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语感,从朗读开始

 zhihui2016 2016-05-28



培养语感,从朗读开始


今天,借浙江群这个平台,对启蒙班的情况进行深一步的说明。

寒假启蒙班的征集令,大家是否看到?为了方便,再重发一下“课程重要性”。

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体会过真正的朗读。

大多数孩子,如果现在不指引他们,他们一生都将不知从阅读中得到收获。

完全可以认定,一个会朗读的孩子,在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上,会比一般人有难以超越的潜质。

语言(作文)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一些写作的技法,语感的训练更为重要。有如英语的学习,学习大量的语法不如真正掌握语感更为直接。

现在,我们的孩子几乎没有朗读的习惯了。

即便有个别孩子在读书,但纸面上的文字,也只是空洞的符号。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味道,也没有节奏与韵律,更谈不上感情。

读书要带情感,不应是一句空洞的指南。情感是通过颜色、声音、味道,以及节奏与韵律体现出来的。在读书中,如果没有对这些关键词的领会,没有急、缓、收、放的节奏与频率,或淡然、或感叹、或沉思、或飞扬的情绪是难以表达的。

阅读阅读,不只是阅(看),更要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有断有续地读。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才能始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门。

这些,好像是一些浅显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很少有人在持久地践行,也因为少有人在持久地践行,所以也就少有人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和体验。

有些人,一生都没有体会过真正的朗读。有些孩子,如果现在不指引他们,他们将一生都不知如何从阅读中得到收获。

通知一经发出,咨询的人较多。早上我发了一条微信:很遗憾,文字的局限性总是不能完整表达文意。从启蒙班的征集令来看,不少妈妈总问自己的孩子是否合适这个班。仿佛一看到“启蒙”二字,就会联想到“咿咿呀呀”,就会想到摇篮还有襁褓。假如不能完整地看全文,好吧,老汉改个标题,叫“寒假语感能力强化班”。

当然,改题目只是一个标题党的噱头。细想,还是有必要对这个征集令进行更细化地解释。

第一个问题:

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体会过真正的朗读。大多数孩子,如果现在不指引他们,他们一生都将不知从阅读中得到收获。

可以说,这是我在讲功夫作文、讲学习方法中,最大的痛之一。

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涉及到遗传、天份、老师、家庭等等,还涉及到自身的学习方法。遗传、天份、老师、家庭等,是外在的,孩子选择不了。而学习方法,是内在的,是可以选择的,是可以改变的。

很多孩子,先天的资质不错,但终因学习方法的落后而不能入流。这个现象比比皆是,顺手可拾。

也看到,有一些上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家长也在感叹:自己读了几十年的书,上了这个班的课,才真觉得过去的书是白读了!原来是没有读懂!各位回顾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审视一下自己的孩子的读书状态,会发现:大多数成年人,过去从来没有真正地读过书。孩子们还在沿袭自己的那一套方法去读书。看着真是心痛!

比如,我们成年人,很少大声朗读过。没有大声朗读过的家长,没有这种成就的体验,怎么能够正确地要求孩子?

第二,完全可以认定,一个会朗读的孩子,在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上,会比一般人有难以超越的潜质。

想说的是,这个寒假班,不是培养播音员,而是培养表达能力,当然也包括表达的语感,包括表达的自信。

过去,我在企业所谓的碰稿,并不是去看一叠文字,而是请作报告的本人,拿着稿纸来读。审稿的人,则是闭着双眼,翘着二朗腿,吸着小烟在听。因为,你来作报告,不是发个稿纸让人看的,而是让人听的。尽管做报告的时候,人手会有一份稿纸。碰稿,并不是看到你的稿子写的多么好就过关,而是你的稿子读的是否顺,是否入耳走心才能过关。

这个深刻的体验,也就是功夫作文中口说作文与作文口说的源头。并不是空穴来风。从理上来说,就是文通则理通,理通则文通。

什么叫语感?这好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说是用概念也无法完整描述的东西。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必须是实证的,而不是讲述、描绘的。

举个例子来。有一个孩子,学习英语,从小就没有学过语法。到了初中,很担心,因为同学们都在学语法了。但经历几次考试以后,成绩并没有下降。到了高中,这种担心又增加了。什么原因呢?小学的英语基本是单词,初中相应增加了语法,到了高中,语法部分——比如说单选题,要占整个考试的50分左右。这个小孩后来的实践证明:分数依然没有下来,反而后劲越来越大。我问她:“你没有学过语法,为什么知道要填这一个,怎么知道填这个是正确的?”回答是:“我一读,就知道是这个。”

有几次考试,这个孩子会与我分享她的小得意:“今天英语考试,有几个题,一想到班上那些语法控用语法去套用肯定是错的时候,我就会发自内心得意地笑!”

这个孩子,就是悠宝——是我的孩子,她是北京我们区的英语状元。

语感,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听到“我吃饭了”的时候,知道这是对的,听到“饭我吃了”的时候,就知道这是错的。这里并不需要进行什么主谓宾定状补的分析。

学习语感,体会语感,实证语感,可以说带来不了直接的利益,特别是短期来看。

假如问我:“老师,这个假期跟您学了这个启蒙班---现在改成了语感强化班,对写作有帮助吗?”回答一定是:“没有帮助!”

这个道理,有如问:“妈,今天我喝了这瓶奶,明天我会长二两小鲜肉吗?”回答一定是:“不能!”

这就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区别。

第三,语言(作文)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一些写作的技法,语感的训练更为重要。有如英语的学习,学习大量的语法不如真正掌握语感更为直接。

现在,大家跟着学习功夫作文,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收获,大家从微信上也能看到,不少孩子拿到了一些货真价实的作文奖。这不完全是功夫作文有多么牛。

客观来讲,功夫作文“四六八”,只是一个方便之门。学习语言,学习作文,学习表达,并不仅限于一些技法。有一些孩子的作文,看上去很美。有各种的技法,有很漂亮的字词。但经不起细看,更经不起认真地读(相对而言,也是经不起认真的听),一读(一听)就发现问题。

我们读过一些大师的作品,会发现,那些大师的作品质朴、通俗,意境很美,比如前几天在高级班讲的张爱玲的《天才梦》,是质朴通俗、化敏为简的。

又比如说,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功力非凡。而要去体会它,非语感不可。所以,语言能力的提高,表面上是一些技法,但技法精要之后,再要往上,非语感不可。 这也就是有一些孩子作文很好,技法很精道,但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妥,原因就在语感上。

技法是表面上的,语感是深层次的。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语感就像是肥沃的土地,技法是外在的有机肥。

什么叫功夫作文?功夫作文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形态很美,品起来意境很深的作文。达到此三者,没有语感,是体会不到的;没有语感,笔触是够不着的。

第四,我们的孩子现在几乎没有朗读的习惯了。

这是很深切的感受。孩子们从朗读中找不到快乐!即便朗读起来,也是老和尚念经。

看一看梁实秋先生写的《我的国文老师》:

徐先生于......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通过朗读基本可以领会原文的意思的一半了!这个功效好不好?当然是好的!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考试的时候阅读不行?一定是有原因的。

一些家长走入了一个误区,这个误区也是对这个启蒙班的不解:咦,学这个班对作文没有帮助,学它干嘛?还一些家长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他们也知道了朗读的重要性,于是把孩子送到课外班去学习朗读。想说的是,这个朗读与我们讲的朗读并非一回事。这个朗读,几乎唯一的标准,就是字正腔圆。那么按照这个标准,好象南蛮子或是吴侬软语者就不能出声读书了。也因此,我们的家长在让孩子读书时,总是以纠正读音为重要尺度。纠着纠着,孩子都不敢出声了,没有自信了。

老实说,现今为止,老汉我什么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京”“津”不分。有时读成“北津”,有时读成“天京”,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到我对文意的了解。

那么,我们的标准不是以字整腔圆为标准,那又是什么呢?那就卖个关子,启蒙班上见!

我们要看到过去古人,哪里有这么多的读物,但是过去的古人是摇头晃脑地读。过去的古人也没有专门的写作这一科,这些都不会妨碍他们成为饱学之士,不会妨碍他们写出美妙的章辞。现在我们的孩子,读书都成了闷葫芦,都成了默默不语念真经了。阅读阅读,不只是阅(看),而是要读。如果都不读出声来,那是谈不上什么语感的体会与实证的。

即便,有个别孩子在读书,但纸面上的文字,也只是空洞的符号。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味道,也没有节奏与韵律,更谈不上感情。

还想强调的是,这个启蒙班,除了培养语感以外,就是想利用假期这一段时间集中培养,让他们养成读的正确的习惯。就说养成习惯这个价值,值还是不值?

这些,好像是一些浅显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很少有人在持久地践行!也因为少有人在持久地践行,所以也就少有人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的体验!

所以这个课的目标不是直接的为了写作,不是为了这个短期的利益,而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阅读习惯,就是让他们在正确的阅读中掌握语感,就是让他们从语感中体会到文字的美妙,从而为语言的学习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也由此,这一次班,扩大了范围:从四百个人招起。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从基础、从习惯上搞好。

当然,可以肯定地说,不只是四百人,老汉有私心的,就是想让认知功夫作文这个理念的人开后门走进来。怎么开后门?一哭二闹三上吊——试其诚心,试其恒心!

第五个问题:重点培养一、二、三年级的小屁孩。现有初、中、高级班的、已经认同阅读理念的,可以报名。想学好语言,这一课是迟早要补的。

在招生条件中有这一项。前一条,讲的是重点培养一二三年级,目的就是真正让这些初学语言的孩子从源头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功夫作文要有这个愿力,真正培养一批正宗的小弟子。从小抓起,从一开始就培养正确的习惯。

后一句话,是现有初、中、高级班的,真正认同功夫作文的理念的,可以报名。想学好语言,这一课,迟早要补的。

所以说,启蒙班,不只是针对低年级的孩子的,是针对有智慧、有眼光、有远见的家长与孩子的。

有一些家长一听启蒙,就担心水准低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领进门是什么意思,就是启蒙。门都没进,求高大上,肯定没谱。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四本书中,我最满意的就是《启蒙篇》。前一阵,有些妈妈找我,说孩子初中了,写作问题很大,能不能讲初中作文如何写。回答是:初中作文出现的问题,表面上看,问题出在初中,实质上而言,根子在小学。同样地,如果小学的作文出了问题,根本上来说是出在启蒙。在群里,经常有一些妈妈在比较:同样是八岁,同样是三年级,为什么我的孩子与别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其实,这是没有看到在三年级以前、在二年级以前、在一年级以前甚至在学前班之前,启蒙的作用。

有一些孩子学习功夫作文上手很快,就是因为上手前的的积累做得扎实了。有一些孩子学习功夫作文,上手很慢,原因在哪里?如果您的孩子欠了好多年的账,您想在一夜之间、在短期之内把账还上,那是绝不可能的。必须往前补,必须把前账还上!

这个世界上,就学习这个事假不得,急不得,取巧不得。前几年松、闲,想在一夜之间,遇到个仙人,立马有功夫了,门也没有!

最后一个问题。

这一次课,教材是专门设计的,也可以说是精心规划的。教材主要有两个:一是《不读诗无以言》(非常小弟子必读现代诗五十首);二是《不读诗无以言》(非常小弟子必读古代长诗词五十首)。一册是现代诗,一册是古代诗(包括词)。现在还正在加紧排版校对中。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两本教材,书名叫《不读诗 无以言》,是套用孔圣人的话。过去的学诗是要读的,学包括了读。而我们现在一说学诗,会误以为闷头不作声,肚子里说话。所以我们强调不读诗,无以言!

为什么选择诗?因为诗是具能体现语感节奏音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圣人不说“不读史无以言“、“不读经无以言”的原因。诗是最富有语言美感、章辞美感的介质。所以要讲不读诗,无以言。所以我们这个语感强化班要从诗入手,一门深入。

总的目标——也就是启蒙班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阅读习惯,就是让他们在正确的阅读中掌握语感。就是让他们从语感中体会到文字的美妙,从而为语言的学习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我想,就是利用假期这么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把这些孩子召集起来,为了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式,为了一个正确的读书习惯,为了培养他们的语感,为他们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假如,他们通过这一个假期,能大声朗读,且知道如何大声朗读,更重要的是形成习惯,那就令人满意欣慰了。

这要比直接学习作文更重要,这将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习惯!

顺带要补充的,前面提到过的阅读自信、朗读自信。假如孩子们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在未来、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能够自信地站在台上,大声讲话、慷慨陈词,那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