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的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姩躎艌簐涊蘖陧 2016-05-28
加入大V店,从开始的不理不睬,到现在发自内心的喜欢,感谢大V这个平台,让我仿佛找回了青春,誓做孩子的榜样,希望每一天的自己都会有进步。——题记
  说到育儿,其实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没有耐心,我没有耐心听毛毛有时的无理取闹,没有耐心细细聆听他情绪背后真正的声音......以至于他现在不信任我......
  
  三岁以前,我和他的状态是相对平稳的,每天围着他转。辞了工作,于我的内心其实是巨大的痛,但为了孩子,这些又算什么?不是说最好的爱是陪伴么?
  
  现在回看带他的那三年,从一个新手妈妈,一个面对孩子哇哇大哭自己也会跟着哭的妈妈,成长到今天,我的速度自叹不如儿子那般。有时面对小小的毛毛,内心觉得很惭愧,他比我更懂我。我们仿佛是两个相向而行的人,他能找准我的转迹,而我有时未必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更多的是自以为是的成人的经验控制孩子的言行。
  
  其实大人眼里所谓的乖孩子,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大人说什么就做什么,安安静静,不吵不闹,有礼貌,不让大人多操一份心,小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赞扬声,然而这种乖,是一种被压制后的无奈。因为孩子只是为了确定大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喜欢自己,他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准确的来表达自己。
  
  由此,会发生两种状况:第一种是这个孩子会各种破坏,而且只要家中妈妈或者爸爸一出现,他的破坏欲就被激发。而这时,大人更多的会说这个孩子比较淘气,一点不听话,烦、累等等,却没有看到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真实需求,或者他(她)只是想得到来自父亲或母亲更多的关注或陪伴,一旦这种渴求得不到满足,但会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大人的眼球,以此来确定爸爸或妈妈是否真的爱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二种就是大人嘴里常说起的那个乖孩子,他们常常会用这样的思维,只要我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就会少一些责骂多一些赞扬。于是,孩子不像孩子,没有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胆小等等,长大后,大人们再谈起时,则正好相反。
  
  父母们可能会说,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呀。可是再回看我们自己,从上学时到参加工作,再到走进婚姻里,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失败点,如果能及时认识到,并加以改正。那么,你的孩子还有“救”,有希望!
  
  毛毛自三月份起,明显感觉脾气见涨,动不动就对我大喊大叫,一开始,我会制止他,可是后来发现越制止他就越激烈。后来,当他情绪爆发时,我直接就冷处理,放一杯水在他跟前,然后坐在一边陪着他,不说话,过一会等他平静后,会抱着他。果然,平静之后的毛宝会第一时间告诉我“妈妈,我刚才只是想跟妈妈分享,我刚才只是想给妈妈看看这个动画片里的螺丝钉,等等”。这一刻,后悔不已。为什么不能放慢速度,耐心一点,听他把话说完呢?良好的亲子沟通,首先是信任,这一点我做的非常不好。可是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我只能对他说“宝贝,对不起,妈妈错怪你了之类的话”。
  
  有时觉得很累,是因为作为妈妈,觉得自己内心还不够强大,面对小人儿的一些令人头疼的举动,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一旦这种情绪抛出去,会产生反弹,两种结果:第一种,你的这种情绪会引发更激烈的情绪;第二种,选择顺从。对待两种情绪的反应,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至少他有自我意识,他不喜欢强加,不喜欢被“绑架”。但父母,特别是作为妈妈,要及时的认清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和成长。
  
  蒙台梭利曾说过,0—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旦错过,有些可能会成为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撼;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至深,母亲,则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状态好的妈妈,不管你是全职的还是在职,妈妈轻松愉快,平静安祥,这就是最好的养育和教育。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要精心的培育和呵护,作为家长,得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不能强加!作为妈妈,养育孩子更多的是一种修行,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一种使命。你得学会正确的表达,表达爱,表达你的情绪,学会接纳孩子,接纳家庭成员的种种。你的这种爱,是一种光芒,这种光芒会一直莹绕着孩子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