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面:胡抗美著《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学者深度谈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5-27

?????


参会学者合影


研讨会现场


空间与感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

再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


5 月 21 日下午,由荣宝斋出版社主办的“空间与感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再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荣宝斋大厦召开。来自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出版及美学、艺术评论等二十余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书法章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大家畅所欲言,思路清新,会场学术气氛浓厚热烈。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北京大学副教授祝帅共同主持。


胡抗美先生著《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由荣宝斋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一经发行,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并获得2015年度“中版好书榜”25强称号。由于印数有限,应广大读者要求,荣宝斋出版社于2016年2月再版。该书紧紧围绕书法章法问题,从章法的形式自律、形式原理、时空二性、构成元素、章法探索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作者近年的教学实例,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对书法章法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研讨会上,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唐辉和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崔伟对《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再版缘起做了简要介绍,并从学术出版的角度,对该书在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其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首都相关高校的二十余位学者就书法章法与中国传统美学、书法章法与现代形式理论、书法章法与当代艺术创作展开讨论。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集中由书法界的学者发言,下半场由美术界、美学等界的学者发言。最后,胡抗美先生在致辞中对荣宝斋出版社鼓励和扶持学术出版表示了赞赏与感谢,他认为这次座谈会有各学科门类的中青年学者参与讨论,充满朝气活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完善对书法章法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次活动参会学者都是70后、80后,都具有博士学位,都是活跃在书法界、美术界、美学界的理论家和评论家,他们对书法章法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一次跨学科的思想沟通与智慧启迪。通过对一本书法理论著作的探讨,引发美学界、美术界对书法学科的重视与思考,是此次研讨会的一个尝试与探索。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将在进一步整理后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空间与感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再版座谈

暨学术研讨会

发言概要


唐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


《中国书法章法研究》面世后引起这么广泛的社会反响,源于胡抗美先生多年来在书法领域积极的探索研究。这本书不只是讲章法,更多的是在讲书法的文脉和美。我们今天谈书法主要是讲技法,实际上,书法借助线条建立起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从文字到文学,再到形式美感,书法的审美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现在有一批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学者,在传统这条道路上不断研究、借鉴古代各家技法、风格,以当代的视角、文化立场、审美意识为基础,再回头去思考传统的流变,非常难得。文化与书法的关系在当代应该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



崔伟(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

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首先,这本书是胡老师多年来创作经历和教学实践的结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读起来既清新自然又心悦诚服。第二,胡老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并借鉴西方的哲学理论来谈章法,从内在原理上谈中国书法章法的共性,而不是简单从外形上分析表象,他认为书法文字渊源于传统文化,是阴阳的对立转化为平衡。第三,胡老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章法,将书法设定为完全追求形式自律的视觉艺术,虽然这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观点,但他坚信书法走向形式自律,走向以章法研究为先导的形式构成,是不可回避的理论趋势。我个人认为:接下来对书法章法的学术研讨深入化和多元化,仍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书法这门艺术的认识深度的拓展,离不开书法的本体。


于  洋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此次学术研讨会主持人之一)


书法艺术与水墨画的相通与同构,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笔致运转的节奏与秩序,及其形式本体自律的特点。考虑到书法创作实践追求“随手所指,皆入法则”的理想状态,即有法与无法辩证统一的境界,相对其在创作论层面的指导意义,章法的内容与价值更趋向于一种具有建构性的阐释系统,同时又反过来回映在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历程中。


在这一角度上,胡抗美先生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堪称是面对书法的“造型”传统的本体性专项研究。从现代书法艺术研究的方法论与核心内容层面,该著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章法图式的资源库与书学研究的思想库,并有力促动了将这项精英的、小众的学术研究,面向社会大众乃至西方读者加以拓展与推广的可能。


祝  帅  (北京大学副教授、此次学术研讨会主持人之一)



《中国书法章法研究》是一部既吸收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学热”中有关书法美学的探索,也结合了当前书法史研究最新经验的书法理论著作,它不但接续起了书法形式研究的范式,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理论创新。该书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书论的结合。作者大量运用西方的理论,并且大胆尝试现代的形式构成分析方法。当然,作者的分析仍然是紧扣中国书法的文化本体,这一点从作者大量引用的中国书论中也可以看出。其次,是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作者就把书法同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中国画乃至现代设计对比,进行了比较分析,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书法跻身一种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的比较才形成可能性。再次,是书法史研究与理论阐述的结合。作者尊重并广泛吸收近年来书法史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作者独到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分析线索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后,是作者理论研究与个人实践经验的结合。作为创作实践者牵头进行理论研究,不但在分析自己的作品时对于创作情况有切身的把握,在分析其他同类作品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做到知人论书。



上半场


杨  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副院长


这本书写得十分深入,非常具体,可读性强,我认为有三点最为值得称道。一、众所周知,胡老师在书法实践方面卓有成就,因此,这本书是实践家写的理论著作,能把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用理论性、思辨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实属不易,对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来说,读后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其二、这本书综合中国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研究,以及胡老师的教学成果,既有形而上的思辨,又有具体的创作方法的阐释,思维开阔,点面结合,体现了胡老师作为一代学人的深刻洞见。其三、这本书条理性极其清楚,逻辑性强。开篇第一章谈中国书法图式的嬗变,把章法的核心问题在一开始就和盘托出,紧接着谈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时间性和空间性,具体的章法构成问题等。论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对当下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都有裨益的著作。


邓宝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


近二十年的书法创作,有两个方面的新动向值得关注。一是章法的新变,很多书法家在作品中强化各种造型元素之间的对比关系;二是对古人笔法的深入学习,这是受惠于近年来印刷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清的、甚而放大的字帖出现。胡先生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就是对章法新变这一创作动态的理论回应。这本著作对书法章法既有历时性的梳理,又有原理性的解析。有些论点具有启发性,比如“区域造型”的概念对于理解章法现象是很有价值的。另外,这本著作对书法艺术的一些元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论述。胡先生反对将书法看作表述文辞意义的工具,从而提出“形式自律”的问题,这样的观点对于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都是有益的。


朱天曙(中国书协理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


一、中国书法风格嬗变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章法史。从甲骨锲刻,青铜铭文,碑版简牍,手札长卷等,无不在章法上有其独特处;二、书法章法是“形”学,更是“人”学。传东汉蔡邕论书有“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语,“形”者何?即东汉崔瑗所谓“法象”也。清人章学诚以为“象”有“天地自然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之别,非惟物象之真实。今人多重书之外“形”,更应涵濡内美,求得“心象”;三、书法章法层次丰富,内涵广博,除从历代法书和铭器中得到营养,还应充分借鉴中国画,中国诗,中国篆刻等各门类艺术,“书外求书”,拓展书法章法的审美维度和精神内涵。


王  平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给我感慨是胡抗美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理论勇气可嘉。他对章法的研究立足于当代书法创作,实质在探讨书法的现代性问题。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自律,我们都在尝试,但是在理论上真正敢于突破,是需要勇气的。胡老师对当代书法创作最现实的一个理论问题做出的一个回应,也为当代书法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其次,对传统书法章法的自律性问题,该书通过视觉艺术的视野进行了一次梳理。再次,该书是在东西方对话的语境中试图建构当代书法的章法理论体系。另外,胡老师的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相得益彰,他对章法问题的理论思考在其创作中有鲜明的体现。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当下书法转型的标志性著作,是当代书法创作走向自觉的一个标志。


李  宁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该书是在东西方艺术对话的语境下,以章法为切入点,对书法创作所做出的现代诠释。在章节架构上将观念性、理论性与创作实践密切结合,既展现了对形式构成的系统梳理,又提出了将形式构成作为创作原则的通用之道。在最后一章,作者一面以艺术的态度和立场,将传统章法理论和现代形式理论加以思考和吸收,一面以富有成效的创作实践,通过个人艺术实践检验和反思取得章法实质进展,为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范式指明了一条可被深入探索的清晰路径,亦对如何将外在的视觉冲击转向内在的艺术感染和审美享受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  频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馆员


一是有价值的成果,都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源于自身的使命感。当代何为?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是那些感觉敏锐、功力精湛、思想深刻者,对之前已有的种种可能感到不满足。这种不满足,对一个艺术门类的活力与发展至关重要。二是三十多年来,章法研究已经取得了超越性的成果,升华了我们的“空间·感知”能力,丰富和拓展了既有的书法传统,这是当代学者的时代性贡献。我的文章主要梳理三位代表性的学者及其贡献。胡老师这本书,是当代章法研究的集成之作,以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索,初步展现出自身的经典属性。三是这本书自成体系、语言明晰、装帧朴素。尤其图版质量令人满意,荣宝斋展现了一流的出版品质。高清图版,是一本艺术类书籍起码的质量保证。在当代,没有图像细节,讨论艺术问题容易无聊。

 

杨明刚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


《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体大虑周、境远思精、立足创作、内涵丰富,是赓续传统、戮力开新、学贯中西的书道担当力著。其主要特色有四:一是书道担当,笃志追幽域。著者高扬“确立书法艺术的本体地位”旗帜,关注一切关乎书道兴替的核心问题;二是赓续传统,追源秦汉间。著者对传统的消化与承继带有明显的理论建构的理性判断与恢弘气度;三是戮力开新,独自问乾坤。该著力尊“书为形学”本体理论,独辟章法“空间分割”与“时空”性征蹊径,创构章法“造型”体系,并立足创作力促当代书法章法探索;四是学贯中西,一笑越千年。该著明确提出“书法艺术不能自说自话”主张,术语参证东西,阐释贯通中外,着力践行“‘走出去’,让外国人读懂”的宏愿。此外,该著还广泛吸收了人类学、考古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值得一再捧读。


雍文昴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


书法艺术,无疑具有抽象艺术的审美特征,这既是书法艺术作为象形文字艺术的基础所决定的,同时,书法艺术所书写的内容,多为语言艺术的作品,因而也更加增添了多义性与模糊性,从而使书法艺术的抽象意味叠加。而且,从实际的鉴赏经验来看,书法作品的抽象意味也往往成为异文化的受众解读书法艺术的路径与桥梁。由此,关于书法章法与形式构成相互连接的探讨中,是否也存在着抽象与构成的分界?笔者认为,二者的并存,一方面或许有利于保有书法艺术的传统特质,另一方面,也能使书法艺术更好地与时代结合,保持活态艺术的应有形态。当然,正如抽象与构成艺术在分界中的融合,书法章法中的抽象与构成也只是相对的概念,置于中国书法的传统理念中,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自然是二者兼而有之的艺术。


刘  芳  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室编辑、副编审


这本书作为一部相对小众的书法理论著作,出版后成为一个亮点,绝非偶然。章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问题之一。近30年来,书法界无论从书史、理论还是创作角度,对章法问题的关注和探讨都是高频的。涉及书法章法的文献资料在时代和载体上范围特别广,而且多是零散的、语言玄妙的感悟式片段,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在当代美学理论框架下对这些零散的资源作了整合,运用当代艺术学的学术规范将章法还原到书学的本体地位,通过在创作实践的追问中不断做减法,为当代书法创作建构起了一个自成体系、生动可感的章法图示资源库。该书作为一个成功的学术出版案例,也为出版社更好地承担起学术出版的组织功能,引导阅读潮流提供了经验。


上半场评议:


于洋在上半场论坛的学术评议中认为,来自书法界、美术界、思想学术界的与会专家学者论及了诸多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当下生态问题,进而深入到书法章法的本体论研究,复又回到对于该著作的编辑过程的探讨,由宏入微,自外及里,从一本理论著作的核心思想延伸到理学双证的创作与形而上的思辨相互渗透的范畴。他将上半场的发言概括总结为四个关键词,一是书法家胡抗美先生,二是书法章法,三是书学研究,四是学术著作的出版。于洋指出,对于胡抗美先生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与会专家们从胡抗美先生作为一位具有实践修养的学者型书法家的身份谈起,讨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勾连、互渗的关系问题,从而对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的学术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的价值进行了深入发掘,普遍认为这部著作显现出知行合一、源流清晰、体大虑周、深入浅出的学术特色。从这一角度入手,这场研讨对于书中提出的“演‘象’说”、“阴阳观念”、“造型观念”等书法研究的“元问题”,及其对书法传统的“活态”揭示、现代释读乃至大众普及的当代建构意义,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发。此外,对于由这些问题引发关注的当代书坛的 诸多现象,也引发了学者们的观察与思考,这些讨论也同时为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的学术必要性与独特意义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映照,由此更加反衬出从本体论的、“就事求理”的角度对于章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下半场:


宋  瑾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


胡抗美承继“书为形学”思想,其“自律美学”呼吁的是对书法艺术自身规律的关注。《章法》一书强调书法的音乐性,开掘了书法与音乐的艺术通道。在“运动”层面二者确有众多一致。时间维度,书法运笔过程和最终成果都体现了抑扬顿挫的节奏,如同音乐的演奏;笔断意连如同音断意连。其中包含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差异,也体现了线性时间的因果轨迹,以及非线性时间的多种可能性和最终选择。在“留白”的时空,书法的首字前留白如同莫扎特《第40交响曲》,由无声之有到有声之有;中间留白如同乐句乐段乐章之间的呼吸,体现阴阳之道;尾部留白则像音乐的开放性结尾,余韵无穷。书法动感源于“笔势”,音乐动感源于“音势”。整体达到“和”,便有气韵灌注。书法与音乐的点线面构成的空间,并非静态二维平面,而是虚实相生的动态立体空间。“齐而不齐”体现拓扑变化空间;“随机变动”体现因缘和合动态空间;“匀而不匀”造就局部平衡破缺和整体平衡达成的生动空间;“有无相生”体现阴阳时空章法;“不定而定”创造灵动时空;“缘起呼应”体现自组织章法规律;“势状相应”造就对立统一的时空。书法与音乐最终统一在以实体实有为基础的虚体实在之“第三物性”,通过自况的行为方式,传承了气韵文化精神。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胡抗美先生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作为新世纪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谓是“书法形式自律性追求”方面的集成之作、精品力作、拓展新作,对于“章法一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开拓!自从书法研究形成以来,自律论应该说就占据了主流,这本书就属于这一书法史论脉络,也的确站到了从自律转向他律的历史转换点上。该书以演象论、阴阳观念、形势理论——来架构来章法构成的形式原理,其有特色之处:第一,“章法的时间性”分析,颇具美学新意。作者把时间性当作了章法内在属性,从而让章法的时间性成就了书法的个性。第二,“区域造型”的章法构成分析,更是发所未发。该书的妙处在于聚焦空白造型与墨色造型,认定不同的区域造型及区域造型间的再组合可以强化章法空间的整体性构成。第三,结合自己创作,阐明了“周围空白”的独有价值。最引人的莫过于对长卷《草书杜甫诗》进行的“十一个区域”解析,体现了书法章法究竟是如何灵活与全面践行的。质言之,《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的确是书法章法论的继往开来之作。


王雪峰  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胡抗美先生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是当代书法技术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是胡先生结合几十年的书法创作实践对于章法问题进行的理论层面的探索。章法问题在书法创作与审美中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历代书论之中,书家谈论章法问题的经验随处可见。过去书家的论述往往只是只言片语式的经验论述,而胡抗美在这本专著中则将章法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是“书法章法学科”的一种知识构建。对于章法问题的思考使他进行了科学的辨析与论述,并从实践出发,结合具体创作作品的分析,为读者特别是书法实践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一个书法理论问题的提出,通常是一个书家在常年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总结过程的具体呈现,也是书家在创作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核心技术问题,胡抗美在当代书坛中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多年书法创作实践中在章法领域的开拓。在书法现代性的问题上,胡先生更是从章法的实践出发, 寻找现代书法形式的总总可能,并从理论的辨析之中寻找到现代书法的理论依据。


陈  明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副主编


胡抗美先生既是一位书法家,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基于对书法理论和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他在本书中所呈现出的精深宏论和敏锐思索,值得我们研究,尤其引起我关注的是“章法的时空二性”一章。胡抗美先生指出,书法章法所反映的空间不是物理的空间,而是一种视觉感受,它是“符号性、关系性和结构性在视觉力下的总和,因此它抽象的。”他将之概括为“视觉的统一性”。我认为,正是这种“视觉的统一性”为书者的创作留下了巨大的心理空间,使书法章法充满了情感意味和生命精神。那么,书法的时空性通过什么来落实?胡抗美先生提出了“形”与“势”的概念,胡先生认为,书法章法的空间是具有生命情调的节奏化了的自然空间。因为书法的空间是具有生命精神的,那么必然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胡抗美先生将之概括为“形势合一”。就书画而言,中国人所体察的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有无相生的精神空间。因此胡抗美先生认为,章法空间的建立是无中生有,是笔墨在空白中的生成。由无到有得章法所形成空间是往复无穷的“道”的体现,从而把书法章法的营造与“道”的哲学联系了起来。胡抗美的精到论述,厘清了书法时空二性的作用和特征,为书法章法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大道。


陈燕婷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抗美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开头就提到了书法的自律问题,南音同样深受此问题困扰。二者早先皆受字词、唱词束缚,但是在几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步摆脱这重束缚,完成了他律到自律的转向。胡抗美在书中提及:“20世纪末以来……因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书法的实用性基础至此基本消失”,而南音唱词表义功能已大大弱化,表声功能得到加强,人们更注重唱词字调与曲调的配合关系、唱词的发声讲究及其音韵美感等。然而,二者皆无法摆脱社会功利的束缚,这个束缚,不只是南音、书法要面对的问题,还是所有艺术的共同问题。在一个重视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多过审美功能的社会中,艺术自律,任重而道远。


赵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书法所直接唤醒的是一种空间意识的感知,它跟书写者个人之间在身心意识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借助一种个人清晰把握的感受性而将笔墨、书写者个人以及纸张这三者之间相互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基于传统中国阴阳哲学观念的千姿百态的章法布局。这种布局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整体性的对于这个世界存在状况的描摹,另一方面也映射出这个时代种种的文化精神的特质,特别是基于现代之后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不可预期性的那些特质。不过,可以肯定地说,在日复一日的中国书法修行实践中,章法文化的意义逐渐浸透到个人的社会化的惯习获得倾向之中,并会从中体味到社会、关系与政治权力的运行本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借助一种阴阳变化的观念同时借助于书法的章法文化而形成了一种前后连贯互为一体的文化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可以在胡抗美先生的创造性的书写中窥视一斑。


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


胡抗美先生的著作颇具可读性。他的文风亲切自然,读来引人入胜。他的论著,基于数十年的书法创作实践及对当下书法现状的深切反思,充满了问题意识。这种文风值得学界借鉴和学习。胡先生在充分吸收传统书学精髓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传统美学,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语境,高扬“书为形学”的观点,并在创作和教学中作了拓展和深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胡先生一方面强调承续传统,认识到了传统的历史性、丰富性和多元性,体现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锐意创新,认为书法必须与现代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相通。这些认识一以贯之于胡先生的书法创作、教学和理论建构之中。胡先生将书法看成一种视觉艺术,这一观点可以更推一步,书法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空间,乃至书法家的审美化生活,皆可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杨简茹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我们今天所处的是视觉文化时代,从重叙事到重视觉,当代文化转型中的一切变化都围绕着视觉至上的原则进行。那么,本身就可以用来观看的文字既保留了思想的解读传统又极大地受到了视觉语言的影响。随着现代学术的展开,我们在讨论书法,尤其是书法的章法时,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陈旧语汇。跨学科的开放式学术体系使得书法理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胡抗美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开拓提供了一次有效的尝试。书中提出形式构成是书法章法的主要职能,这种对章法的解读方式是基于现代学术体系的框架内的,比传统书法理论更具开放性的探索空间。一方面,本书实现了书法理论范式的更新,另一方面,本书内容源自多年来作者的讲课稿、谈话记录和读书笔记等,不是一蹴而就,但求精雕细琢,因此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都具备回味的悠长。


陈奕名  章法从文本性向图示性的当代转化


书法在字体、章法上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譬如宋克的《急就章》,章草是流行于汉代的书体,唐代逐渐衰落,元代由于外族入侵,汉族的士大夫阶层遂复兴章草,以书体为文化寄托。但总的来说仍然处于古代书法的章法体系,也就是胡抗美先生在《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中提到的“文本式”的章法,而当代书法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书法已经完全摆脱了日常书写,进入到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因此当代书法的章法就进入“图式”的阶段。


胡抗美先生对于这种日常书写的终结有独到的观点,他提出,“传统上附着于书法的种种他律因素隐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历史纠葛也得以最终解决。就历史条件而言,书法在今天已经开始摆脱实用性的束缚,而进入以追求形式自律为文体目标的新阶段。”这就建立了当代书法在创作、展示和审美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对于当代书法的创新,胡抗美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溯源,为书法创作提供了美学基础和学科底线。以老子美学中的“道”、“气”、“象”,到庄子的“象罔”,贯穿整个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有无、虚实关系,基于这样的审美观照而非形式沿袭,来观照中国当代书法的章法研究,既为中国当代书法找到美学源头,也找到了文化自信。解决了从“文本化”到“图示化”的转化过程中,当代书法的核心命题。


下半场评议


祝帅在下半场论坛的学术评议中指出,本次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与学术史定位,并由此引发出对于书法研究领域相关重要问题的讨论。他说,学科原本并不是分离的,分科教育只是现代化以来的产物。在中国画教学中,潘天寿就是于60年代在浙江美术学院首次提出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应该分成一个个不同的专业组织教学。但在提出“跨界”的今天,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学科走向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他说,在本场论坛中发言的学者,主要来自于书法领域以外的其他学科。其中,第一个领域是美学和人类学。在这个领域中,80年代就有很多学者关注书法,如美学界的叶秀山、韩玉涛,书法界的姜澄清、陈方既等人。但今天看来那时候所谈的,不外乎“天人合一”、“线的艺术”等常识的范畴。今天的论坛则集中了来自于国际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前沿领域的学者,进行了理论的突破。第二个领域是音乐。90年代《中国书法》杂志,以及2010年前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都曾经组织过关于书法与音乐的研讨,但有欠深入。本次论坛上则有学者对相关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也有与之呼应的个案研究。第三个领域是美术学。从群众基础来看,我们国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是并列的;但从学科归属上看,书法又是从属于美术学的下级学科。这些年来的书法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相对于美术学的发展来看还是有些封闭。本次论坛上则分别由学者就近年来美术学科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如美术史方法论、视觉文化、美术管理等,结合书法问题进行了阐释。


著名书法家、博士生导师胡抗美做总结发言


这个研讨会很有意义,尤其是对于我进一步去完善对章法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次研讨会有三个特点,第一,充满活力热情、朝气蓬勃,参会学者大部分都是70后、80后,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点鲜明,我十分欣赏。第二点,“跨界”是此次会议的显著特点,书法理论的建设需要借鉴美术、音乐、美学等学科,因此,这是一次跨学科的思想沟通与智慧启迪。第三,今天的研讨会体现了很高的学术含量,大家从本专业出发,然后谈到书法,以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我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完成。


另外,我的书法观有两个底线,一个就是传统基因不可变,中国书法的高度就在于传统。如果离开了传统,中国书法就没有高度。创新是在传统当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底线,第二个底线就是汉字,无论怎么创新,都不能离开汉字、肢解汉字,更不能脱离汉字。


最后,向荣宝斋出版社以及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