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剧评】再谈《琅琊榜》——关于审美和偏见_池塘鲤

 我心本来光明 2016-05-28
【剧评】再谈《琅琊榜》——关于审美和偏见X

(图片来源网络)
【剧评】再谈《琅琊榜》——关于审美和偏见
昨天日本的一个小众收费台放完《琅琊榜》了,听说推特上也是一片涕泪哀号,想起当初看到结局时那稳准狠的戳心一刀,如今仍心有戚戚。从日本开播就比较关注日本观众的评价感想,中国很久没有一部从各方面都能真正感觉到美的作品,而日本是一个对美很有心得的国家,赏落樱的民族,对《琅琊榜》中的悲剧之力应该有更深体会,好吧,终于又弄哭一批外国人,我就放心了,咳。
《琅琊榜》是一部集审美之大成的作品,如果说当年《大明宫词》的审美是中西合璧的莎翁式文学华章意境之美,那今日的《琅琊榜》无疑是纯东方式的含蓄典雅名士风骨之美,如窦文涛所说开创了一个“文侠”时代,以智为器,以笔为刀,以仁济天下。
去年底二刷后写过一篇感想,在六刷(掩面)后的今天,再补充一些看法,为自己的沦陷再找出几条理由来。私以为,《琅琊榜》是一部至少需要看两遍的作品,第一遍看情节,第二遍看细节,第一遍去感受燃,第二遍去感受虐。
— 倒计时 —
关于生命,《琅琊榜》用了一种“倒计时”的表现方式,巧妙地把整个故事置于“地狱归来,不可久留”的隐忧和脆弱中。使命的重大和时间的紧迫如绞索一直套在观众的脖子上。记得《故事》中麦基说过,死亡就是一辆迎面飞驰而来的大卡车,无人能避开(大意),而《琅琊榜》里的“死亡”就像大卡车的大灯一直晃在苏兄脸上,它的车轮声一直响在观众们的脑海中,从我们开始挂心的那一刻,移情就产生了。从移情产生的那一刻,屏幕里的那群人,就真的活了。所以最后宗主走后,每天都会看到这个现实世界的孩子们,记录下,宗主离开的多少天,想他。
— 最难的一条路 —
关于复仇,不得不说,这是《琅琊榜》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梅长苏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杀戮、造反、以牙还牙,是一种通用的报仇模式,甚至记得武侠世界中的“江湖寻仇”都不用受法律管辖。但他选择的复仇目标是证明皇帝(皇权)的错,要求皇帝或说皇权——认错。这很伟大。意义不止在一部影视作品中,更多在于现实中对权力的认知。

在写作中,这同样是最难的一条路,所以不得不对作者致上敬意。只这一点,《琅琊榜》的思想认知高度便和大多数影视作品云泥之别。翻开中国史册,冤案惨案林林总总不可尽数,但让皇权低头,让最高权力道歉,几乎是影视剧都从未描写过的角度,我知道这种事历史上不会有,但为何我们竟连艺术想象的勇气都没有?
就如当年的《士兵突击》已经证明过的事——理想主义——从来都还存在于中国人的心底里血脉中,不是用那些高大上口号的洗脑说教方式,而是用作者自己最相信的真诚方式,剖心沥血的奉献方式来激发,来告诉我们,人生可以是怎样的。
【剧评】再谈《琅琊榜》——关于审美和偏见
(图片来源网络)
— 美丽新世界的孤儿 —
关于皇权。梁帝说过“不管是谁,只要他坐上这把龙椅,就会变的。你们想要的那个天下,祁王给不了,景琰也给不了,永远都没有人能给你。”这是权欲熏心的老皇帝对自己背离初心,杀子灭忠的辩护。是的,这辩护很无理,却是那么有力,因为这正是中国帝王史集权制中的一种惯性。
但是,不止梅长苏相信,观众也会相信,孤心坚守了十三年的靖王,磐石般的意志,正是让那惯性刹车的希望。
从靖王回京的第一个镜头,到最后登基,郁郁寡欢的景琰都给我孤儿的感觉,让我常常忘记他其实父母双全,而真正已是孤儿的梅长苏,却始终一种宁和平静家人环绕的氛围。这样的对比让人心痛。
就像有一篇写得非常好的《琅琊榜》评论中所说(抱歉看了不少评论,忘了具体是哪一篇了):《琅琊榜》是一个政治权谋故事,但其中人物却并不享受权谋,甚至是反对权谋的。这一份矛盾,恰恰是最有戏剧表现力的地方。记得我刚开始也不理解为何梅长苏偏执般不愿告诉景琰自己的身份,当然,怕直脾气的景琰坏事是一个表面理由,但真实的矛盾恰恰在这里——梅长苏心底里的林殊,是一个同景琰一样反感“操弄人心、行阴诡计”的谋士的纯白少年。简单来说就是,梅长苏是林殊的黑化版,他不愿景琰看见自己的“污秽”。
权力为公器——“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忘初心,才是剧中最受推崇的主旨。所以自我放逐十二年的景琰,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孤儿。为昭雪冤案,他同样走了一条最艰难的路:原则之路。在悲伤沉郁的音乐声中,他一步步走上册封太子的仪典,也正式走上最孤独的帝王之路,没有集权一身的喜悦,而是家国重担的肩负。
对权力的怜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焦躁社会里,同样是一份难得的高度。
—最后说下偏见—
总觉得人的一生就是花二三十年形成各种偏见,再花二三十年或更长时间去消除偏见的过程。当然,没有反思能力(或意愿)的人也可能就是用一辈子积累偏见加深偏见的过程。
我对古装剧和偶像明星都是有偏见的。这恐怕就是为何看《琅琊榜》之前我除了听过胡歌的名字,几乎连胡歌的样子都不知道的原因。所以在《琅琊榜》中看到苏哥哥的伤疤时,妹妹还说,胡歌小时候肯定很调皮,好吧,我们错了……记得某颁奖典礼中的颁奖词说胡歌打破了偶像剧和正剧的“次元壁”,我想是的,不是梅长苏,我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这位演员,没有错过梅长苏,所以很庆幸没有错过胡歌。
《琅琊榜》打破了我对大多数古装剧幼稚狗血浮夸无逻辑无演技的偏见,胡歌打破了我对偶像明星不会演戏的偏见,这两重偏见曾经像城墙一样厚,我很庆幸《琅琊榜》的力量推倒了这面墙,让我得窥一个我离开很久的世界里的新面貌,让我有了一部可作为审美范本一直刷的好剧,也有了一个值得一直关注期待的,帅极了萌极了有才华有能力的中国好演员。
影视、文学、音乐都是时间的艺术,时间是生命的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影视垃圾的人是可耻的,故意为之的人更是卑鄙的。衷心祈望影视从业者虔诚一点,感恩一点,慢一点,做好一点。因为国产剧,原本也是可以很牛的。
【剧评】再谈《琅琊榜》——关于审美和偏见(图片来源网络)
最最后,和韩国,台湾,甚至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播出《琅琊榜》之后的热捧感动不一样,正在香港播出的粤语配音《琅琊榜》听说恶评不少,收视率低。我并不关心香港方面的评论,香港就是一个快节奏娱乐城市,就像港剧一直给我“故事会”的感觉,《琅琊榜》中的文化积淀内敛情感和他们的观影习惯可能真有冲突,再加上一些因政治因素为喷而喷的纯黑子,在香港遇冷一点都不奇怪。对国剧没偏见的,应该早已看过了,坚持保留偏见的,就随他们去吧。
2016-5-26/20:58
Pool于成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