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也是风景——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

 育则维善余言 2016-05-28

《流浪者之歌》是由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所作,是1878年完成的一首管弦乐队伴奏的小提琴曲,同年在在德国莱比锡首演。《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这部作品的素材来源于匈牙利吉普赛民歌音乐,表现了吉普赛民族哀怨忧郁、奔放豪迈的性格特征。它那荡气回肠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作曲家名片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 幼年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开始登台演奏。1856年萨拉萨蒂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他的演奏技艺精湛,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萨拉萨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代表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哈巴涅拉舞曲》等。

  作品分析

  《流浪者之歌》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一开始,小提琴用最强的力度响起扣人心弦的主题,把人的思维引入吉普赛人特有的命运氛围中。第二部分,是一个慢板,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技巧性极强的变奏和反复演奏发展,表现出吉普赛人的特殊情调。第三部分,堪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慢板主题之一,充满伤感情调的旋律,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犹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千古名句,成为千古绝唱。在第四部分,与之前的两个部分的反差很大,将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运用各种小提琴高难度的技巧演奏出洋溢生机的音符,显露了吉普赛人热情奔放,他们尽情的欢歌载舞,悲愁被悲痛都已无影无踪。

  流浪的吉普赛人

  吉普赛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人们不知道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现代学者们多认为他们源出于印度次大陆,但对于他们向西长途迁徒的时间却难以断定。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000年前后。他们历尽艰难,饱受沧桑,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一代又一代。大蓬车是这些流浪者最常见的栖身之所,饥饿、寒冷和疾病时时困扰着他们。但是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创造性,他们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打倒,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活好每一天。

  乐观的走下去,流浪也能看到风景

  《流浪者之歌》告诉我们,即使你一直忧郁悲伤,不被人理解甚至看不到希望,只要还有梦想,就像吉普赛人还有他们的音乐舞蹈,就应该乐观的走下去。结果无从知道,也许结果本来就不重要,就像吉普赛人为何流浪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个过程,是这一路的风景,也许就是流浪的意义吧。

  《流浪者之歌》VS跨界

  此曲被一些影视作品使用,包括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的逐场面,日本导演铃木清顺执导的电影《流浪者之歌》的标题与其中的数曲背景音乐就源于此曲。美丽的伊丽莎白.泰勒在音乐电影《(狂想曲)Rhapsody》 (1954年)中饰演一名富家女,影片中小提琴家维托里奥想用《流浪者之歌》打动泰勒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