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远航缘何终止?

 木头1018 2016-05-28

郑和下西洋之后,亚非诸国向中国派遣使节,无论来者多少,贡品厚薄,都能得到明廷隆重接待,无不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来华的朝贡国逐年增多,“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需要。但这种为图“天下共主”的虚名而破费国家巨额财富,其后果是极具灾难性的。


那些年,俺们出手阔绰


例如,永乐皇帝对日本国王源道义的赏赐:


永乐三年(1405年),赏钞五千锭、钱一百五十万、织金文绮纱罗绢三百七十八疋。四年,赐白金千两、织金诸色彩币二百匹、绮绣衣十六件、银茶壶三、执银盆及绮绣纱帐、衾褥、枕席、器皿诸物、海舟二艘。又赐白金千两、钱一千五百万、锦丝纱罗绢四百十三匹、僧衣十二袭、帷帐、衾褥、器皿若干事;王妃白金二百五十两、钱五百万、锦丝纱罗绢八十四匹。


如明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皇帝赏赐给前来朝贡的满剌加国王物品:


赐锦绣龙衣服二套,麒麟衣二套,及金银器皿,帷帐,捆褥。王妃及其子侄,陪臣,傔(侍从)从彩段,纱罗,袭衣有差。王还国,赐金镶玉带一条,仪仗一副,鞍马二匹金百两,银五百两,钞四十万贯,铜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绢一千匹,金绮二匹,织金文衣二件。王妃冠服一副,及银钞、锌绮、纱罗等物。陪臣赏赐有差。以后定例,回赐国王彩段十表里,纱罗各四匹,锦二匹。王妃彩段五表里,纱三匹。差来正副使并头目初到,每人赏织金罗衣一套,靴袜各一双。正赏彩段四表里,纱罗各二匹,折纱绢四匹,织金拧丝衣一套。通事,总管人等初到,每人素罗衣一套,靴袜各一双。正赏绫三匹,折纱绢六匹,素柠(左为脚丝旁)丝衣一套。番伴初到,每人绢衣一套,靴袜各一双。正赏折纱绢二匹,绵布二匹,胖袄鞋各一副。其正副使、通事人等,给赐冠带及给换例与暹罗国同。正贡外附来货物,皆给价值。其余货物,许令贸易。


从上面这组详细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政府对来朝贡的国家的赏赐物品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即使是随行人员也进行大肆赏赐。很明显,这种赏赐是从政治上来考虑的,而绝少考虑到经济因素,这种做法在国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时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不能长久。


郑和下西洋28年,花了多少钱



郑和航海编队模型


郑和下西洋,支费浩繁,“库藏为虚”。除了连年累月花费大量的赏赐银两之外,郑和前后持续二十八年的下西洋活动费用也是惊人的。据《永乐实录》所载的《永乐年间造船情况统计表》提供的资料,仅永乐年间建造和改造海船近二千艘之多。每只宝船造价约须五六千两银。由此可见下西洋船舶耗费之巨。罗登懋著的《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写道:“这个船数又多,制作又细,费用又大,须是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来,方才够用。”而二万七千余人的吃、喝、拉、撒的费用,再加上对下西洋人员的赏赐,也是一笔不可低估的财政负担。仅永乐九年六月一次赐下西洋官兵“钞二十万锭并彩币等。”这种只算暂时的政治账,不算长远的经济账的做法,势必造成不计成本的经济消耗。因为没有经济收获作为继续远航的经济支撑,一旦远航的政治目的不复存在,如此靡费浩大的远航工程就面临停止的命运。


皇帝下诏:下西洋诸蕃国宝船悉皆停止


下西洋活动因为耗费巨大,没有经济效益,起初就有众多反对者。大臣们不顾被杀、被囚的危险,纷纷上书直言“外国取宝之非”,建议“罢西洋取宝船”。


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日,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离开刚刚四个月,北京奉天、谨身、华盖三殿遭雷击后化为乌有。这引起了明成祖和大臣的惊恐。不久,在群臣直言上书的汹涌情势下,永乐帝下罪己诏,把“不便于民及诸不急之务者,悉皆停止”,以缓民困。在所列举的停止事务中,即有“下番一应买办物件并铸造铜钱,买办麝香、生铜、生丝等物,暂行停止;往诸番国宝船及迤西、迤北等处买马等项,暂行停止;修造往诸番船只,暂行停住,毋得重劳军民。”



明成祖朱棣(选自【明】《历代君臣图像》)


1424年明成祖去世后,新登基的明仁宗开始全盘否定其父亲的各种政策。下西洋活动首当其冲,停航法令首次以诏书的形式予以颁布。诏令如下:


(1424年)八月丁巳,……下西洋诸蕃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诸蕃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前去。原差去内外官员速皆回京,民梢人等各放宁家。各处修造下蕃海船,悉皆停止。


明仁宗在位仅十个月,即于1425年暴死,其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郑和去世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下西洋。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郑和率领27000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出使西洋,先后抵达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国、忽鲁谟斯。宣德八年(1433)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国。因劳累过度,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郑和在古里去世,副使王景弘(亦为太监)携带郑和遗物,统帅船队,于七月六日返抵南京。随后,明宣宗以诏书的形式颁布停航谕旨: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明朝的远洋航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港,并永远静静地停泊在那里。


成化九年(1473年)明宪宗有意遣人重下西洋,派人到兵部索取《郑和下西洋水程》的档案,但当时的车驾郎中刘大夏坚决反对,认为这是祸国殃民之举,竟将郑和出使西洋的海图资料藏匿起来,理直气壮地对兵部尚书项忠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有,亦当毁之。” 并私自藏匿《出使水程》档案,致使有关郑和下西洋活动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分(舵:右侧为宗字旁)的活动迄今无从查证。


由于缺乏长久的动力推动,随着明帝国统治者注意力和政策侧重点的转移,中国向蔚蓝色海洋进军的步伐戛然停止。(本文内容摘自白云涛著《天朝,失去的历史机会》,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