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常识

 杏坛归客 2016-05-27

一、 旧体诗的种类和区别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不是指的近代。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古

    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而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须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那么自由。但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是当时作者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创造的有了格律依据,可使诗的形式更规范,更富于音乐性。因此,近体诗一出现,由于形式整齐规范,音律节奏和谐,就得到历代诗歌作者的承认,并不因为受格律约束而扬弃不用。

    近体诗的格律,从南朝齐、梁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唐代初年(公元七世纪中期),到盛唐(公元八世纪初、中期)已发展到完备时期。它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不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字一句和七字一句的两种体裁。诗句的每一字称为一言。五个字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律和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㈠古体诗在字句上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从一、二字句,三、四字句,到七字甚至七字以上一句的,称杂言古诗,有时由于杂言古诗中有七字一句的,所以习惯上把杂言古诗也算在“七古”这一类,如清代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都把杂言诗归入“七古”类。至于少数三字一句和六字一句的古体诗,都分别称为三言诗和六言诗。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古体诗以其句子字数多少的不同,有多种形式。而近体诗只有五言或七言两种形式。再就组成一首诗的句数来看:古体诗最短的,一首诗只有两句;另有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十多句到百句以上的;其中最长的有传说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五言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全诗共357句,1785字,是流传到现在的最长的一首诗。而近体诗的绝句诗则限定为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只有长律可以超过八句。

    ㈡古体诗在用韵上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的用韵,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⒈全首诗既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以随意转为其它韵;⒉一首诗中每句都可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⒊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用韵;⒋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此外,诗中还允许用不要韵的散文化句子。

    从上述情况看,可知古体诗在用韵上也是比较自由的。

    相反,近体诗用韵的规矩却很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押韵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是用韵的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而且近体诗主要是用平声韵,自然谈不上在仄声字中上去声通押。

    ㈢古体诗在平仄安排和对仗方面与近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在一句中和句子与句子间的平仄声字安排上,有许多讲究;近体诗中的律诗,还要讲究对仗。这在后面我们将另有专章述说。然而这些规矩,在古体诗中都不存在。

    古体诗也没有因近体诗出现而受到影响。因为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又不不限句数,可以包括广泛的内容。所以在近体诗格律形成以后,也未能完全取代古体诗的地位。唐代和以后的著名诗人,除了写近体诗而外,也同时写古体诗。古体诗形式一直被保留下来,与近体诗并列

二、旧体诗的体派

  关于诗体诗派的说法,在唐代以前是没有的。自北宋末年的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从此确立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也为以后的诗论家对诗划分体派作了前导。

   南宋末年的诗论家严羽,在他所著的《沧浪诗话》中,就按时代、作者和诗风的不同,把诗分为五十多个体派。以后的诗话家,又把元、明、清三代的诗分为若干体派。

   这些体派中,只有按作者和按作风来区分比较合理;如果按时代划分,其中有的就包括不同的风格

并不恰当。不过古人既然已经这么划分了,而这个体派的名称又已传播久远,不能随便改动,所以这里介绍这一类体派时,也只能根据前人的说法,只是在需要说明的地方酌加说明。大体按先后为序。

㈠先秦时期的诗体

   骚体 骚体来源于公元前三百年前后战国时期产生于楚国的诗歌楚辞。当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在他写的诗中,有一篇名叫《离骚》,于是后人有的便把楚辞直接称为“骚”,如南朝齐、梁人刘勰,在他所著的文艺理论《文心雕龙》一书中,就把专论楚辞的篇名称作《辨骚》;又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中,也把楚辞列在“骚”类。自那时起。楚辞这种诗歌体裁就可以用“骚体”来代替,也就是凡用楚辞形式写的诗,就称“骚体”。

  “骚体”诗的形式有几个特点:一是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二是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三是用韵不严格,既可用韵,也可不用韵,而在一篇诗中既有用韵的句子,又允许另一些句子没有韵;四是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照一般的说法,凡是诗句加有“兮”、“些语助词的作品,不分写作时间先后,不论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国人,都称“骚体”。

㈡两汉时期的诗体

    苏李体 所谓苏李,是指西汉的苏武、李陵二人。他们有赠答诗,被南朝·梁代萧统收入他所编的《文选》中。他们的诗都是五言诗。有人认为他们是五言诗的创始人。也有人认为这二人的诗是后人伪托。但这些诗风格朴质,表现深厚的感情与内容,与同被萧统收入《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的韵味相近,一直受到后代诗人的重视。

   柏梁体 柏梁体起于汉武帝。相传汉武帝筑柏梁台,大宴群臣,席间宣布凡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每人作一句诗,合成一首诗。于是包括汉武帝在内共二十六人写成一首《柏梁诗》。这首诗的形式是每句七言,末句都用平声韵,韵字有重复,是联句诗的首创。后人便把每句用韵的七言诗称为“柏梁体”。

   建安体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建安体”指生活在当时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依附于他们的“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中的王粲,在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和其余几人都继承汉代古诗传统,也受了乐府诗现实主义的熏染,但年跳出前人的门槛,富有创造精神,风格刚健,内容真切,开创一代诗风。他们的作品对后代影响很大。

㈢魏晋、南北朝的诗体

   正始体 正始是三国时期魏废帝曹芳年号(公元240—249年)。在这期间涌现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等诗人。其中有流传下来的只有阮籍和嵇康。由于当时的政治黑暗,文人随时有被杀的危险,所以他们诗的特点是不敢接触现实生活,只能用隐晦的手法,寄托哀伤之感。

   太康体 太康是西晋武帝年号(公元280—289年)。这时期的诗人,有左思、潘岳、张载、张协、陆机、陆云等。诗从此时起,开始注重词句的排比雕饰,一反汉魏朴质诗风。但他们大多数人的诗。成就并不高。

   陶体 陶体,是指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诗人陶渊明的诗体。他的五言诗善写田园景物,格调清新自然,别树一帜。他的诗风,影响了盛唐时期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和中唐时期的韦应物、柳宗元对人。后代写田园诗的,大多受了陶诗的陶冶。

   元嘉体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公元424—453年)。这时期的诗人成就较大的是谢灵运、鲍照和颜延之。他们的诗都比较注意形式美。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在他的诗中有大量的模水范山的诗,山水诗派就是他开创的。颜延之只写五言诗,语言雕琢晦涩,喜欢用典。风格不高,成为元嘉诗人的共同倾向。鲍照长于七言乐府,他的诗热情奔放,抒发了一种不平之感,在当时最为杰出。

   齐梁体 所谓齐梁体,是南朝·齐、梁两代的诗人共同的诗风的代称。实际上也包括齐代的所谓永明体。其特点是追求形式,崇尚辞藻,讲究声律,轻视内容,一反汉魏质朴诗风,因此为后世诗论家所诟病。但是另一面,由于齐梁诗人的诗句开始注重平仄声字的协调,而且大量用对偶句式入诗,这就促使诗歌在写作技巧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前导。

    宫体 宫体起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他和他的宫廷文臣爱写宫廷生活或是写颓废的思想感情。另有一些吟风弄月的东西,内容空虚,风格淫靡在诗坛中形成一股形式主义的逆流。经过南朝陈和隋两朝到唐太宗李世民这一段时间,都是宫体诗盛行之日。

㈣唐代的诗体

   明代人高棅在他所著的《唐诗品汇》中,把唐代的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唐诗按时间划分阶段原无不可,但不能代表这一段时期各诗家的风格。因为在这四个时期中,每一个时期都有诗风迥然不同的诗人。这里,我们暂用此分法。分别介绍各时期的主要体派。

   ⒈初唐时期的诗体

   这一时期的界限,照一般的说法,指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到唐玄宗执政初年的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大约一百年间。

    四杰体 所谓“四杰”,指初唐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个诗人。他们的诗风都受齐梁体的影响,风格相近。他们在诗坛上不但进一步试验了五言律诗这种形式,而且发展了七言歌行这种诗体。这种新诗体音韵铿锵,辞藻华美,深受后世称道。

   沈宋体 “沈宋”指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写了很多应制诗,歌颂升平,词句靡丽。从内容看没有多大成就,但他们正式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工作,这就是他们的贡献。

   陈子昂体 陈子昂推崇汉魏风骨,主张写诗要有寄托。他的诗风格高迈,一扫齐梁绮靡诗风,在唐代诗人中有重要地位。

   ⒉盛唐时期的诗体

   盛唐的时间界限,照过去多数诗家的说法,是从唐玄宗开元初年起至唐代宗大历元年止(公元713到766年),这五十多年。在这五十多年中出现了不少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元结等人,形成了不同的诗派。

   王孟体 王、孟指王维和孟浩然。这二人都是善于写田园生活的,诗风和东晋陶渊明相近,诗中表现出淡静的思想,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大自然气息。其中王维兼长各体诗。而孟浩然长于五言。当时与王、孟诗风相近的还有储光羲等人。

   高岑体 高、岑指高适和岑参他们都在边塞生活过,也经历过边塞的战争,熟悉边塞情况,所以他们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环境。他们都长于写七言歌行。感情奔放,风格独特。和高、岑诗风相近的有王昌龄、李颀对人。

   太白体 李白字太白。他的诗能突破以往约束诗歌的形式和规律,大胆创新,五言古诗、七言歌行、五言律诗和五言、七言绝句都写得很好,题材广泛,才气洋溢,意境高远,笔致生动,善于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事物。给后代诗坛的影响很大。后人尊他为“诗仙”。

   少陵体 杜甫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他的诗被称为少陵体。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他是一个感情挚烈的人,写了大量揭露社会罪恶和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诗不论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来写,都写得非常沉痛,被后人称为“诗”。艺术上成就很大,诗风沉郁顿挫,纵深博大,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因此后人尊他为“诗圣”。

   元次山体 元结字次山,与李、杜同时。他要求诗能反映社会现实。他长于写五言古诗,语言朴实,风味敦厚,内容注重描写民间疾苦。他选了当时与自己风格相近的诗人的诗,编成《箧中集》。诗论家也把元结的诗体称为“箧中体”。

⒊中唐时期的诗体

   过去的诗论家以唐代宗大历(公元766—779年)至唐文宗太和(公元827—835年)这七十年间为中唐时期。主要诗体有:

   十才子体 大历年间有“大历十才子”之说。十才子究竟是那十人?历来说法不一,据《新唐书·文艺下·卢纶传》所载,十才子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和李端。他们比较擅长写律诗,但因为他们才气较小,所以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元和体 元和是宪宗皇帝年号(公元806—820年)。“元和体”这个说法,最初见于《唐书·元稹传》,说是元稹长于诗,与白居易诗名相等,天下传诵,号“元和体”。元和体的特色是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你广泛地反映民间疾苦。在诗的形式方面,他们创造了新乐府这个体裁。这种新乐府都是优美的叙事诗,声律和谐,语言通俗,文情摇曳,风韵优美,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当时流传极为普遍,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过去的诗论家也把元、白二人的诗称为“元白体”或“长庆体”(按:长庆是穆宗皇帝的年号。白居易的诗集称《白氏长庆集》、元稹的诗集称《元氏长庆集》,都是长庆年间编成的

   韩昌黎体 韩愈是昌黎人,因此后人称他为韩昌黎。韩愈长于七言古诗。他的诗喜欢用生僻字,爱用险韵,造句也奇特,读起来拗涩不流利。他往往以写散文的方式写诗。但他的诗敢于创新,而且笔力奔放,气势磅礴不失为一大家。

   张王体 指张籍和王建。这两人都以乐府诗知名,风格也相近。他们的作品略如元和体,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且音节谐和,语言妩媚,比元和体另有一种短小清新之感。

   李长吉体 李贺字长吉。他的诗得力于楚辞和古乐府诗,构思奇特,富于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注重遣词用字,文笔有时秾丽,有时冷艳,形成独特的风格。 

⒋晚唐时期的诗体

   过去的诗论家把自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至末代皇帝昭宣帝天祐年间(公元904—907年)这七十年的诗歌称为“晚唐体”。晚唐人中真正能别创一格而对后世起较大影响的,只有李商隐。

    李义山体 李商隐字义山。他的诗有一种特殊风格,技巧娴熟,词句凝炼,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文字与音调均美;而且内容含蓄,无论咏史、写情,都富有真情实感,寄托深远,是形式与内容结合得较好的作品。

(五)两宋的诗体

  西昆体 北宋初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片面效仿李商隐用冷僻典故,注重音节和谐,追求辞藻华丽的诗风,在当时诗坛上形成一种风气。可是他们只从形式上模仿李商隐,而忽视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诗格不高,华而不实,成就不能和李商隐相比。后人因为杨亿把自己的和另一些风格相同的共十七人互相唱和的诗,编成一部《西昆酬唱集》,因此便称他们的诗体为“西昆体”。西昆体的诗风流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欧阳修和他的朋友苏舜钦、梅尧臣等起来提倡清峻奇峭的风格,才改变了西昆派垄断诗坛的局面。

   苏体 苏体指北宋苏轼的诗体。苏轼的诗以豪放著称,他才高气盛,笔力超旷,能吸取前代各大名家的优点,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如陶潜诗的淡远,李白诗的奔放,杜甫诗的沉郁,白居易诗的明快以及韩愈诗的险峭和以散文方式写诗,在他的作品中都兼而有之。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一大家。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体 黄庭坚的诗以生涩瘦硬、崛奇古拙著称。在当时与苏轼齐名。他是江西人,后人说他江西诗派的创立人。

   陆放翁体 陆游号放翁。他的诗最初受江西诗派影响,追求奇巧;中年以后变为豪放;到晚年诗格又变为淡静。他的诗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写了不少爱国诗篇。他兼长各体诗,技巧纯熟,气韵清新,在南宋一大家。

   杨诚斋体 “诚斋”是杨万里的书斋名,并以为号。他的诗体特色是用浅近的口语入诗,幽默

(六)金、元代的诗体

   整个金代一百二十年间(公元1115—1234年),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诗人,但是,能够别具一格可以成为一种诗体的,只有元好问一人。

   元遗山体 元好问别名遗山。他主张作诗纯朴自然。他善七言古诗和七言律诗。他的七言古诗雄浑奔放,近似李白;他的七言律诗沉郁厚重,近似杜甫。七言绝句也清丽高远。算得有点大家。

(七)明代的诗体

   李西崖体 李东阳号西崖。当时盛行明成祖永乐年间担任宰相的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形成的“台阁体”诗风,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格调陈腐庸俗。李东阳极力反对这种诗风而推崇盛唐风格。他的诗平正典雅,声韵优美,使人耳目一新,被称为一代正宗。

   弘正体 “弘正”指明孝宗皇帝弘治(公元1488—1505年)和武宗皇帝正德(公元1506—1521年)两朝。这时期的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徐祯卿、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人为代表。他们的诗大都受李梦阳的影响,力求复古,古体诗仿汉魏,近体诗宗盛唐。这七人被诗论家称为“七子”(为了区别于稍晚时期另七个诗人,所以又称“前七子”)除此七人之外,另有在正德年间的杨慎,诗格清丽,才气横溢。不盲目拟古,自成一家,也是“弘正体”的重要诗人之一。

   靖体 嘉靖体是明世宗皇帝年号(公元1522—1566年)。在此时期,出现李攀龙、王世贞、秦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七人,也就是所谓“后七子”。他们也受李东阳的影响,承继“前七子”的文学理论。以李攀龙、秦榛成就较大。

   公安体 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湖北公安人袁宗道与其弟宏道、中道,他们极力攻击“前七子”一味拟古的诗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许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轼。他们的见解和作品,也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有一定的影响,称为“公安体”。但是,他们的诗大多缺乏思想内容,流于空疏轻率,不能算是上乘作品。

   竟陵体 就在“公安体”盛行之际,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中兴、谭元春,对袁氏兄弟的诗风空疏表示反感,于是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他们师法中唐孟郊、贾岛一派,风格凄苦冷僻。但竟陵体诗又流于晦涩纤巧,因此只能影响一时而不能持久。

风趣,活泼生动。读他的诗有清新明快之感。

(八)清代的诗体

   吴梅村体 吴伟业号梅村。他擅长各体诗,尤以七言歌行更为出色。他的歌行在格律上诗承“初唐四杰”,在叙事言情上出自唐代白居易、元稹。他的诗铺叙婉转,感情充沛,辞藻华丽,音韵铿锵。他的诗不论从内容或形式来看,都有他自己的风格。是清代初期的一大家。

   王渔洋体 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他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淡静风格,创为神韵派。但是他多是吟风弄月,内容空泛。

   乾隆三大家体 三大家是指乾隆年间的诗人袁枚、赵翼和蒋士铨。以袁枚为主,他是性灵派的倡导者。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都在流行,袁枚都不同意。他主张写诗要有真个性、真感情,要写得风趣,反对诗中滥用典故,也反对故意讲求声律而影响内容。他的诗歌理论有自己独特见解,不同于当时守旧派的陈腐观点。但是脱离现实,缺少社会意义。赵翼和蒋士铨的诗歌理论与袁枚相近,认为写诗要有独创性,本能一味摹仿前人。他们的诗不拘一格,深入浅出,清新明快。

   龚自珍体 他的诗贯穿一种革新精神,在内容上着眼于现实生活,包罗万象,敢于揭露当时腐朽社会的丑恶事物,感情深厚。在形式上,体裁多样,风格别致。他的古体诗气魄雄浑,近体诗平易自然,富于浪漫主义精神。人清代诗坛中成就较大、也最具特色的诗人。

   黄遵宪体 他的诗充满着时代精神,能反映社会现实,洋溢着爱国热情。他强调诗歌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反对因循守旧,要求运用新的语言,新的思想,创造新的意境。是清代一大诗家。

 (摘自吴丈蜀著《读诗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本文略有删节,次序有所变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