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证治集要

 清茶清清 2016-05-28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害论·辨太阳病脉论并治中》,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组成,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脾虚气滞者所致的病证均获得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特点


慢性胃炎 患者,女,36岁,2003年6月就诊,主诉“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无规律,嗳气反酸,已3年余”。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西药胃必治、头孢氨苄、奥美拉唑治疗,亦未效,近日来就诊,治以:消胀除满、补泄并行,处方:厚朴24 g(炙去皮),生姜(切)24 g,半夏(洗)24 g,甘草(炙)6 g,人参3 g,焦三仙10 g,砂仁10 g,服10剂后,腹部饱胀不适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再服10剂,2月后随访,症得愈。

胃部切除术
男,42岁,于2004年5月10日因胃溃疡在县人民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后6个月来舟曲县三角坪乡卫生院门诊就诊、主诉“腹胀、嗳气较重,食欲差,饱胀2个月,便秘1个月”。诊以:消胀除满,补泄并行,处方:厚朴(炙去皮)24 g,生姜(切)24 g,半夏(洗)24 g,炙甘草6 g,人参6 g,枳实6 g,大黄6 g,服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服3剂,症得愈。

方中厚朴味苦性温,善于下气行散,除胃中滞气而燥脾,泄满消胀最宜为君,臣以辛温之生姜、半夏者宣散通阳,行胃中滞气,后者开结豁痰,除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为伍,苦降辛开,甘草为佐,补气益脾,此方之用,贵在药味用量上的比例,临床实践证明,凡遇脾虚气滞之胀满症,厚朴、生姜、半夏用轻,但人参用重,并加入壅滞之白术,如此本末倒置,当得获效,本方应该注意的方面:(1)本方是为脾气受伤转运失常所引起的腹胀满症而设,并不能通治其他腹胀症状。(2)脾虚气滞之胀满亦应辨明“虚”与“滞”的主从,以虚为主者,

微满而不胀,自应以补虚为主,佐以理气;以滞为主者,多满而且胀,应以消为主,佐以补虚。本方厚朴、生姜、半夏用量较大,人参、甘草用量较小,显然以消为主,以补为辅。

尹某某,男性,患腹胀,自心下胀满,日夜有不适感.是属虚胀证.投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12g,生姜9g,半夏9g,炙甘草6g,党参4.5g,(伤寒论)方)经复诊一次,未易方而愈.(岳美中)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由“厚朴(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斤、甘草(炙)二两、人参一两”组成。“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实践中,真正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后所致的脾虚气滞腹胀满证的机会并不多,但并不意味着该方已失去了实际意义。因该方具消胀除满、补泄并行之功,凡病机与之相同的证候,无论成因为何,皆可用之,并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前代医家对此早有体验,正如周凤歧所说:“遇脾虚作胀者,辄借用之。而脾虚夹积,泄泻不节,投之犹有特效。”王孟英还特别指出:“古今治霍乱者,从未论及此方,余每用之以奏奇迹。”其实,不少治疗脾胃不和、中焦气机升降失调的效方,亦多从此方化裁而来。现今用以治疗急性或慢性胃炎、肠扭转、胃肠道外科手术后、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失调等症,而见脾虚气滞作胀者,只要用之得当,加减得宜,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选药非常精当,制方十分严谨,配伍颇具深意。方中君以味苦性温之厚朴,善于下气行散,除胃中滞气而燥脾,泄满消胀最宜;臣以辛温之生姜、半夏,前者宣散通阳,行胃中滞气,后者开结豁痰,降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为伍,苦降辛开,温阳行气,使泄满消胀作用更强。但因所治之胀满乃脾虚气滞所致,若只消不补,则脾气难复,邪气易于复聚,故佐以甘草补气益脾,兼调和诸药;由于甘草补中之力较弱,故使以少量人参增强其作用,如此配伍,对脾虚气滞之腹胀满,则能收消而不伤,补而不滞之功。然而,本方若不通过临床实践,实难以体会它的妙用。
回忆余在随师侍诊时,曾见一患腹胀满者,诸医或消或补,治经月余,竟不见效。改请业师诊治。断为脾虚气滞之胀满,投以该方,服两剂病即获愈。余见前医所处之方,亦有与本方相似者,何以无效,久思不得其解,遂请教业师。师云:“此方之用,贵在药味用量的比例上,因其方中厚朴、生姜、半夏用得太轻,人参用得反重,并增入了壅滞之白术,如此本末倒置,岂能获效?要想掌握经方之用,仲景制方之理,不可不究。”余从此始有所悟,在临床工作中,凡遇脾虚气滞之胀满证,皆本此原则,经治不少病例,确有得心应手之妙。有阎某之小儿患腹泻,服西药止后发生腹胀,中西医久治不愈,遂来求余诊治。察其腹胀满如鼓,弹之声浊,全身肿胀,压之随按随起,不显凹陷,倦怠食少,大便不爽,苔白浊腻,舌质淡红,脉沉缓乏力。据此脉证分析,患儿初起当系伤食泄泻,因泻止后肠中食滞浊物未去,致使脾运不复,气机壅滞,方有此变。属实中夹虚之候,其机正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相同,惟气滞较甚而已。取原方用量1/10,各药比例不变,少加腹皮、陈皮,增强理气化湿、泄满消胀之力。次日复诊,谓服药不久泻下不消化之稀臭大便甚多,腹胀满及全身肿胀随之渐消,并思饮食。药已中病,续服一剂,改用异功散加味而安。
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脾虚气滞之腹胀满,确系消补兼施之良剂。若能巧施化裁,使“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必有良效。一般而言,兼表者加苏叶、藿香;兼胃热吐逆者加黄连、苏叶;气滞较甚者加腹皮、陈皮;兼食滞者加焦三仙、砂仁;兼中阳不足者加干姜、荜拨;兼痞者加枳实、白术;兼胸胁胀满者加青皮、香附;兼气逆而痛者加吴茱萸、官桂;兼血瘀者加莪术、赤芍;兼便秘有热者加枳实、大黄;若气虚不明显者可酌减人参,反之可酌加其用量。
总之,本方为清补兼施之良剂,仲景虽为“发汗后,腹胀满”而设,然有是证则用是方,只要是脾虚气滞所致之腹胀满,用之皆有良效。但应注意:(1)本方是为脾气受伤、运转失常所引起的腹胀满证而设,并不能通治其它腹胀满证。就以《伤寒论》来说,全书涉及到腹满辨治的原文便有26条之多,其中寒热虚实之证俱有,病机非常复杂,治法亦因之而异,千万不能混淆。(2)脾虚气滞之胀满,亦应辨明“虚”与“滞”的主从。以虚为主者,多微满而不胀,自应以补虚为主,佐以理气;以滞为主者,多满而且胀,又当以消为主,佐以补虚。本方厚朴、生姜、半夏用量较大,人参、甘草用量较小,显然是以消为主,以补为辅。明乎此,则可得心应手地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