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中对”其实是千古失策

 rnczd 2016-05-27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踌躇满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刘备遂开创了蜀汉一方霸业。千百年来,这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人们被诸葛亮的旷世奇才所折服。

殊不知隆中对中诸葛亮制定的战略其实是无奈之举,千古绝唱隆中对其实是战略上的重大失策。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初期时对刘备集团与曹魏和东吴争天下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发展,这却是蜀汉政权最后衰亡的“始作俑者”。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战略决策。

“隆中对”其实是千古失策

现在看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决策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和困难,这在后来形势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

一,战略决策的无奈和失误

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坐拥百万之众,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拔擢寒门士族贤才;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耕种、发展生产,无人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经过孙坚、孙策的苦心经营,江南民心归附,物产丰饶,根基稳固。一个占据天时,一个坐拥地利,当时的情况决定了刘备集团只能向西发展,夺取荆州和益州,与曹魏和孙吴三分天下。

另外,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争夺荆州,无论是对曹操、孙权、刘备都至关重要。荆州之地,易攻难守,如果缺乏良好的战略思维,是很难守住荆州的。关羽的失荆州并非是大意,而是冥冥中的必然。其兵锋太盛,又结怨孙权,腹背受敌,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败亡是在所难免的。

益州险塞,易守难攻,以此为根据地自守可以,向北与曹魏争天下不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苏洵 《权书·项籍》)。自古用兵,贵神速。西川地形险峻,进亦难,出亦难。大军出征,后方粮草运输却是个难题,综观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始终被粮草的问题折磨而无法解决,导致一次次地失败。

荆州的丢失,使北伐曹魏的基础发生了变化。诸葛亮当初提出的“钳形攻势”(一路军出宛洛,一路军出秦川,夹击曹魏)也就自然大打折扣,甚至失效。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军中,七年中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以诸葛亮之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然而却功败垂成,收效甚微。客观地讲,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形势有关,蜀汉和曹魏两国力量过于悬殊,蜀汉以一州之力难以蹈覆雄据九州之地的曹魏,失败是必然的。

二,战略决策的部分实际不可行性

诸葛亮提出先占荆州,再夺益州,“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这套战略方针实际上很难实行。

首先,荆州与益州之间交通阻塞,在那时候信息传递很不便。当时关羽被困麦城,派人向成都的刘备请援兵,几个月之后刘备才知关羽已死,荆州已丢。荆、益两州相距千里,更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隔,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真可谓“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一路守荆州,一路占益州)。

其次,时局的特殊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很明显,诸葛亮原本是想让刘备占据益州,效仿汉高祖刘邦,出兵秦川,一统天下;夺取荆州,效仿光武帝刘秀,然后出兵宛洛(当初刘秀便是从宛洛地区进军,夺取天下的),进取中原。但是,曹魏集团并不是那个刚愎自用的项羽;当时北方已经统一于曹魏,并不像西汉末年那样处于分裂状态,而益州自来疲敝,焉能与发达的中原经济相比。

所以说诸葛亮的“钳形攻势”想法很好,但是却没有实际可行性,因为当时的局势异于两汉初期。

三,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因素

蜀汉偏安一隅,在刘禅当政晚年亡国,军事上无将才、帅才,内政上无力挽狂澜王佐之才。人才连“流失”都算不上,可谓是“凋敝”。汉初刘邦一统天下时,可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一时代的曹魏集团无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也是人才济济,而蜀汉政权的军事支柱姜维也是从魏国“归化”的,况且无论从用兵上还是理政上都无法与邓艾和钟会相比。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前三点诸葛亮做得很好,关键第四点诸葛亮做得并不十分好,为政最重要的是为统治阶层培养大量前赴后继的政治精英,诸葛亮终其一生都事必躬亲,不注重培养人才,连魏延这样少有的将才都不肯任用,谈何“命上将,率众出秦川而霸业可成”。一个封闭自守的益州不靠自身造血培养人才,又怎能与中原和江东相比,招徕人才呢,“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也是千古余哀了。

千古绝唱的隆中对存在着历史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劳,姜伯约九伐中原空劬力的原因。蜀汉的最终败亡在隆中对中便埋下了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