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员的嗓子

 cxag 2016-05-28


演员唱戏,全凭嗓子。所以,过去的演员,视嗓子为“本钱”,俗话:“子弟无音客无本”,就是说,演员如果没有一副好嗓子,就好似手中没有资本的客商一样,很难有什么发展前途。所以,过去的戏曲艺人,对于自己的嗓子,都特别重视,一年四季,无论严冬炎夏,都要坚持喊嗓、吊嗓与护嗓。

  喊嗓,便是每天清晨,到那些树木茂盛、空气新鲜的地方,先用“噫”、“啊”两个字,练习闭口音与张嘴音,由低至高,反复练习。然后,再提起嗓子,念段道白,唱些唱段。长期坚持,即使朔风怒号,酷暑难抗,也不能间断。前辈名净郝寿臣,青年时代在东北演出,他每天总是顶着星星就起床,走到松花江边去喊嗓子。尽管寒风凛冽,江水结成几尺厚的冰,也坚持不懈。有时候,索性立在冰上,迎着寒风喊嗓。所以,无论多红的名角,清早到野外喊嗓,是必须做的日常功课。“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即使亨有盛名以后,对于每天喊嗓,亦不敢稍有懈怠。每天天还没有亮,他就提着灯笼出门,在城墙脚下或天坛公园的树林子里,苦练一番。同行相遇时,心照不宣,点头一笑。

  除了喊嗓,每天还要吊嗓,以保持嘹亮的嗓音。而有了一副好嗓子,还要注意保护,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从时,才能使“五音饱满”。很多前辈艺人,即使到了老年,依然还能保持清亮、高昂的嗓音,这都得益于他们成年累月坚持不懈的结果。

  现在的青年演员,却做起“没本钱的生意”。自从有了“微型话筒”便认为不用练嗓也可以唱戏、破嗓子、没有嗓子,照样可以上台演唱主角,什么苦练基本功,抛到九宵云外。欣喜的是,现在还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赵燕侠,依然坚持“真声”演唱。面对着这位风采依旧的艺术家,不知那些惯于“愉懒”的人作何感想?

京剧很讲究基本功,每天都应该喊嗓练声,演唱时才会更有表现力和穿透力,嗓子更扛
活,艺术生命力也更长久。需要注意的是方法要科学,嗓子不能挤卡,声音有支点,气息
发自丹田。

京剧演唱也是声乐的一种,没有什么特殊的,无非就是要每天练声,与美声殊途同归,同
样包括气息、共鸣、支点等技术规范,所谓区别也就是发音部位不同(不同行当、流派的
风格需要),对汉语字韵的要求更为严格而已。

京剧的用嗓分本嗓和假嗓,实际上都是混声,只是音色有真假两种。使用本嗓音色的行当
有须生、老旦,使用假嗓音色的行当有青衣、铜锤、小生,但是每个行当的用嗓都有不
同。铜锤和青衣、小生的嗓子是一路,一般铜锤都有小嗓,能唱青衣和小生,但要唱须生
往往就难了。

传统京剧的铜锤花脸和美声的戏剧男高音接近,青衣与美声戏剧/抒情女高音略近,都使
用带有头声音色的混声,不能出大本嗓(现在许多名角出本嗓,按传统规范是错的);须
生则有些个别,除个别艺术处理的需要外,不论高低音都须使用真声音色的混声,比一般
男高音使用音域略高。老旦音色、音域接近须生,惟不得出假嗓。

京剧的喊嗓与美声的练声也大同小异。字韵不过关的要喊十三道辙,直到能把每个音发准
后,一般就只喊 a 、i 两个音了,其作用与美声的解释一样。所谓“喊”,就是没有按
美声那样按音阶练唱,而是根据行当和流派特点使用真声或假声音色的混声,发出“a—
—a——a——a—……”,“i——i——i——i……”,……等辙口的字音,声音呈波浪
状逐级上升,喊完一句再喊略高的一句,如此一句一句爬升,和音阶练习每句结束再升半
音唱下一句类似。京剧喊嗓也不提倡喊得过高,否则容易练成音色不正的左嗓,按京剧的
传统说法,左嗓是“没饭”的。

喊嗓的时间一般选在清晨,最好在水边,单音练习不可过长,以免嗓音疲劳。只要感觉声
音已经比较通畅自然,即所谓嗓子“开”了,就转入念白练习,选若干剧中的念白段落
(包括拉长音并挑高的叫板)一直念下去,以使吐字结实有力,久之嗓音可以洪亮达远。
清末名须生谭鑫培先生经常把唱词按实际演唱的调门高声朗诵,等到舞台演出时就不会觉
得高音困难了(这点似乎与美声大师 caruso 有关练声的建议接近)。老辈喊嗓练念白时
有人把一张纸放置口前,要求喊嗓结束后纸不能湿,或烛火不摇,这一要求也与美声相
仿。一般40分钟即可结束喊嗓全程,个别耐力好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无论如何不得超过
二小时。

除喊嗓外,每天还须吊嗓(有写作调嗓的),即有伴奏的演唱练习,时间长短视嗓音情况
而定。

按京剧的传统,喊嗓和吊嗓时不能饮水,以免使发音器官过于娇气、不扛活。另外需注意
防止冷空气进入口腔,张口不可太大,青衣更要尽可能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