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学生情绪转换六步法

 昵称30501711 2016-05-28


一苇渡心

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

关注“一苇渡心”和心理学者韦志中先生一起,每天学点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

各位家长晚上好!

    今天距离高考还有26天,一个月倒计时已经过去4天,迎考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几乎每条神经都紧绷着, 很直观地就能感受到,如何舒缓情绪,轻松减压,以平和的心态应考是我们各位家长关心的话题,所以,此刻,我们今天一起探讨和学习交流的主题是“高考20天前情绪转换六步法则”。课程开始前,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感受:我最近正在参加全国沙盘咨询师高级班认证培训,晚上有网课,与咱们课堂时间上有冲突,而且也非常不想耽误课;同时单位正在全力推进EAP项目,讲座、活动包括个案咨询应接不暇,之前敖老师和我约过两次时间,结果都有推不掉的事情没讲成,但是我考虑再三还是想陪伴大家为孩子们助力,和孩子们一起划上满意的句号。

    好,我们来看今天课程的内容。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谈谈此时此刻我们家长应该如何调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能够帮助孩子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以便高考时保持平稳的状态和水平,甚至超常发挥。我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然后从认知调控的角度与大家共同探讨情绪转换的六步法则,最后谈谈家长如何陪伴孩子高考以后的日子以及大学时光和孩子未来人生的规划。

    可以说,高考前的一个月,既紧张又忙碌,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氛围紧迫的时间,形成了学生特殊的心理环境。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绩,特别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的心理状态,亟待老师、家长的疏导、优化。现实情况是班级里那么多学生,老师也很难都兼顾到,尤其是到这个阶段老师压力也很大,既要抓成绩,又要面对这么多个性化的学生,老师难免存在职业疲劳甚至倦怠的反应,或者说也有无能为力、爱莫能助的地方。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对孩子的疏导、理解和接纳就更为重要。随着家长对心理因素影响高考意识的提高,最近,找我来咨询的高三学生应接不暇,实在忙不过来,我也都尽量帮家长推荐我熟悉或认可的机构或咨询师。母亲节那天我接了三个个案咨询,没时间帮母亲做做饭,自己也没有好好享受母亲节,但是为孩子们疏导助考我还是很开心的,同时也为家长的着急而担心! 

   在咨询过程中,我感受到这些孩子在这大考临近时,更迫切地期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家长的理解,期待老师和家长倾听自己心中的烦恼、苦闷、迷惘,以平衡心境,增强信心,提高冲刺阶段的复习质量。总体看这一阶段造成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家庭因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而孩子的成绩并非太靠前。每当孩子回家,家长总爱嘟囔、吵嚷,甚至发脾气、给孩子冷脸看,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这种不切实际、爱虚荣的期望,就给正处于高考前、本来就有点担心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甚至引发孩子过度焦虑。第二个方面,同学因素。也可以归结为竞争因素,这是由同学之间攀比心态造成的。这类学生,平时学习也认真、实干,可是文化成绩属于中上等,而与其用功程度相当的学生,成绩却比自己优秀。这样比一比,心里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妒嫉之意顿生。学生整日在这种不服气、不甘心的心境中煎熬着、挣扎着、困扰着,不能自拔,解脱不了。思想老是开小差,精力不能集中。这种状态,对复习迎考极为不利,急需调整。第三个方面,自身因素。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考试时的心态以及考试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组织答案时不用学科语言,或对旧知识的回忆有障碍,或答卷时思路不开阔,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正确、或不准确,最后成绩上不去。考试后,只一味自责,甚至产生自卑和挫败感,从而对高考信心不足。这类生也急需疏导和帮助。

父母沟通要得法

    下面,我们用一个个案来感受一下高三学生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关心的话题和面临的困扰。

 某男孩,高三学生。2015年4月25日来我这里,我开始为他提供心理成长顾问服务。这个孩子中考成绩500多分,高二下半学期成绩降到300分左右,之前有很明显的青春期逆反症状,比如,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情绪起伏波动很大,击打门玻璃、手部划伤、离家出走等行为……经过一年的疏导,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模考时他在全年段提高了80多名。他们班级是按成绩提高程度选座位,这次他终于心想事成,他说“初中时我都是坐在1-3排,高中后我就一直坐在后面,终于在高中将要结束时第一次坐到第一座,总算实现了我的小心愿”。

 为什么要提这个个案呢?在距离高考20多天之际,我感觉这个个案还是有些普遍意义的,所以供大家思考、借鉴。

 孩子“你有过不甘心的事情吗?”、“要是高考我考得不好,是不是我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和我好了”,看得出来,孩子在担心、有压力和顾虑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感受到孩子从关注外在转向了对自我内在的思考,自我意识逐渐清晰、确立,这是非常宝贵和可喜的。

  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时孩子妈妈跟我说“我是不是给孩子安排的补课太紧了?他们都说我……”妈妈终于意识到自己强势甚至过激的一些安排,妈妈在一点点发生改变,不再仅仅盯着成绩不放,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承受能力上,放在关心孩子这个人身上,我感到非常欣慰。上周孩子妈妈对我说“孩子尽力了,成绩如何都能接受”。

妈妈的转变孩子的成长是如何发生的呢?在这一年的过程中,我用沙盘、认知、完形等技术开展了一对一心理成长顾问活动。现在咱们从最近四次沙盘来做个了解。(略)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内心是多么丰富、复杂,他们眼里有那么多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场景,他们的潜意识还有那么多不安、恐惧,包括自卑、嫉妒,以及青春期的躁动……

然而,这些情况家长很难深入体察、理解、接纳孩子,当孩子成绩下降、看到孩子睡不好觉就跟着着急,甚至经常训孩子,说孩子笨、钻牛角尖,弄的孩子压力更大。所以,在高考前20多天的关键期,调控好情绪就显得犹为重要,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认知调控的角度共同探讨:高考前20天,情绪转换六步法。

在进行这项内容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我上次讲过的两个概念“自动思维”与“核心信念”。什么是自动思维呢?具体来说,人们常常因为不加注意而忽略了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模糊、跳跃,很象一些自动化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里“自动思维”的含义。通常,自动思维和紧跟其后的情绪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自动思维就会跟着什么样的情绪。自动思维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我们意识到的往往是情绪,而不是自动思维。比如晓萍逛街遇到领导,和领导打招呼领导没理她,晓萍想“领导肯定不是故意的,我们一直相处得很好”于是愉快接着地逛街;而对于一个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晓萍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她想“领导指定是故意不理我,上次年中会他含沙射影地批评我”,她越想越郁闷,没有心思逛街了。第二个晓萍产生的就是负性自动思维。

核心信念是指什么?核心信念是指人们从童年起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形成的刻板的、普遍的信念中最根深蒂固的那部分。核心信念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核心信念中两种负面的核心信念,可以用11个字概括“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无能的”。我们来看这个三角形的山形图,自动思维是山尖部分,我们稍加觉察就可以辨认感觉到,中间信念是架通自动思维与核心信念的桥梁,山的最底层也就是最核心的部分是核心信念,而这一部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家长如何想、我们的孩子如何想决定了孩子在高考时如何发挥!

好,接下来我们就用一个非常焦虑担心孩子高考失败的母亲的例子来探索一下认知模型的应用。

情境:我的孩子高考失败;自动思维:我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我是无用的人;中间信念:如果我的孩子高考失败,说明我的能力很差,是个失败的母亲;核心信念:我是个无能的人。罪魁祸首、根在这儿。这样的认知会给当事人带来什么样的反应呢?情绪上:愤怒、伤心、失望、委屈;行为上:指责抱怨孩子,不想见人;生理上:胸闷、头疼、失眠。通过这样分析就把潜意识的东西拿到了意识层面,问题的原因就找到了。

我们再用一个学习受挫的高三学生为例来来推导一下其认知模式

情境:屡次考试成绩不好,多次被家长、老师批评;自动思维:我是个笨孩子,我学不好这些东西;中间信念:如果我高考失败,说明我能力很差,我是个失败者,没有人喜欢我;核心信念:我是个无能的人,我是个不可爱的人。这样的认知会给当事人带来什么样的反应呢?情绪上:焦虑、愤怒、害怕、失望;行为上:顶撞父母、不想见人、逃课、网瘾、早恋、自残、成绩下降,甚至离家出走;生理上:胸闷、胃疼、头疼、失眠、皮肤瘙痒等。当我们这样清晰地列出来,潜意识的东西是不是被拿到了意识层面,这样是不是能更容易了解孩子了吧。我前面说的做梦都在做题的那个孩子,存在着明显的认知歪曲,他说“如果我考不上那所军校,我就当不上指挥官,我坚持了15年的梦想就落空了,我就完了”,支持他这个认知歪曲导致他内心挣扎的最根本、最核心的信念就是考不上军校“我就是个无能的人”“我是个不可爱的人”。 理智告诉他“我不能做无能的人,我要做个可爱的人”,所以他做梦都做题,累的浑身酸痛成绩反而一降再降。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探讨的关键:解决策略。我们推导出的核心信念,认知歪曲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是我今天与大家交流学习的重点内容“高考20天前,情绪转化的六步法”。

请大家拿一张纸和我一起来做一张表,如图,把情景、情绪、自动思维、觉察与反思、思维修正、行动计划。

第一步,引起不愉快情绪的事件,我们以孩子考试没考好为例,第二步:所引发的情绪,“愤怒、伤心、失望、委屈”;第三步:辨析自动思维,“我没有能力培养好孩子,我是个无用的人”;第四步:觉察和反思,反观情景与核心信念是否真的一致“孩子考试没考好就说明我是个失败、无用的人吗?”;第五步:进行思维修正,寻找破解情绪之道“我的价值并非只由孩子的学习成绩评价决定,我的工作、我为家庭所做的一切已经体现了我的价值,只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这样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第六步:制定可行的计划:情绪稳定平静下来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期望和想法,多考虑孩子的感受;二是更多给孩子鼓劲加油,给孩子需要的帮助;三是放眼孩子长远发展;四是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家长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不管成绩如何,自己都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爱自己胜过爱成绩);五是多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不一样,每个人的状态也不同,我们用这六步法则自己做自己的咨询师,调节自己,帮助孩子自我调节就容易多了。

我们家长了解了自己是怎么回事,合理转换情绪,首先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将阻力转换为推动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如何帮助孩子转换情绪,激发孩子的潜能和斗志,使之转化成学习动力。 情绪转换的六步法则

第一步:引起不愉快的事件是“考试没考好”;第二步:所引发的情绪是“(焦虑)、愤怒、(内疚)伤心、失望、委屈”;第三步:辨析自动思维是“我学不好这些东西,我是个笨蛋,我没有前途,我不被喜欢”;觉察与反思,反观情景与核心信念是否真的一致“考试没考好就说明我是个失败、无用的人吗?我就没有出路了吗?我就不被人喜欢吗?”(有的孩子非常会合理化“他们说‘考试有什么用,上班又用不上;不上大学就没前途了,我照样有事干;爷爷奶奶照样喜欢我,妈妈虽然絮叨,我一生病她那么担心,他们还是很爱我的……这样一想,孩子就找到了价值感,就能够很好的觉察自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这里面,家长就很关键,首先家长的情绪要能保持稳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不仅关心成绩,你更关心他爱他,保持爱的链条时刻链接,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从心底自信自爱,有信心有勇气。);第五步:进行思维修正,寻找破解情绪之道“我的价值并非只由我的学习成绩评价决定(比如我画画很好、我喜欢运动,我的同学关系很好、亲人很爱我、我不怕吃苦)这些都体现了我的价值,只是没有想像的完美。”,这样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第六步:制定可行的计划:情绪稳定平静下来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1.找到以往自己成功的体验,坚定信心,继续努力;2.更多分析没考好的原因;3.向同学、老师请教 ;4.认真落实学习计划;5.把零散时间用起来 。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心理世界也不同,我们用这六步法则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积极面,激发孩子的动力和热情,让孩子在父母创造的充满支持和爱、安静放松的环境和氛围中度过高考前的最后20多天,为孩子“助力”,而不是“阻力”或加剧焦虑。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想就高考后、大学期间、就业前后、成家立业等等关键时期谈一谈家长如何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既放手给孩子创造放飞梦想搏击长空的天地,又在孩子需要支持时真正帮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目标,规划人生。把孩子培养成他想成为的那个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独立生存能力、阳光快乐的人。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规划人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接下来,我主要从两点与大家探讨。

一是家长要从整体的、全面的、系统地角度和观点看待高考及孩子的生涯发展。高考只是人生众多阶段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人生的全部。高考结束了孩子即将走向新天地,面临更长的人生路,每一步都很关键很重要,这些却不被一些家长认识到。咨询时经常有家长跟我说“等高考结束,我再也不管他了”之类的话,我通常会和他们开玩笑,说“我管,让孩子跟我叫妈,下班回我家,挣钱给我花”,家长就明白了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是终身不下岗的,对孩子的牵挂和操心是永无止境的。当我们胸怀大局,放眼孩子长远发展时,在高考前20天,这样关键的时段,就更容易冷静客观地对待孩子,接纳孩子的现状,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思路一变天地宽,当家长把关注点从眼前的分数和成绩上抽离出来,放在更广阔的人生发展上时,不钻牛角尖,不死磕硬抗,心态就更容易平和,情绪就很容易稳定,孩子感受到这些,无疑是最好的稳定剂和助力器。

二是家长要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现实需求来看考虑孩子的成长进步。高考后,孩子们基本都18岁了,也就是进入了青年期发展阶段。有人认为青年期的个体属于“边缘人”,特别是大学生,虽然脱离了孩子的群体,但是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霍尔认为青年期是由“疾风怒涛”到“相对平稳”的过程,这个时期他们需要放飞心灵通过游走等方式确立自我,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儿”这些重要的人生课题。在这里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道德发展理论家柯尔伯格。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将道德发展过程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这一理论的形成与他青年期的游走经历密不可分。出生在美国的柯尔伯格青年时期是个渴望独立自由探索的孩子,他毅然走出家庭踏上游走世界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艰难,对世事和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在游走过程中他遇到了佛洛伊德的女儿佛洛伊德·安娜,接触到心理学,这为他后来成长为道德发展理论专家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可见,经历和阅历是更宝贵的学习和财富。我们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不舍得放手,无意识中阻碍和影响孩子成为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央视12频道心理访谈有一期主题是“‘襁褓’里的中年男人” ,讲的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还在接受父母供养(每月给他2000元),没有实现心理断奶,导致他的女儿用疯狂借贷效仿他形成病态模式。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在我这咨询的一个孩子高考后想和同学一起去旅行,父母却安排了全家旅行,他为此特别不开心没有办法说服父母,这关键时期时间就在纠结中流逝了。其实,孩子想有自己的空间,想自由驰骋,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包括刚刚就业的大学生他们困惑更多。5年前我为吉林省一所大学的学生做网络咨询,好几个孩子包括女孩有自残和自虐行为,他们不敢跟父母说,自己又不明白怎么回事,感觉自己有病,很困扰担心。近几年我接了很多大学生个案,比如其中一个上的是一本学校,大二时有好几科挂科,他说自己得了抑郁症想自杀,家长和学校都很恐慌,他就堂而皇之地休学,远离了那些让他头疼的书本,用这种合理的借口暂时解决了学习困难问题,结果是到现在没办法毕业。还有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被分到国家核工业局,由于实践能力和情商短板,5年后没有被续用,换了新的单位又干得一塌糊涂,今年33了,还没有成家,她骂父母怨亲属痛苦不堪的样子,弄得全家苦不堪言。我在带领大学生员工成长团体时发现,这些孩子的心理成熟度与实际年龄相差好几岁,他们看起来更象青春期的孩子,25、26岁的人自我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一门心思玩。这就是现代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模式的产物。拉下的心理成长、人格完善的课该怎么补?如何培养孩子“成才”与“成长”两不误齐头并进?                                       总结

我的经验和做法:简单地说,孩子步入大学面临新环境适应、角色转换、学习压力、职业规划、情感困惑等诸多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胆怯、甚至绝望时给她最温暖最有力的支持和接纳,陪伴孩子度过有风有雨的日子;实习时我把她送到北京,让她稚嫩的翅膀飞向天空,推着孩子飞向自我实践的天空;这个过程中让她参加比较信任的心理同行组织的团体、营训、成长课堂等,让孩子在安全的、受保护的、自由的空间成长、锻炼、习得能力和经验,引领孩子实现自我成长;孩子毕业后通过竞聘顺利参加工作,第一年就获得了演讲比赛第三名,组织了大型活动,第二年获得了优秀教师称号,鼓励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女儿的成长是我学习心理学最大的收获,也是我坚持心理学愿意为更多孩子服务的力量源泉! “经历过才会懂”敖文利老师的孩子正在上大学,夏晓燕老师的孩子也已经就业,在这方面大家关注的话可以加我好友,也可以加敖老师、夏老师好友,共同探讨!为高考学子助考,为孩子更美好的人生助力,一路有你有我,我们一起努力!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编辑:韦颖晨

总策划:韦志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