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师度世,怎能用所谓的故弄玄虚去看待:从《悟真篇原序》看道教金丹文化

 花开富貴 2016-05-27
读《悟真篇》的诗句,总觉得里面存在着被近当代道教神秘化的隐语,其实是我们缺乏相应的传统道家文化知识所造成的。道家祖师们度世的一片婆心,怎么能用某些人所谓的秘诀的故弄玄虚去看待呢?


文/高帅


一、《悟真篇》的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地位


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一书,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重要经典。是以张伯端平身询道、访道经历的诗词集。在《悟真篇》的这些金丹文化诗词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道家传统文化名词,用诗词的形式,将炼金丹的道理,给我们讲了出来。故而时至今日,我们读《悟真篇》,因古文与专业语言的影响,理解上亦显得十分困难。尤其是里面的一些专业的名词,如果缺乏系统的注解,往往容易引起后人的揣测,但它里面蕴涵的悟真、修真的金丹文化思想,确实是显而易见的。后期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宗教,道教的金丹文化,更是以《悟真篇》为炼金丹的宝典,道教历代祖师们赋予了《悟真篇》崇高的地位。


辨别真正的道教金丹文化传人北宋以后是用《悟真篇》来当试金石的。(资料图)


修行人的试金石


道教金丹文化发展到北宋张伯端以后,《悟真篇》成为道教修真的金科玉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真境界高低,一个人的丹法传承,如果不符合《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如果其丹法用《悟真篇》的思想去对照比较,符与不符,用《悟真篇》的思想,才是甄别其传承真伪的准绳。


所以,辨别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道教金丹文化传人,北宋以后,这个准则,是用《悟真篇》来当做试金石的。一个流派丹法的正统与否,全凭其对《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的理解程度,去证明其金丹文化的正统与二流。


道教金丹文化的基本脉络


虽然《悟真篇》的丹诗不易理解,但道教金丹文化的一些主要内容,是基本反应在这篇《悟真篇原序》里面的,我们只要认真去阅读这篇原序,则道教金丹文化的基本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


《悟真篇》一书有原序和后序,原序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时期的乙卯年(公元1075年),后序写于宋神宗元丰改元戊年(公元1078年)。作者自己在这篇原序中说,他遇师于成都是在熙宁己酉岁(公元1069年),获得真传道《悟真篇》的结集出版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仅仅收录于《悟真篇》的这两篇序言,前后时隔长达3年,这从原序与后序的内容,及前集与后集的学术差异,已经比较明显地反应出《悟真篇》前后不同的学术特征和时空跨度。还可以看出张伯端真人的道佛思想,在这三年内,也是在不断地升华的。


还可以看出张伯端真人的道佛思想,在这三年内,也是在不断地升华的。(资料图)


《悟真篇》原序


所谓原序,就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自己为该集写的序言。而一本书的原序,对一本书是极为重要的,它往往就是作者自己介绍该著作的写作动机,写作成因,及个人经历、简历等等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认真研读作者的原序,对理解该书的真实内容,特别是道教深邃的金丹大道文化,能够从源头上正本清源,呼唤道教文化的正能量,从研究《悟真篇》开始,就显得尤为必要。


张伯端是基于北宋以前道家金丹文化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道术,这些道术跟现代气功一样地风行,出现一盲引众盲的局面,这迫使道士们无法懂得修真的真正价值,遂将道家金丹文化的来龙去脉,根据他的师承,他的所见所闻,他的虔诚询道和广博的学识,将三教文化与金丹文化的关联,统统在这篇《悟真篇原序》里面,给我们做了说明。


我们发现,不同的《悟真篇》版本,对于原序与后序,是有一些出入的。但从《悟真篇》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来看,整个《悟真篇》是融合了大量的禅宗思想在里面的。这跟他的老师,刘操的金丹文化思想,亦十分接近。在佛道之争的时代,道教为了纯化道教的文化,一些人有意删除了《悟真篇原序》关于禅宗的那些内容,也删除了《悟真篇》后面关于性宗的丹诗。这显然是跟张伯端原序的“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的主旨相违背的。


对我国道家金丹文化,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资料图)


尽管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的原序与后序里面,将道家炼金丹的基本思想,已经和盘托出。但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基础性内容,还是受近当代的那些自诩正宗传人们信口雌黄的误导,甚至是邪师的祸害,让初学者对那些真假丹书、真假传承、真假传人,难以辨别。故而认识《悟真篇》一书的主要内容,能否正确解读《悟真篇》的悟真文化,还原我国道教金丹文化的真实面目,唯有用张伯端自己的话,去让修真者,对我国道家金丹文化,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因此,有必要重新对《悟真篇原序》进行校勘,并白话译解,以方便大家去理解《悟真篇》的内容,看看张伯端究竟要告诉我们的丹法,是一种什么样我文化。它是不能根据那些自诩传人的说法去盲从的。只有充分理解《悟真篇原序》的思想,才能明白我国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本框架。而这些内容,在北宋以前的道家文化,又是用传统的易道文化语言来表达的。


所以,我们现在读《悟真篇》的诗句,总觉得里面存在着被近当代道教神秘化的隐语,其实是我们缺乏相应的传统道家文化知识所造成的。道家祖师们度世的一片婆心,怎么能用某些人所谓的秘诀的故弄玄虚去看待呢?


二、《悟真篇原序》(校勘)


宋张伯端


嗟夫!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辄,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以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类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矣。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阴阳交姤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迭没邪歧,不得混一而同归矣。


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而难成者。


以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事必难成,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而变化飞升,不亦难乎?


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徒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


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至若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节气既交,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用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浮沈,宁分主宾?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结还丹,不亦远乎?


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其中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丹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又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惟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


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疲悴,虽询求遍于海岳,诸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因念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其真要者,未闻一二。仆既遇真诠,安敢隐默?罄其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内有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同岁律。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


及乎篇集既成之后,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


所期同志者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时皇宋熙宁乙卯岁旦天台张伯端平叔序。


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资料图)


(编辑:孟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