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三无”学者搞出诺奖级成果

 江湖一飘168 2016-05-27
河北“三无”学者搞出诺奖级成果
“小人物”韩春雨走红全球背后
2016年05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韩春雨(中)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资料片)
  韩春雨一直信心爆棚。(资料片)
     这个5月,“国产”青年科学家韩春雨火了。5月2日,他的团队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成果《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基因编辑是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研究方向之一,韩春雨的NgAgo技术有望媲美甚至超越当下炙手可热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成为新一代“基因剪刀”。 
  “非知名学者”身份,世界级科学发现,韩春雨让国内外、圈内外为之沸腾。特别是看似“三无”(非名校、无海归背景、无职位)的标签,更让网友好奇,他是如何取得国际一流成果的?

  土博士放出“核弹”
  5月2日论文刊发几小时后,MIT(麻省理工学院)的BBS上就开始有人讨论这个话题。而后,国内外的大量学者纷纷通过邮件、电话等跟他联系。从业内到行外,人们对于韩春雨充满了好奇,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惊呼:“这会是中国‘土博士’放的一颗‘核弹’吗?”韩春雨对学生们开玩笑说:“我是不是成‘网红’了?”
  韩春雨鼻梁高耸、皮肤白皙、圆寸发型、一身运动装,笑时弯弯的眼睛里闪过丝丝“狡黠”。他的团队发明的新一代“基因剪刀”NgAgo-gDNA,向此前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的CRISPR-Cas9,一直以来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而韩春雨团队的发现被看作是“第四代”,打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CRISPR-Cas9造价昂贵、精准性不够。NgAgo-gDNA具有更大的优势,它规避了原有技术令人头疼的“脱靶效应”,几乎可以“指哪打哪”,能有效针对基因组内的任何位置进行定位并改造,对游离于细胞核内的DNA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率,让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精准、简单操作”。
  这个技术可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精准基因改造,以及乙肝、艾滋病,或者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从跟随者到原创者
  韩春雨的父亲韩进廉是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与周汝昌先生是忘年之交。韩春雨的哥哥韩田鹿是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父亲常说,人生应当日有所进,只有先努力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做好科研和教学,当好一个老师。”
  随着年龄增长,韩春雨慢慢确定了对科学的热爱。2000年,韩春雨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强伯勤院士和袁建刚教授,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接触国际前沿成果。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韩春雨最喜欢的名言,出自《论语》,意思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
  韩春雨的基因编辑工具研究始于2013年,也曾遭遇过两次失败。在发表这篇论文前,韩春雨带着团队一直全情跟踪基因编辑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的进展,但国外顶级学术杂志率先推出了两篇同类论文,让计划彻底作废。还有一次“跟随者”的经历也是如此。
  韩春雨说,“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原创,不能再跟随。”
  2014年2月,下功夫看了很多文章后,韩春雨有了计划。“虽然初期受挫,但我坚信自己想找的东西一定存在。两个月后,它出现了。我们的实验没有什么复杂,关键要看实验设计。大家都是聪明人,比的就是智商!”一向谦谦君子的韩春雨难掩锐气。
  2014年5月,韩春雨团队就做出了主结果。成果出来后,韩春雨团队很快申请了专利,将这项重大的实验结论牢牢地锁定在中国人的手中,“不然,实验结果一出来,以国外的实验水平和技术,很快会拿走这个果子。”
一只特立独行的“驴”
  出乎所有人意料,以优秀博士论文毕业后,也曾希望出国深造的韩春雨因为家庭原因,选择回到了老家石家庄。
  在韩春雨看来,5月2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的科研成果,只是他学术生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篇论文。第一篇论文还是博士期间发表的那篇。此后的十年里,韩春雨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那还是因为学生有需要。在别人看来,这位“特立独行”的副教授一直在“原地踏步”。尽管如此,他至今仍是学校里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分值最高的教师。
  河北科技大学为他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低职高聘,虽是副教授,却享受教授津贴、三级岗的工资,还先后获得数十万元经费支持,还有18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学校提供的自由支配的资金,可以满足实验室日常运转。”副教授有专属实验室在全国高校都不多见。
  其间,学校分配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韩春雨却拒绝了。理由是离学校太远,不便做实验,他选了离实验室不到5分钟自行车车程的一套58平方米的房子。
  韩春雨有一个称号“特立独行的驴子”。要不是三个月前为了论文刊发的沟通需要,韩春雨才第一次注册了QQ和微信。他接触网络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阅读外国文献。他喜欢研究这些文章在科学哲学上的聪明之处。
  在他看来,公众对科学家存在误读。“科学家都是很热爱生活的。”韩春雨的兴趣很多,喝茶、养鱼、养盆栽、谈古琴、运动健身……他还非常喜欢读《论语》,“孔子也是很有性格的人。”
科学家的“自我修养”
  韩春雨确实寂寂无名多年。他认为,受到学校这么宽松的待遇,是因为学校看中他的科研潜力。以国际公认的SCI标准,科研论文的高分起码要5分以上,而韩春雨的博士论文高达7分。
  韩春雨做这项轰动实验的过程中,欠了原料供应商30多万元的巨款。他第一次申请的国家自然基金,最终以无结果结题。他就没有再申请过,“拿不出结果,我不好意思再申请一笔研究经费”。
  这次研究欠了巨款,韩春雨还留有别的课题“填坑”:“如果这篇论文再被拒绝的话,至少还有项目让我可以还清债务。”
  韩春雨说:“我常说科学家要有自我修养。什么是自我修养,就是对自己的坚守,对自己的要求。经费是为了搞科研申请的,空手套白狼不行,这是知识分子的本分。”在最新这篇引起轰动的论文里,不同于很多导师排在第一位,韩春雨把学生高峰列为第一作者。
“信心爆棚”去贴吧招生
  韩春雨说自己并非一些媒体所说的“野鸡大学”里的“草根学者”。读博士时,接触的是当时世界科研的最前沿。“河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条件虽然不是顶尖的,但可以满足研究工作需要。”
  至于没有海外教育经历,韩春雨说:“有网络,世界就是平的。你只要能把自己培养成MIT(麻省理工学院)水准,你所在的地方就是MIT。”
  对“十年磨一剑”的评价,韩春雨并不认同。近年来,他主持或主研纵向课题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成果鉴定8项,发表科研论文5篇。
  自信的韩春雨还曾混迹百度贴吧。有人在百度贴吧“考古”,发现韩春雨在网上不为人知的俏皮一面。
  韩春雨为了吸引学生,2013年5月曾在百度贴吧上“信心爆棚”地自我介绍:“我是生工学院的……怎么样,光环还可以吧……如果你热爱科学,考我的研究生吧,我非常重视好学生,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好学生。”“如果你热爱科学,我这里的研究方向是肿瘤相关的基因功能和基因工程,绝对国际前沿。”

韩春雨走红预示 “科技扁平化”时代来临
  早在2013年,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就曾撰文称,国产博士的学科交叉是一优势。我国努力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使研究生的质量不断提高,“今后国产博士将做得更好。”饶毅评价,“韩春雨的工作是国际一流的技术推进。”
  韩春雨说,“信息扁平化给了研究者更多机会,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善于思考,你就可能成为成功的科学家。”他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由“制造”走向“创造”。
  中科院院士、北京生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撰文提到,韩春雨的这种“小人物”、非主流身份和他所处的不知名学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成了他的成功。这种“小作坊”模式,特别适合探索性研究——你不确切知道要做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成,这反而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力。
  事实上,绝大部分诺贝尔奖级的工作也都诞生于这样的“小作坊”和单个实验室之中。
  福州大学计算机学教授陈德旺说,这些“劣势者”将成为创新的新力量。“随着全世界博士培养数量的快速增加和一流科研机构的职位有限,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普通大学有来自著名大学培养的博士任教已经是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陈德旺认为,在科技扁平化时代,任何科研机构都有可能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好的想法,浓厚的兴趣,执著的追求,才是科技创新不竭的源泉。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科学家也表示,韩春雨的成功或许标志“劣势者”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崛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