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春语:中医如何看世界

 369蓝田书院 2016-05-27

中医如何看世界

人为万物之灵

        中医认识世界有其特色,特色之处在于中医物我两化,没有一个主客体的对立。

        如何体现物我两化?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谓:“故曰: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唯有人能查万物之同,故能取类比象,可取阴阳应象,形成物我之间两化之的状态。

         所以《尚书》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万物之间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来源于天地;而人则是万物的共同点。

       《大戴礼》说:“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与灵之间有着共同点,他们都是精气。万物与神之间,人为中介,所以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万物的灵魂,是世界的核心。


人得中和之气,得气之纯

        徐大春《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序说:

        “百物与人殊体,而人借以养生却病者,何也?盖天地亦物耳,惟其形体至大,则不能无生。其生人也得其纯,其生动物也得其杂,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顾人之所谓纯者,其初生之体然耳。”

        天地间有生物,而人得天地之纯,最中和之气,而动物植物得气未纯,有偏,所以人可以运用药物来补偏救弊,这是中药,毒药能够治疗人的疾病的根本原因。

        人生病的根源也在于中和之气出现了偏差。故《伤寒论》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只需阴阳和,万病皆能自愈。

得中和,则万物为我所用

        《黄帝内经》云:“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管是大毒,还是一般毒性之药,或者稍微有毒,甚至平常食用的谷肉果菜都是人体所需要的,只要使用不过,不会伤人之正气即可。

        而药之用,各有不同,“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人得中和之气,方可运万类而为我所用,而万类之中,物性之杂与偏,反能以其所得之性补救人体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乱。这是古代“圣人”发明、发现药物能够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因为万事万物皆有共同点,所以我们可以用取类比象之思维,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故而,在中医看来万物皆是良药,七情皆可治病;万物都是毒药,七情亦可致病,唯有以中和之道处之,方能尽物之用。

万物为我所用,则思维开阔,运化无穷

        能补偏救弊即是治疗思路,即是良药,职是之故,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多元的。如果一个方法行不通,则会尽快改弦易辙,不会吊死在一棵数上。以疑难杂症而论,很多疾病看似难以治疗,更换一个思维方法,马上就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譬如妇科月经不调,如果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不行,换一个李东垣的思路,效果就变好了;抑或李东垣的脾胃路子效果不佳,换一个扶阳派的路子,疾病就痊愈了。

有病方有药,成家者皆偏

        中医有各家学说,每一个大家都有一套成型的理论,有一套治疗的方法,人之病本于“失和”,故医家因理立法,因法处方,凡有所主张者皆有偏。张从正偏于攻下,刘河间偏于寒凉,李东垣偏于补益,朱丹溪偏于滋阴,黄元御偏于扶阳去湿,古语有云:“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中医以中和之道观物,以偏救弊。主张攻者的攻下之精髓,主张寒凉者得寒凉之精髓,主张温补者得温补之精髓,主张扶阳者得扶阳之精髓,故而医道以有所主张而成家,而以无所主张为得医者之纯,为医中之圣,仲景之为圣,以此。

        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如开始即无所主,则成乡愿之人了。

        以人得气之纯,以和为贵,汗吐下诸法皆是权衡之法,唯有和法为终极大法,而仲景大法全在《伤寒论》,《伤寒论》全在一和法。

        以中医观万物,惟人得气和;以中医观人,惟和为无病。





本栏目为作者原创,喜欢就??并转发哦!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上期:古代的中医与现代的中医(点击可查看上期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