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四四:追思杨绛先生

 alayavijnana 2016-05-28

      

和杨绛先生素昧平生,她亦不知道我的存在。在她离开之际,我依然忍不住追思。

追思她,不是仅仅因为一个百岁老人过世,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名人,不仅仅因为她的才华,而是是因她此生的富足。

一种为我尊重的富足。

一种我认为也应该为世人尊重的富足。

当然咯,从物质看,杨绛先生日子过得相当简朴,家中的地是水泥地,墙是素粉墙,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在的时候,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

早年积累知识阶段,她是富足的,因为她的知识积累程度很高,并通晓多种语言。要知道在凌乱的民国,女性完成这种积累并不容易。如此富足,需要恒心,更需要品性和品味。

这里的富足主要指姻缘和事业。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都是我所尊敬之人。他们是我心中真正的知识分子,有才而有品。他们的爱情为世之典范。

我的尊敬起始于钱钟书的《围城》。那本书略有尖酸刻薄,但幽默、风趣而通透。

姻缘中杨绛更富足。钱钟书说过,“婚姻就像围城,城外想进去,城内想出来。”我见过很多人试图突破围城时把这句话拿出来自我安慰。当今世界,那种今天秀恩爱、改日便突破围城如过江之鲫。今日爱你一万年,明日只争朝夕,已经是常规风景。钱钟书和杨绛,看到围城之困而没有要破城而出。他们共同经营那围城,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我一直认为,人生应该多姿多彩,应该多看些书、多去些地方、多交朋友,如果非要说什么是唯一的,那便是寻找一位知音,度过一生。看其头发变白,看其容颜掉落,不要错过一个细节。很多人做不到,但杨绛和钱钟书做到,我尊敬。

在他们身上,真正看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内涵。这些听起来很棒,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首先得挑对人。杨绛很幸运,挑对钱钟书。张爱玲就很不幸,终身为情所伤。

并不是所有女士都能担当“先生”这个称谓。杨绛所以被尊为先生,原因只有一个,她的事业和品格值得世人尊重。

杨绛早期作品早已得到世人认可。从民国到共和国,她的作品经得起考验。我认为这是对一个作家最大的奖赏。她翻译的《堂吉诃德》非常棒,和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一样让人爱不释手。

建造师去世之后,杨绛接近百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能写出很棒的文章。《我们仨》不仅仅是感人,而且通透。

按照人生而论,有人如茶,各种味道;有人如老醋,需要慢慢存放;有人风、如雷、如闪电。杨绛的人生如水,没有味道,自然而然,可以容纳各种味道,就如同她的散文,韵味无穷。

如此一生,对杨绛先生自己而言,无憾。

如此一生,对我们这些尚未完成生活的众生而言,则是杨绛先生提供另一种可能,一实现种物质之外和但物质富足与否并不冲突的富足的可能。

谢谢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PS,原本想写奥巴马去越南,写点越南和美国和解之后对中国的影响,明天吧


我会把它写出一个系列,共朋友们欣赏。然后把它们按照邮箱发送。

欢迎朋友加微信,收索“18721432616”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