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16-05-28
【摘要】:合理进行亲本的选配以创造出较大的遗传差异和利用有效的方式进行选择是茶叶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的二个核心环节,是遗传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开展遗传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对于减少茶树育种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选择准确性,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已有相关报道。本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了茶树AFLP技术体系,应用该标记技术对乌龙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AFLP标记与ISSR标记在评价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可靠性进行了比较。同时,应用ISSR标记对我国栽培型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并对ISSR和RAPD标记在茶树回交1代中的分离模式进行了探索,初步构建出福鼎大白茶的部分连锁遗传图。主要结果如下: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茶树银染法AFLP技术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AFLP技术体系重复性好、背景低、条带清晰可读。试验结果显示,要获得背景低、清晰的条带必须注意三个环节:一是保证基因组DNA提取质量及其完整性;其次是保证酶切消化完全;三是电泳及染色过程中对环境温度的控制。 以银染法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5对引物组合对来自福建武夷山市、安溪县、台湾省和广东潮安县45份乌龙茶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扩增出20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92.03%;种质资源间遗传多样性较高,达0.311。按照地理分布分组分析表明,组内遗传多样性以武夷山最高,其次为安溪乌龙茶品种资源,以台湾的乌龙茶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最小。构建的种间进化树和组间进化树表明,可将45份乌龙茶品种划分为二大类型,福建类型和广东潮安类型;结合组间相似系数,认为乌龙茶品种的演化与其加工工艺的演化路径是一致的,也是由武夷山向安溪再向台湾传播。 对59份中国栽培型茶树种质资源应用14个ISSR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9个品种资源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77,最小为0.11,遗传多样性为0.376。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59份种质资源可被分为2大类:(1)福建乌龙茶类型;(2)红绿茶与广东乌龙茶类型。以地理分布分组分析显示,组间遗传距离以闽浙赣与闽台乌龙茶间最大,达0.273,闽浙赣和皖湘鄂之间最小,为0.051。组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来自云贵川3省的品种资源间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来自粤桂的品种资源,闽浙赣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特征和遗传演化方向上的趋势。组间聚类分析表明,闽台乌龙茶种质资源与其它茶树种质资源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可被单独划分为一类。显示闽台乌龙茶种质资源具有独特的演化方式,广东乌龙茶与闽台乌龙茶资源具有不同的起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