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桷《呈承旨大参相公尺牍》

 tjboyue 2016-05-27


       袁桷(1266—1327),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庆元鄞县(今属浙江)人。大德元年(1297年)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延祐年间迁侍制,任集贤直学士,未几任翰林院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至治元年(1321年)迁侍讲学士,参与纂修累朝学录;泰定元年(1324年)辞归。袁桷在朝20余年,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他喜蓄典籍,继承三世之业,广藏书卷,有藏书楼“清容居”,其藏书之富元朝以来甲于浙东。袁桷文章博硕,诗亦俊逸,又工书法。他对音乐亦有造诣,著有《琴述》,另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等书,与人合著《延祐四明志》。其中《延祐四明志》考核精审,为宋元“四明六志”之一。可见,袁桷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型书家。


  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袁桷《呈承旨大参相公尺牍》纵30.6厘米,横67厘米,共26行248字。作为门生写给恩师的书信,该尺牍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谊,如“桷不学无取,误辱奖录”“当不至上负知遇”“纸尽而情愈长”,可知袁桷恭敬之意表述于纸,感恩之情融于书。此作虽是行书,但全无放逸恣肆的笔调,字字独立,行意舒缓,书写节奏徐缓安和。同为小品,就审美而言,它没有张旭《肚痛帖》的激越起伏,也不似王献之《中秋帖》的畅快淋漓。作品结体具有很明显的米芾书法痕迹,从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袁桷《雅谭帖》可以看出,袁桷书法吸收很多米芾的书法元素。但是此作却没有米芾倾泻痛快的意态。袁桷《呈承旨大参相公尺牍》将米芾书法写正、写慢、写巧、写沉着。当然,这件作品的审美还是丰富多样的。
  首先,作品注重章法的形式美感。尺牍属于寻常往来的书写样式,往往兴至下笔,随意为之,故不太讲究章法。而此作在形式上颇有匠心。一是作品参差长短交替变化、虚实相生,避免了呆板无趣。长有延绵之态,短有停驻之意。长与短的交叠出现使作品不至于因太茂密而显得沉闷,也不会因过多的短促而空荡松散。二是注重作品的留白。留白在中国画里较为常见,虚空之处始神游。留白也是书法章法的重要审美构成。就此作而言,留白使作品空灵疏朗,气息上从容娴雅、简淡清新。如果是密集书写,不考虑留白,虽也实用,但难有美感。此作空白占了大部分空间。如开头前三行,中间第八、九、十三行,以及最后四行,均是以留白作为空间构成。最为精彩的是在倒数第三行,一个“为”字独取一行,独立而不突兀,若遗世独立状,用得大胆巧妙,与“门学生袁桷谨呈”一行互为呼应,留出大片空白,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其次,袁桷《呈承旨大参相公尺牍》用笔精巧,理性书写有意为之。作品没有枯笔和率性的笔触,墨色温润,色阶变化不大。笔画之间连贯得势,起笔收笔细腻到位,颇为讲究。第一,用笔的丰富性。此作看不到米芾的“蟹脚钩”等特征用笔。横画细劲,竖画粗实,似有《多宝塔》笔意,如“困”“回”“而”“焉”等字。就笔法而言,部分横画出现隶书笔意,如“呈”“笔”等字。另外,从撇的粗实写法及部分结字承扁形,亦有赵孟頫书法的影子,如“从”“召”“知”“学”等字。由此说明此作笔法丰富而多样化,而不是单一的某家笔法。袁桷的取法没有停留在米芾书法体系中,也不全盘效仿赵孟頫,而是取法晋唐,这也说明袁桷在书法上的探索有独立特行的一面。第二,用笔轻重搭配娴熟巧妙。此作的重笔朴实厚重,轻的笔调轻而不飘、不怯懦。细劲能精巧、重按多涩行,轻重的节奏跃然纸上,字形的内在气韵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从袁桷对线条的轻重把握程度可以看出其娴熟精深的笔墨功夫。
  再次,袁桷《呈承旨大参相公尺牍》的造型有端庄娴雅、含蓄平和之美,不偏不倚,不蔓不枝。作品一派温雅典丽,张扬放纵是看不到的。透过作品我们看到一位学者的儒雅性情。当然,作品整体偏内敛,太在意单个字的表现,少考虑字与字之间虚实、长短、大小、欹侧的组合。另外,由于书写时过于拘谨,没有放开写,精炼的笔墨被敬畏的情感束缚,作品在审美表达上受到局限。行书作品还是需要波澜起伏的调子,而此作字形过于平均雷同,因此作品整体意味平平。其实,袁桷书法鉴赏水平不俗,创作力也不弱。其在《清容居士集》中的书画题跋很多,可知他的鉴赏量大、鉴赏水平高。如对《定武兰亭》的鉴别,以及对钟绍京《灵飞经》墨迹的书法艺术价值进行鉴评。与此作相比,他的《跋定武兰亭帖》从容书写,方劲取势,古拙大方;其行书作品《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则雍和遒劲,甚为高古;《雅谭帖》信笔书写,自由活脱,轻重起承,自然得体。袁桷《呈承旨大参相公尺牍》的审美局限不是技巧与创作力的问题,而是书写情境的所限。
  袁桷与赵孟頫的情谊是深厚的。其年轻时写过仰慕赵孟頫的文章———《导游赋》。赋中说:“闻吴兴子昂赵子,清名雅言,为作《导游赋》,道予所蕴亦以见,夫思其人而不可见之意。”袁桷多年来为赵孟頫书画作了大量题跋、赋文作诗,如《清容居士集》中存有《题子昂击磬图》《子昂枯木竹石图》《子昂兰竹墨戏》《子昂逸马图》等十几篇题跋。说明他与赵孟頫在艺术上的交流互动频繁。
  袁桷在元代书法史上属于小名头书法家。元代多数书法家深受赵孟頫影响,出现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赵孟頫书法的追随者。袁桷与赵孟頫交往频繁,而不似其他书家深受赵的影响。他在书法上能保持自己复古、崇古的审美取向,积极地追溯前人笔法,不为时风所囿,想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