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读绍兴:风光秀美数柯岩(下)

 老苞米的书屋 2016-05-28

  一路向东。或者是向西,此时我已是不辨东西南北了。
   走出一段不算短的林荫路,眼前出现一片开阔地,顿时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如茵的绿地上,有许多绍兴名人的雕塑。
   似乎国内没有第二座城市,会走出这么多的名人。地灵人杰,这四个字放在绍兴身上,当之无愧。
   这座塑像是王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生于绍兴,卒于绍兴。 
 
 
   这座雕塑颇具现代风。
   雕塑上的人物叫姚长子,绍兴山阴柯桥独山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人作佣。名字无考,因身材高大,故人称“姚长子”。 
   明嘉靖三十三年,一股倭寇由诸暨流窜绍兴,直扑鉴湖、柯桥。时长子正在场上打稻脱谷,见寇至即挥稻叉只身与倭寇搏斗,因寡不敌众被擒。倭寇用藤贯其肩,迫其向导,姚长子佯装带路,把倭寇引到柯桥四面环水之化人坛,用当地方言密嘱乡人,拆除前桥、后桥,断敌退路。
   倭寇情知中计,怒而用刀将其剁死。待官兵与村民赶到,遂将被困200余名倭寇歼灭。
 
 
   蔡元培的塑像。
   蔡元培,绍兴山阴县人,著名革命家、教育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26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一生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大禹塑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妇孺皆知。
   绍兴有大禹陵。一代治水英雄长眠于绍兴的会稽山麓。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这是我唯一没有看明白的雕塑,如果不看介绍,怎么也想不到这是鲁迅作品《狂人日记》里的人物。
 
 
    秋瑾、徐锡麟、陶成章。三个绍兴籍的民主革命家
 
 
   鲁迅,绍兴的文化名片。 

 
   陈洪绶,绍兴府诸暨县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号老莲。
  
 
   赵之谦,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钱三强,绍兴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陈建功,绍兴人,著名数学家,中国函数理论学科奠基人。
 
 
   孙越崎,绍兴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竺可桢,绍兴上虞人,著名气象、地理学家。
 
 
   这是名士馆,一个面积不大的地方,里面展出的多是照片和图画。
   馆内只有我们两个参观者,一个工作人员模样的中年妇女热情地迎了上来,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简略向我们介绍了几位绍兴的名人。
   待我们参观完毕,那妇女迫不及待地将展馆的门关上,“咔嗒”一声上了锁。
   此时是上午十点多一点。
 
 
   名士馆的入口,有一座周恩来的半身塑像。
 
 
   出了名士馆的门,我们继续前行,前方已经不见了雕塑。
   这是毛泽东的《七绝》,这首诗我还是初次拜读。
 
 
 
   周恩来手书——“我是绍兴人”。
 
 
   见了这座牌坊上“越中名士苑”五个字,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是在逆行,这里才是入口,我们错把入口作出口。
 
 
   又路过一段图画一般的景致,就像一部大片的节奏,先是铺垫一些抒情的桥段,然后才迎来故事的高潮。 

 
   这就是鲁迅作品《社戏》里的戏台。这里应该是有演出的,只是我们来得不是时候。 

 
   如同欣赏一部交响乐,经过一段舒缓的抒情,马上就在进入了终曲部分。
 
 
   如歌的行板。绍兴,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章;柯岩,无韵的抒情诗。
 
 
   心中柯岩终于展露了它的姿容。兴奋的程度如同观看一部大片的高潮部分。
   这幅照片镌刻在峭壁上的文字就是摩崖石刻。
   在三国时期,有数以百计的采石工聚集在这里。三国归晋,南北朝代晋而起,直至隋阳帝开凿运河,其间四百年,历经二十代石工,偌大的一座柯山,竟然被齐根挖去大半,鬼斧神工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柯山也从乱石纷飞的采石场逐渐变为为后人游览的“绝胜”之处。
 
 
  这幅照片是在网上搜到的。
   拓片全文:“光绪丁酉六月,长白霍顺武,达县吴德潚,无锡孙鼎烈,娄县黄安海,仁和陆鸣超,山阴鲍临、任塍、何濬、谢凤书、张嘉谋、邵筠、缪祥祯,会稽马传煦、锺念祖、徐树兰、徐兆兰、徐嘏兰、陶濬宣同遊。时吴君由山阴移令钱唐,属濬宣摩崖题记,并勒‘柯岩’二篆,僧本源监刻。”
 
 
   想来柯岩,由来已久,就是因为在一本杂志看到了两幅图片,便让我念念不忘,成为一个若隐若现的夙愿。
   所谓若隐若现,就是时不时地会冒出去江南看一看这天下独有的奇石。
   千里迢迢来柯岩,一是来看有“天下第一石”美誉的云骨,二是看一看精美绝伦的柯岩石佛。
   图片上呈现的就是石佛的侧面。我故意这样拍的,让它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位于云骨西面书上是这样说的,我依然不辩东西),有一尊石佛,是石匠们依石举斧,因形击凿而留下的“作品”。它高20余米,法相庄严,慈祥和蔼,人称弥勒佛,是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据记载,“有石工发愿于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成。”这尊石佛被淹没了数百年,直到1995年当地人开掘水池时,这件艺术珍品才得以重见天日。
   关于石佛的高度,还有一种说法是十余米。误差竟然这么大。还有的资料上说,这尊石佛曾经在十年浩劫中遭到破坏。1995年“重见天日”一说是我从一本与绍兴有关的书上看到的。
   孰真孰假,我不知道。
 
 
   这是我用相机的变焦功能拍下的石佛的面部。
   石佛面部的这份端庄,让我瞬间心生虔诚,肃然不语。
   即使你不是一个佛教徒,也会被这份端庄所震撼,顷刻间会感觉到宗教的神圣。
   这是我此行拍下的自己最满意的一幅照片。
 
 
  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也曾来此,写下了一首《游柯山》,其中有这样几句诗:岑楼嵌虚空,石佛龛其间。观此丈六身,斧凿谁雕镌。
 
 
   曾经观看一次文艺演出,有幸坐在前排。虽然演出不算精彩,但是获得了与在电视上看到文艺演出大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种身心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现场感。
   这种现场感,只有置身其中才会产生的。
   好多人都会这样说,有些景致在电视上和图片上都会看到,何必花费银两和时间去亲眼看一看呢。
   我曾经在杂志的图片上看到过柯岩的石佛和云骨,萌生了想亲眼一见的念头。
   当我身临其境的时候,获得的是从杂志上得不到的愉悦。
   我想,这愉悦或许也是一种现场感吧。 
 
 
   柯岩最令人称奇的是从平坦地表上凌空拔起的30多米高的“云骨”。
   云骨傲然屹立,其形上丰下瘦,底围仅四米,最薄处不足一米。

   它耸立如锥,摇摇欲坠。远观如闲云出岫,凌空飘逸;近看似巨剑刺天,浩气磅礴。
   奇石顶端,一棵古柏擎天,葱茏苍翠,老枝横斜。
 
 
 
   云骨顶端,有光绪初年所刻“云骨”二字,字比人高。
   我赞叹,“云骨”这两字真好。云之骨,赋以云之魂魄,止此二字,就给这块奇石平添了多少雅韵! 
 
 
   我要从不同角度,拍下云骨的风姿。
   如同一个绝色美女,360°无死角,无论你怎么拍,她都楚楚动人。 
 
 
   在云骨附近的草丛中,有一块石碑,上面有“永禁开凿”四个字,此碑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绍兴县救济院所立。
   我虽然不知道民国的救济院是什么衙门,它的禁令是否有作用,但依然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重视对云骨这一千年瑰宝的保护了。
 
 
   大书法家启功生前曾受聘为柯岩风景区的顾问,这是先生题写的“天下第一石”手迹。
 
 
   相传,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号称“石痴”,见云骨而“癫狂”,绕行云骨数日才去。
 
 
   据说,北宋还有一个姓朱的官员,为皇家采办奇石,在云骨前苦思数日,终究无计可施,只好怏怏而去…… 

 
   此时已近中午,游人也渐渐多了起来,除了我们这样的散客,打着小旗的旅游团也陆续出现了。
   景区已经不再安静了,兴奋的游人和拿着扩音麦克的导游开始喧哗了。
   云骨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迎送络绎不绝的游客。
 
 
“凿子魂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明代文学家张岱仅用寥寥十二字,就道出了柯岩风景的特色。
历代采石匠,用他们的汗水,在为自己糊口而辛苦劳作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一些人来了,一些人走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来观赏云骨,没有谁知道云骨的作者姓甚名谁…… 

 
    从这个角度看,应该是云骨最美的姿态。凸显了云骨的精气神。
 
 
   离开云骨,在返回的途中,见到一块照壁,上书“一炷烛天”四个大字。这是云骨另外的一个名字。 


 
   在柯岩风景区的入口处,有一个碑亭,里面的石碑上有“柯岩绝胜”四字,系书圣王羲之的手迹。
   这儿才是真正的入口处,我们完全是在反其道而行之,等同于从后面往前阅读一幅风景长卷。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兴致。如有可能,他日再来柯岩,定会从这里进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