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要有思考的习惯

 教育繁星 2016-05-26

教师的学校生活,除了上课、课余师生或与同事交谈,还有就是参加各类会议。上课是要考核质量的,与学生谈话(教育)要讲效果,这些都很费脑筋。同事之间交谈,多数时间是一种精神放松,无须动脑。而会议这一正规的人际交流场合,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据观察,我们好象对此重视得很不够。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对会上的发言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不去思考,哪能吸收领导、专家报告的精神并化为自己的东西?不去思考,哪能发现会议的各种讲话中或许有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不能发现问题,何来反思?没有反思,又何来改进?现在研究教师素质,提出了这个力、那个力,我看重要的却是思考力,而提高思考力,其前提是要有思考的习惯。我的感受是,作为单通道会议的受众,可对台上的发言从两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接受教益,一是将它当作锻炼个人思考力的题库,这是没有列入“540”“240”计划的“培训”。如果有此准备,开会时瞌睡虫绝不会再找上门来,即使最乏味的会议对你来说都有可以利用的价值。

举例说吧,如会上强调教师个人学习的重要性,这当然无可非议,因为学习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而当时我在思考,只讲这一点还不够,还不全面。在当代,更应强调团队的学习、组织的学习,这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那么,学什么呢?教师是杂家,什么书都可看一点,但不要忘了带批判的眼光,因为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书都有。比如有一本西方的畅销书,写狮子与镫羚羊的生存竞争,以喻现实社会关系。我没有看过,无由全面评论。听了介绍后,不能说作者的观点没有一点道理(否则何以登上畅销榜),但总有一种感觉,西方文化崇尚丛林法则,非弱肉强食不能生存;东方的文化传统是主张和谐、共生。所以,教师如指导学生阅读,对宣传西方文化的书籍要注意辨别。西方这一类的书,多得很,没有什么大的价值。

有时,对一件事、一种说法不仅应判别其是否正确,也要思考其是否得当。如一名教师在社会上犯事,受到一定处罚。此事的性质,不管怎么说,首先是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行为是否严重违反师德,是评说一件事的基本出发点。所犯事情出在社会上,就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如出了本区,则是损害了青浦教师的形象;出了本市,则是损害了上海教师的形象;到了国外,那就损害了中国教师的形象。如果事情只是出在教育系统内部(如以前曾查实过某校教师考试舞弊的事),那才是损害了这所学校的形象。以这样的视角思考问题,就得当了。

对于有思考癖好的教师,有的领导是欢迎的,广开言路是治校的基本策略;有的领导是不欢迎的,因为那些观点可能与领导者的想法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有的领导是认真听取,择善而从的;有的领导则姑妄听之,权当耳边风吹过。也有的领导,嘴上表示欢迎,还会说一点卑微的奉承话,内心却很是“感冒”,“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个千年古训怎么可以违背呢?在他看来,尽管昨天的我还是对方的同事甚至是下级,可今天我已是这里的头儿了,你们只有听我的才对,无须再思考什么。

但不管怎样,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职业。保持思考的习惯,教师的生命才会有意义,教师的心理才会永远年轻。

(来源:校本研修网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