赵孟頫 杜甫像轴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窠木竹石图

   初学者往往以为临摹是依样画葫芦,比创作、写生要容易,其实并不尽然。“画得像”并不意味着“临摹得好”。“依样画葫芦”的方式即使对小朋友来说,也是不难的。临摹最忌讳的就是不用心、凭感觉地将临本摹形抄写一遍。因为即使临得再像,每一笔的长短位置、每一次用墨的浓淡枯湿,都与原作一模一样,结果也只会是遗神少趣。临摹者必须要首先对所临经典绘画作品的作者、艺术风格等都有所研究,进而熟悉画理、画法,才能在临摹时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化他人法为己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形似与重理解在心态上只是一念之差,但长期走下去实际效果会有天壤之别。


赵孟頫 人马图 


赵孟頫 老子像 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 诸葛亮像

元 赵孟頫 画蜀道难(传)

元 赵孟頫 画蜀道难(传)

赵孟頫 滚尘马图卷 (传)


赵孟頫 人物画(传)


元人集锦卷-赵孟頫-枯木竹石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纸本设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设色 23.6×5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余庆跋裴宽 秋郊散牧图

唐 裴宽 秋郊散牧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或为赵孟頫秋郊饮马图之母本


临摹关键:必须“正受”


经典名作是经过历史验证后,留下来最好的东西,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学习经典就要学会运用这些好的东西,我将之称为“正受”。“正受”有一种正面的启示力量,其中有我们都喜欢的体格、法式与意境,不同心性的画家会与不同的经典作品结下不同的缘。如果真能读懂各自喜欢的经典,我们就能用它直接解读生活。

那么如何看待画家个性与经典名作之间的关系呢?一句话概括,是“借名师之力开自我之性”的关系。画家仅凭个人力量就想达到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名利等物质层面的诱惑力太大。我们一定要相信两样东西:第一是所有的经典名作都有很大的力量,“登高而招”的借力方式要比个人冥思苦想好得多;第二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在学习经典时一定要放下自我,不要唯我独尊,不要动辄就提超越李郭、元四家,否则便难以感应经典之妙。



赵孟頫 水村图 纸本设色 24.9×12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重江叠嶂图 纸本墨笔 28.4×17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纸本墨笔 26.7×107.3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 赵孟頫 谢幼舆丘壑图 绢本设色 20×116.8厘米 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浴马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浴马图卷 35×462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藏


赵孟頫 洞庭东山图赵孟頫


赵孟頫 欧波亭图
 


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 辽宁博物馆藏 


赵孟頫 人骑图卷 30×52厘米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 调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在对规律性事物毫无认识时就直接解读、学习经典,因为经典包含的因素很复杂,它像一个圆浑的体,初学者对经典的感知力量弱小,很难抽丝剥茧,更遑论对其的整体认识。只有由明理的老师先传授清晰简明的勾稿,学习者再认真学习其中的规律,勾过画稿,明了画理,再去读经典名作,才能有所成效。

因此我对于临摹,提倡“正受、正解、正取”。能够做到这三“正”,应该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心要放正,所谓知是非,才能辨美丑。中国画家的学习与成长是从外部薰染、具体摹法开始的,最终走到与内心本性相融相合的状态,是一个由外求而后内合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特别提倡承载着中国文化主流审美取向的画作,因为“正受”就会“正取”,接着就会去“正行”、活用。谈到这里,我们理应再一次肯定在学习初期以临摹为主的学习方式。


元 赵孟頫(款)西成归乐图卷 绢本 水墨 设色 22.9×89.5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赵孟頫 饮马图


元 赵孟頫 竹石幽兰图卷 28×400CM 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赵孟頫 古木散马图

赵孟頫 疏林秀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氏三世人马图卷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 赵孟頫 幽篁戴胜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临摹态度与途径

临摹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用机械的、不变的眼光看待它,临摹时只讲求明暗深浅、符号位置、形状、笔触的相像。另一种是先解读临本,不仅要领悟原作精神,更要解读原作的技法。解读技法方面主要包括用笔用墨的浓淡枯湿,笔墨符号排列组合的程序等,而不是被临本的画面效果牵着走。

这两类临摹法都各有特性,也将引导着学习者通往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方法开始容易,好上手,但往后会越走越艰难;第二种方法则恰恰相反,开始艰难,而一旦得到明白人的指点,往后理解得越多,就会越得心应手。

临摹学习和登山一样,必须不畏艰险,若一开始图轻松就挑一条好走的路上山,结果只能到达半山腰,只能看到半山腰上的风景;相反,若一开始就认准直上山顶的目标,即使路上荆棘丛生,坚持到底就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风景。



征稿启事

【汉唐书院】艺术家推广计划

(点击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