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建国的佛雕人生

 秀山老杨 2016-05-27

杨建国的佛雕人生
发布时间:2016/5/26 14:55:46

秀山网讯 清溪场镇龙凤村忙表组70岁老人杨建国,一头花白的头发,身材精瘦、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只有小学文化的他雕刻、绘画、写毛笔字样样精通。


杨建国从10多岁开始自学雕刻,23岁时开始承接一些简单的石雕工作,最初以桥梁雕花为主,技术娴熟后开始雕刻墓碑。1990年,在机缘巧合下转行佛像雕刻,至今已雕刻成品佛像300余件。




结缘佛像——雕刻第一尊孔明像后成名


1990年,当地村民准备开发该村的孔明洞,按照以敬奉菩萨为主的孔明庙,游客在参观、游览同时,也可以在菩萨面前祈祷。


没有菩萨雕像怎么办?


在外地购买佛像本钱大,本地又没有专门雕刻佛像的师傅,思来想去村民就想到了杨建国,他虽然没有雕刻过佛像,但是石雕也有这么多年了,何不请他试一试?


“如果雕得好就请他雕,这样也节约了很大一笔费用。”


杨建国考虑到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也可以多学到一门手艺,二话没说就欣然接受了,开始了第一尊佛像雕刻。


“我一边雕刻,一边翻阅着关于雕刻佛像的书籍,遇到难题就看书解决。”杨建国告诉记者。一个月后,第一尊孔明像完成了,村民们来看成品时,当时就给予了肯定。


孔明洞大大小小几十尊佛像全部雕刻完成后,来到孔明洞游览的游客都评价这些佛像雕得好,纷纷询问是谁雕的。


从那以后,来找杨建国雕佛像的客人也越来越多,除了秀山本地,还有松桃、铜仁、印江等周边区县的人。杨建国的雕刻名气也越来越大。



雕刻佛像——一妻子在背后默默支持


妻子嫁给杨建国后,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的雕刻工作。比如现在正是秧苗移栽、收割油菜的农忙季,经常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农田里忙活,非常辛苦,却从来不抱怨……杨建国由衷感谢妻子对他工作的支持。


“只要动刀就是一天,精神世界全都沉侵于雕刻,几乎没有受到打扰。”杨建国告诉记者,“我在雕刻的时候,妻子从来都不会中途打断,几十年如一日,雕刻道路上的成长,妻子作出的贡献不可估量。”


由于长期雕刻佛像,杨建国也有些许“迷信”。


2010年,儿媳妇怀孕了,杨建国一直想有个孙子,每完成一尊佛像他就祈祷,“菩萨保佑,儿媳妇给我生个大胖孙子”。


几个月后,一个“意外”到来的惊喜,让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儿媳妇不光给他生了孙子,还一连生下两儿一女3胞胎,这样的情况在当地几乎没有,即使是全国也不多见,杨建国认为肯定是菩萨保佑。




传承技艺——儿子学习多年未得精髓


当谈及传承问题时,杨建国却沉默了。他有两儿一女,女儿嫁人有自己的生活,大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只是小儿子杨庆华一直在家学习雕刻,尽管已经学习多年,但技艺还是停留在打磨、取样、初胚……


“不知道是悟性不够,还是没有天赋,我总是拿捏不准菩萨的形态、神态……。加上耐心不够,不能静心专注雕刻,是我学不到精髓的原因所在。”杨庆华告诉记者,他从小就非常崇拜父亲的雕刻技艺,特别是父亲在石柱上雕龙刻凤时,缠绕于石柱的龙凤就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


“父亲高超的雕刻技艺,我一直都没有学到精髓,感觉非常惭愧。”


如今,40岁的杨庆华还未放弃雕刻,虽学艺不精,却还在努力的学习,希望把父亲的雕刻技术学到手,并传承下来。


“我70岁了,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雕刻上,实在是不想这项手工雕刻技艺就这样失传了。”采访结束后,杨建国告诉记者,雕刻这门技艺,不是想学就可以学好的,还要有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他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寻找这方面的爱好者,把这门雕刻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  付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