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榜状元逢此日

 雲泉 2016-05-26

四榜状元逢此日

鸣弓

状元是古代最高学历的象征。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个人“登龙门”,跻身吃皇粮的公务员行列,光宗耀祖,门第生辉,所在村县州府亦可沾光。

状元入仕后的作为,却是因人而异,未见得个个皆是佼佼者。姑以“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元末四状元为例。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有平江(元代路名,今苏州市)驿站无名氏题写的《吊四状元》诗:“四榜状元逢此日,他年公论定难逃。空令太守提三尺,不见元戎用六韬。元举何如兼善死,公平争似子威高。世间多少偷生者,黄甲由来出俊髦。”诗咏王宗哲(一作王崇哲)、泰不华、李齐、李黼四人,都是元代的状元,也都是朝廷官员,他们面临末世政权存亡危机,作出了不同的抉择。诗作者评论四状元生死关头的名节抉择,意在品评高下,并希望引起“他年公论”。

下面简要介绍四状元“此日”行状:

李黼,字子威,泰定四年(1327年)及第状元,授翰林修撰。历任朝官、地方官。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义军起于河南,造船锐意南攻,时任江州路总管的李黼为抵御义军,治城壕、修器械、募壮丁,出守要塞,并协江西行省制定攻守之策,惜其建议并未被行省悉纳。翌年正月,义军渡江攻陷武昌,蔽江而下,江西大震。李黼固守九江孤城,内外无援,情势万分危急。经李黼的多方努力,黄梅县主簿也孙帖木儿愿与李配合抗敌。因举措得当,李黼又身先士卒,加之也孙帖木儿继进,此役告捷。不久,义军再度集结兵力攻打九江。其时,左近守臣多弃城而逃,唯李黼独守孤城,无日不战,中外援绝。二月,义军数万,兵临城下,又有朝官自北门逃跑,李黼率领将士登临城垛死守。义军焚烧东西二门,城破,李黼知寡不敌众,乃挥剑叱曰:“杀我,毋杀百姓!”李黼与儿子秉昭一起战死。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九江东门之外。

李齐,字公平,少有大志。元统元年(1333),殿试钦点左榜进士第一,状元及第。为承务郎(文化散官)。不久升任为河南淮西行省肃政廉访司佥事。时朝廷大厦将倾,摇摇欲坠,起义队伍风起云涌,扬州、高邮一带尤甚。1351年,李齐临危受命,任高邮知府。他针对时局,大刀阔斧,从严治理,对内严加防范,取缔私造兵器窝点,收缴所有兵器;对已举旗造反的张士诚等实行招安政策。治下一度暂时稳定。后行省高官处置失当,张士诚等降军再次反叛,抢劫官民财物,攻城掠地。行省命李齐守甓社湖,李齐舍生忘死,率军在一线督战,甓社湖坚不可摧,叛军转而攻陷高邮。李齐速率军回救高邮,中计被捕入狱。张士诚亲审李齐,令跪下,李齐坚贞不屈,大声说:“吾膝如铁,岂肯为贼屈!”一代文魁终为元朝壮烈殉国,血溅高邮城,张士诚亦心存敬畏,下令厚葬之。元顺帝追谥李齐为“忠”。明太祖也钦佩李齐忠心铁骨,命赐葬县城西,每逢春秋祭奠。明修《元史》中有《李齐忠烈传》。李齐被元、明两朝皇帝共同旌表,表明官家推崇“吾膝如铁”的忠贞不二。

王宗哲,字元举。至正八年(1348)左榜状元,是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历官至湖广宪佥事。王宗哲被认为“大亏臣节”, “降于贼”,具体情节无可考,反正其人“不足道也”。

泰不华,字兼善,蒙古族。至治元年(1321)右榜状元。授集贤修撰。擢升绍兴路总管,颇有政绩。后应诏入朝,修辽、金、宋史。史修成升为礼部尚书。时方国珍等作乱,招降而不受,势益暴横。至正十一年(1351年),泰不华受命于危难之秋,出任浙东宣慰使,提督元师分兵于温州,夹攻叛军。以火攻,驱敌逃走。明年,海战,方国珍行骗使泰不华被害身亡。谥忠介,封魏国公。泰不华崇尚气节,工书文。著有《复古编》十卷。

史书评论四状元:或大亏臣节,或尽忠王事,或遇难而亡,故云,若论其优劣,则江州(李黼)第一,台州(泰不华)次之,高邮(李齐)又次之,宪佥(王宗哲)不足道也。然今人有颠覆前人公论的说辞,谓二李、泰不华参与镇压义军,乃其“历史污点”云云。钦点状元、朝廷命官,忠于朝廷,理所应当,利益使然。要他们背叛朝廷,站在反政府武装一边,推翻现政权,那实在是苛求古人了。

天下大势,真能看清者有几?看清而能决绝既得利益顺应者又有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