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朴面素心 2016-05-27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张开的贡献。心学已经影响了不少的海外国家,尤其是对于日本受重最深。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眼 疾 悟 圣 道

青年时期的王阳明一致推崇于朱熹的朱子伦,以理为据,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难逃一个理字,人的所做所行都是在理字上面有所展现。在传习录中的《朱子晚年定论》中有记载朱熹给亲朋送去的书信中,可以看出早年朱熹对自己的理字说的忏悔与悔悟。

王阳明看过这些书信以后欣喜若狂,因为他所坚持的那些道理正是书信书写的那样,心即是理,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摆脱不了一个心字,心是大脑的主机,可以控制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更给后人留下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短短的四句话足以包括,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观点。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所有的圣学传承都是来自于孟子,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

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明阳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由于时间的推进很多文学渐渐埋没,王明阳一直在寻求做圣人的脚步,直到最后才发现也许是世俗之间的儒者以文辞扰乱了升学的方向。一直到了龙场悟道,才领略了真正的心学,也发现了以前所坚持的朱熹之道,存在太多的差异。直到一年后在四书五经之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辩论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的“南康之会”。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辩论尤其是“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经过这两次辩论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逐渐被充实,传至明代,经王明阳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它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则集宋朝理学大成,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朱熹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余 祜 对 弈 王 阳 明

正如朱熹是集理学之大成者一样,王阳明是集心学之大成者。由于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王阳明至少表面不能与朱熹思想分道扬镳,于是聪明地采取迂回作法,在书中说朱熹晚年痛悔旧说,已经逐渐向心学靠拢了,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诠释儒家思想。且不说理学与心学的观点对错,这种厚诬前贤的做法多少有点不够厚道。尽管,这也是出于无奈一种变通,按阳明先生自己的话说,“盖亦不得已而然”。

作为朱熹的后世传人,余祜看过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以后发出了质疑。余祜令人信服地指出,朱熹论心学其实分为三个阶段,而王阳明所谓的朱熹晚年悔悟之语,恰是朱熹少时未定之见。在论辩中,余祜逻辑缜密,语言雄辩,竟然使所向无敌的阳明先生无法应对。这件事,被史官郑重地纪录在《明史》传中。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早年笃信穷尽世间之理,便可寻得儒学之本,所以一心都在“考校同异,研究纤密”上用功。晚年气衰目昏,不能再于支离学问上用功,只得“闲中静坐,收敛身心”,又参起了“敬”字公案(待人接物,时时自问,是否恭敬有礼),居然于心法上有了全新体验和意外收获。

禅门有禅门的公案,儒门也有不少人参“孔颜之乐”等公案。《答林择之》中,朱熹自况:“ 熹哀苦之馀,无他外诱,日用之间,痛自敛饬,乃知‘敬’字之功,亲切要妙乃如此。而前日不知於此用力,徒以口耳浪费光阴,人欲横流,天理几灭。今而思之,怛然震悚,盖不知所以措其躬也。”

在朱子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他认为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点与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不同。他们本质上对儒学的理解不同,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渐渐的由理学转到心学,这就是不本质的区别吧。

程朱理学的主张高度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知”与“行”的二元论,把两者割裂开来。王阳明心学的主张高度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知行合一”,主张心外无理。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属于唯心主义。

品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

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性发展。其实,在程朱理学盛行的时候,王阳明心学的基础奠基人陆九渊就已经提出了“心学”的萌芽,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对陆九渊的学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朱熹晚年勇敢地革了自己的命,显示出一代大儒的不凡魄力。只可惜世人多不知这一转变,只得跟着朱熹早年的错误一条路走到黑。王阳明重拾这一学术事变,目的正是想给予世人以警醒。只是从后世来看,收效甚微。批评朱熹的人依旧抱着其早年著述痛心疾首,跟随朱熹的人也大多走进了深深的迷途。

(以上图片均为刘晔本人拍摄)

— 刘晔 —

行走在城市产业顶端的思想践行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