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智者们”交谈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5-27

5月18日的东方艺术中心格外热闹,演奏厅满满当当的乐迷,不大的空间让观众与舞台贴得更近,回归了室内乐本来的面貌。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四重奏音乐会在此上演。  

维也纳爱乐乐团早已名声在外,此次来沪的演奏家又均为现任乐团首席,演奏奥地利作曲家的作品格外令人期待。也许因为期待过高,也许是旅途劳累影响发挥,虽说当晚四位演奏家的表现亦有可圈可点处,但总体并没有特别惊艳

开场的海顿《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日出”》(作品76之4)是笔者很喜欢的作品。“日出”写于海顿65岁之时,但他的音乐里却如此清澈、充满活力、蓬勃向上,在这首作品中尤其体现在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上。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四重奏对开头的把握颇为得当,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如飘渺云雾般的和弦衬托下,第一小提琴仿佛地平线上的第一缕阳光,带着金色的光芒倾注而出。与另外三者的相对克制不同,第一小提琴显得太过张扬,音色有些尖薄,与海顿作品应有的平和典雅及欢乐的幸福感不够契合。小提琴家福克哈尔特·史特伊德作为乐队首席的痕迹比较明显,无论从身体动作的幅度还是其赶在前面推动速度的习惯。尽管在技巧运用上如鱼得水,但也不可避免地偶有错音,尤其是第二乐章的一个上行音阶在高音处有明显的音准差错。相比有些急躁的第一乐章,第二乐章慢板稳当了不少,第三乐章的配合逐渐默契。第四乐章起速就很快,最后简直要飞起来,好在整体还算流畅,在喜好热烈激情的中国观众面前也炫技了一把。  

舒伯特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可谓音乐会上的宠儿。比起“日出”的成熟内敛,《死神与少女》带有浪漫派特征的外露的情感表达,痛苦、抗争与坚强、乐观的相互交织似乎都更适合大开大合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骤响如惊雷的下行音阶和随后小提琴令人不安的断奏,都将这种揪心的氛围表露无遗。尽管第一小提琴仍有一枝独秀之嫌,但大多数时候是符合音乐发展需要的。其间福克哈尔特·史特伊德出现了两次翻谱失误,好在他经验老到,巧妙化解。歌德曾将弦乐四重奏比作“四个智者的交谈”,放在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四重奏身上,四人的个性更显分明,第一小提琴像是才华横溢但性情冲动的年轻人,大提琴略显老迈而缺少激情,即便在第二乐章极易出彩的段落也表现平平,似乎不在状态。中提琴积极得多,从肢体语言到眼神都能看出演奏家乐于交流及表达。  

之后的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吊桥圆舞曲》对于奥地利乐团乐手来说完全是信手拈来,那种悠然自得的三拍子节奏如同流淌在血液中,浑然天成。返场的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带着活泼明朗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美好夜晚的结尾再合适不过。 

正如音乐会前的导赏讲座中,乐团的前主席克莱门斯·赫尔斯贝格所说,室内乐看似简单,却是所有音乐演奏形式中最难的一种,因而它也是世界顶级乐团必不可缺的训练,就是一流的独奏家们,也乐此不疲地组建重奏团体排练演出。弦乐四重奏又是室内乐中最具魅力的一种。一旦你静下心细细聆听,也许就慢慢感受到它的妙处——这是与“智者们”的倾心交流。

                                 文 | 禾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