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美国上大学之一:足够优秀的常春藤落选者

 zrc03 2016-05-26


卿滢|文

▲ ▲ ▲


5月23日,美国亚裔教育联盟(AACE)正式向美国教育部提出申诉,要求后者对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以及耶鲁大学三所常春藤名校进行调查,申诉认为,三所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均存在对亚裔群体的歧视现象。

 

选择这三所大学作为申诉对象,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结果,AACE2015年曾组织64个亚裔团体,共同向美国教育部,就哈佛大学对亚裔的招生歧视提出侵犯公民权利申诉。但美国教育部驳回了该申诉,理由就是,当时美国联邦法院正在审理一宗本科生申请哈佛被拒的案件,与申诉内容重合。

 

而此次申诉的三所对象学校,尚未被提起类似诉讼,且其亚裔学生招生比例很低。于是AACE今年3月在网上发表了针对另三家学校的申诉书,获得了115个亚裔团体签署,随后正式提出申诉。

 

申诉书认为,三所学校招收的亚裔学生数量被刻意限制,并且存在针对亚裔学生的特殊招生标准。具体来说,学校的招生部门工作人员经常将把亚裔申请者看做一个“庞大的整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申请人。

 

同时,申诉书还认为,这三家学校的招生工作存在对亚裔申请者的贬低和诽谤,包括批评亚裔学生缺乏创造性,批判思考能力,领导才能和风险承担能力,

 

申诉有用吗?也许。在1988年教育部开始对哈佛大学进行招生歧视调查后,该学校的亚裔学生招生比例从1988年的10.8%上升到了1991年的16.1%。而在2006年亚裔学生对普林斯顿大学提出申诉后,亚裔学生招生比例从2007年的14.7%上升至2014年的25.4%

 

被申诉的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以及耶鲁大学目前均回应称,他们在招生时从全面和整体方向进行考虑,并且对每一位申请者进行个人评估以达到学生多样化的目的。布朗大学发言人认为,AACE提出的申诉毫无价值。耶鲁大学发言人则声明称,耶鲁在招生中会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任何申请者都不会招生过程中因为种族或者国籍等因素受到不利对待。

愤怒的“模范”


在2015年对哈佛发起申诉时,申诉的组织者、52岁的亚裔人士赵宇空(Yukong Zhao)抨击称,美国高校可以施行招生歧视而不受到指责,原因是亚裔在政治上、尤其是在政治投票上不如其他族裔活跃。因此借申诉发声,是亚裔必须要做的事。

 

而在此次AACE提出新申诉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做了关注,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

 模范少数群体开始失去耐心
The model minority is losing patience

文章写道,美国亚裔群体内部存在不小的差异:华人和印度人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更高,柬埔寨人、老挝生活水平较低,而日本人则更加接近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教育水平。但是总体来看,亚裔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生活水平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高,也更愿意相信美国梦;69%的亚裔相信大部分想要获得成功的人,如果他们愿意努力的话都可以做到。而美国总人口中这一比例要低了十多个百分点。

 

然而,虽然亚裔虽然在学业上表现优异,收入水平也更高,但在美国企业高管位置上依然很少出现亚裔,他们往往是在底层和中层企业和专业性工作中有突出的发挥。很多分析者认为,部分原因来自亚裔群体的文化,它会让亚裔在成长中变得内敛甚至害羞。

 

内敛害羞也罢,不谈政治也罢,如果问题被提前到了上大学这一环节,“模范少数群体”也会坐不住的——在亚洲社会里,最强大的力量可能就是学生家长。实际上,AACE2015年对哈佛大学的申诉已经在美国国内引起了不小反响。

 

当时AACE在申诉书中提出,一些亚裔学生考试成绩优异,排名全美前1%,同时在学校展现出优秀领导才能,频频获奖,但最终依旧被哈佛“不公平地拒绝”。

 

哈佛的回应则是,过去十年内,哈佛的亚裔学生比例从17%增加至21%,而在同一时间段内,美国亚裔人口增加了6%,虽然不是等比例增加,但也足够可观。2015年的申诉最终被驳回,哈佛大学也松了口气。

不公的证据


当很多人有同样的感觉时,问题极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毕竟需要论据,越多越好。而提供这些论据的,并非只有亚裔人群自己

 

美国John William Pope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主任George Leef在《新闻周刊》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中提出,尽管亚裔人口比例在增长,哈佛录取的亚裔学生比例却在多年里没有改变:

这强烈标明有一种配额政策,它看起来很难说是合法的。
That strongly suggests a quota policy, which hardly seems to comport with the law. 

Leef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对表现较弱的学生群体采取招生优待,对学校的学习风气有任何帮助。相反的,学校管理者如果被迫给这些群体更多名额,还会给学风带来不良影响。他表示,自己对亚裔开始争取感到非常高兴。

 

赵宇空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出,如果哈佛大学真的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招生歧视,就应当将其招生指导公开,让大家来做评判。

 

维持学生种族比例的“平衡”,在美国主流大学招生中有着种种玄机,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心照不宣的。在考试辅导机构Princeton Review发行的教辅书中,有一个章节为种族背景容易“吃亏”的学生提供了对策,其中包括:如果有选择的话,尽量不要在申请表上贴照片,不要回答关于种族背景的任何可选问题。

 

这份指导还进一步建议申请人,要避免自己给校方留下“典型亚裔学生”的感觉:SAT数学高分、口语分数却平平或很低、参与的课外活动数量较少。

 

还有更多证据或者线索么?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家Thomas Espenshade  Alexandria Radford2009年出版的《不再隔离,但也没有平等》一书中计算称,亚裔学生要获得相同的哈佛录取机会,在SAT考试中的平均分需要比白人学生高140分,比西班牙裔学生高270分,比非洲裔学生高450分。

 

从哈佛本科毕业的政治活动家Ron Unz则进行了另一项研究,并在2012年发表在《纽约时报》上:根据哈佛大学官方公布的数据,该校亚裔学生招生比例在1993年达到峰值20.6%。随后一路下跌,在2012年低至16.5%。而在几乎同一时间段里,美国处于大学入学年龄的亚裔人口不断上涨,1992年到2011年间翻了一番。而“非西班牙裔的学龄白人”人数则基本保持不变。换句话说,亚裔学生的哈佛录取率在过去近20年时间内下跌了一半,而白人的录取率则几乎没有变化。报告里有句话略显耸动:亚裔学生录取率的这种下滑,甚至比1925年哈佛大学对犹太人实施的名额限制效应更大。

 

Unz在发表在报告中还提出,在其他常春藤学校中,亚裔适龄入学人口的录取率在过去近20年内也在不断下降,各所常春藤学校的亚裔学生录取比例正趋同于相近的水平,让他怀疑各常春藤盟校是否有一份限制亚裔学生比例的共同政策。

 

一个反例是加州的大学们, Unz认为,加州理工学院虽然对录取学生要求极高,但是却在种族问题上保持了严格中立。该校亚裔学生录取比例的提升与亚裔人口的增长保持了相当的一致,2013年该校亚裔学生比例达到42.5%,是哈佛的两倍。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裔学生比例比例也超过30%。这些加州学校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加州1996年进行了一次公投后,决定禁止该州学校在招生时考虑种族因素。

 

Unz继续用数据说话:过去20年里,美国高中学术奖项中的亚裔获奖人数不断上升,2011年时,美国大学入学年龄人口中亚裔人口只占5%,在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竞赛进入半决赛阶段的比例却达到了30%,在总统奖学金中也获得了相似占比。学业确实好,这有什么问题? 

美国人怎么说?


在《华尔街日报》对AACE最新申诉的报道下,一位Joseph Katz的评论,获得了最多的读者支持:

 

任何知道大学那点事的人都明白,种族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和宗教。校方(如果工作人员自己不这么干的话)会要求在招生和招聘上实施种族和性别歧视。根据1964年的人权法案,这是非法的,但是大学认为自己在法律之上。

Anyone with any knowledge of universities knows that racial bigotry is pervasive.  It is the official ideology and religion.  The administration orders (if faculty don't do it on their own) racial and sexual discrimination in admissions and hiring.  It's illegal, according to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but universities think themselves above the law.

 

另一位Brenda Brown评论道:

 

将最聪明、最努力、表现也最好的学生以种族这样肤浅的理由挡在顶级学校之外,这如何让美国和美国人民成为最好的群体呢?

How does keeping the smartest, most hard working, and highest performing students out of the top schools for something as superficial as their race help America and Americans be their best?

 

George Rebovich:

我不是亚裔,但我完全赞同这一申诉。在高等教育中考虑“政治正确”是可耻的。

I'm not of Asian descent but I stand four-square with this complaint.  The PC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disgrace. 

 

Sam Knight:

如果没有固定比例规定,顶级学校可能会有60%到70%的亚裔学生。有那么多亚裔学生取得了完美的SAT分数和GPA表现,会小提琴或者钢琴,参加谜语俱乐部和数学奥赛,甚至参与话剧演出。但是他们却被拒绝了,因为学校想招收“全面发展”的申请者。

If there were no quotas, top schools would be 60- 70% Asian. So many Asian students obtain perfect SAT, perfect GPA, violin or piano, quiz club, and math olympiad, even drama etc but they get rejected because school wants 'well rounded' applicants '

这就像是大白天抢劫,是整个国家的污点。

This is just daylight robbery. A blot on the nation


当然也有其他观点:

 

Harold Lewis:

如果大学里100%都是一个性别的学生,或者75%都跟我的想法一样,又或者50%都来自我的家乡州,那将多么无聊啊。我的观点是在学校中应该有不同观点、背景、地域、民族、种族和性别的多样性代表,这对课堂内外的学习都很关键。

What a boring place college would have been if 100% were my gender or 75% believed exactly as I did or 50% of the folks there were from my home state...my point is that having representation of a wide variety of viewpoints, backgrounds, geographic points of origin, ethnicity, race, gender, etc. is critical to learning in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John Nelson:

解决办法是让我们取消HB5投资签证计划,或者至少应该对通过这一计划进入美国的移民孩子进行限制。一个国籍是“买来”的人,和一个在美国出生、父母要纳税,并且会在维护人权和民主的军队里服兵役的学生,要竞争一个我们大学的入学名额,这对我们并不公平啊。还有一个方法,是要求外籍学生的学费涨到本地学生学费的两倍。我们在牺牲自己的孩子来为世界提供教育。

Here's an idea, let's eliminate the HB-5 Visa program, or at least restrict entry for immigrant children under the program. It just doesn't seem fair for us to allow attendance to our universities for a 'bought' citizenship vs. a student who was born here with parents paying taxes and serving in its military defendi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Here's another idea, require tuition for foreign nationals to be jacked to twice the out-of-state amount. We're educating the world at the expense of our own children.

(小编:学费的事,好像英美很多学校早就这么做了……)

 

去年接受采访时,赵宇空则是直接向全美国提出了他的问题:

“如果我们丢掉了机会均等的原则,我们如何继续说服全世界的父母们来到我们国家呢?”
“If we lose the equal-opportunity principle, how can we continue to convince par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come to this country?”

很多美国大学申请人的父母,都会加入这个提问。■



旁观中国由财新传媒出品,其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