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八组
2016-05-28 | 阅:  转:  |  分享 
  
第八组远程教育之移动学习篇作业分工:移动学习的定义和特征---庞丽娜社交媒体与移动学习的联系与应用---刘瑞敬移动学习相关的理
论---宁宇恒移动学习的应用---孟卫杰移动学习案例---温圣元整理总结---刘博移动学习的定义和特征一、移动学习(M-l
earning)的定义M-learning起源于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bileEducation”研究项目,近年来其
发展速度出人意料。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Keegan)在2000年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的学术报
告中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移动学习在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目前
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众多定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移动学习。*国内外较权威的定义有:1.芬兰的“TelenorWA
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一种新型学习
方式。2.AlexzanderDye等人在它们的题为《MobileEducation-aglanceatthefutu
re》的文章中对M-Learning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
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3.PaulHarris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
: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4.Chabra和Figuei
redo的定义: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5.ClarkQuinn从技术的角度对移动学习作了
这样的定义:移动学习是通过IA(InformationApplication)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6.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的定义是:移动教育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
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目前对于移动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取向无外乎以下3种:第一,是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
学习的一种形式,如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Keegan)提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3
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二,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只是信息与知识获取的方式借助于移动通信网络和移
动通信设备,如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中,特别开展的一项名为“MOB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
研究计划中对移动学习的界定;第三,从认知与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认为从内容与形式方面看,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
质区别,但是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使得其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技术与方式,如英国伯明翰大
学移动学习研究小组的观点。本文作者认为: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终端,呈现微型学习内容,并利用片段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新型个性
化学习方式。---源自: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胡通海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
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进行学习活动,是对现有的传统的场地式教学方式的大的突破。移动学习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MP3播放
器、电子阅读器等终端设备。最早的移动学习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展了无线网络教育研究项目通过三年的研究,最终建成覆盖整个
校园的无线高速网络,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积极的影响。之后,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也开始致力于移动学习系统,与爱立信公司合作,并将研究成果
应用于语言学习之中。2001年欧洲资助了“下一代学习”项目非洲开展了农村移动学习项目。英国开发了具有自动回复功能的多项选择题短信测
试系统。意大利国家教育技术研究中心让学生通过使用移动设备依照教师设定的模式进行交流。日本开发BSUL环境使用PDA和无线网络帮助
师生完成日常的出勤,交作业报告提交等活动。新加坡架构了无线学习解决方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虽然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就目前的研
究进展来看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中国移动学习项目起步较晚最早是北京大学2001年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由国家教育部牵头将移动计
算与教育技术结合。2006年上海电视大学首次采用了手机远程教育。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开展了移动学习的研究,大型网站也陆续推出了手机和
短消息形式的学习辅导服务。源自: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二、移动学习(M-learning)的特征通过上述国内
外较权威的移动学习定义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移动学习的特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16点:1、学习形式的移动性这是移动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学
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不再受传统教学固定场所和有线网络固定接入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步行中、行驶的汽车上进行学习。同样,学
习者不受时间的限制,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不必按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访问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
习。同样,教师也可在移动中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简而言之,学习场所、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是可以移动
的。2、学习设备的无线性移动学习的技术设备必须具有支持无限传输的特征,这是由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决定的。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
者只有基于能够无限上网的学习设备,才能够自由、方便且有效地实现学习资料的传送。3、泛在性这是M-Learning区别于E-Lea
rning的一个根本特征。所谓泛在性是指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
任何信息(Anything)。M-Learning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的学习需求,这也奠
定了M-Learning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4、学习方式的混合性学习方式的混合性也是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移动学习模式提
倡的是一种“混合性学习”即E-Learning将和教师主导培训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改革和对E-Learning
反思后变革的融合。5、学习时间的间隔性移动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整段的学习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动。学习
行为随时随地提供学习内容,方便学习者在移动中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的零碎片段。6、学习过程的交互性移动学习的技术实现基础是网络通信
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数字化学习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传输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双向交流。这种学习过程的交互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和信心,形成学习者对待学习的乐观态度,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发展学习者的个性等。7、普及性移动终端的大量涌现和普及,为移动
学习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何持有移动终端的人都可以成为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即使在偏远山区的人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
,从而使得教育得到普及,具有广泛性。8、定制式(自主性)“定制式”是指学习者产生学习需求,向移动学习终端、远程专家或服务器发送
学习请求,得到相应的反馈,移动学习终端收到应答后将其呈现出来,供学习者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定学习内容,这一特点不
仅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从移动学习的叙事结构(从时间维度上解析移动学习)角度反映了移动学习的特性。9、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在设
计和开发移动学习内容时,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考虑采用多种版式,能够有效地满足各种需求(如残疾学习者、盲人)然后采用
基于XML的共时多媒体综合语言系统(SMIL)可以顺利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分配和发送。10、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时间的间隔性、学
习环境的复杂性、学习者注意力较容易分散都要求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小的信息单元、狭窄的主题、相对简单的问题及呈现”。移动微型学
习“不太适合运用于内容覆盖全部主题的学习情境,但在运用结构化的小信息片断去更新和补充现存知识时最为成功”。11、学习技术的融合性
移动学习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景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从有线虚拟学习环境到无线虚拟学习环境的
转变,这同基于有线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是有所区别的。12、灵活性无论从学习时间还是学习资源的角度来看,移动学
习都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媲美的灵活性。从学习时间上来看,由于移动学习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PDA、智能
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在移动中进行语音、视频、数据等信息的交流,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的零碎片段。移动学习使得教和学能够随时随地发生,
移动学习技术让学习者方便灵活地进入学习。从学习资源上来看,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存储在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更新
,为学习者实时地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13、及时性移动通讯设备可以使学习者及时获得信息,及时进行学习交流、知识共享、协作和知识建构。
由于在移动计算环境下,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学习者可以在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马上学习,因此移动学习又可称为及时学习。教师也可以
通过移动因特网,借助移动终端及时进行辅导。14、网络性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计算的网络教育,以移动因特网为平台,通过移动终端接入实现网
络教学。因此移动学习是一种网络教育,但又有其特殊性,是网络教育的扩展。15、跨时空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教师也可
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可以将自己最新的教学资料传到网上,随时对教学资源库进行修改更新。16、虚拟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动态地组建
虚拟学校,虚拟教师队伍,学生可以动态地组建虚拟班级。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也可以是动态虚拟的。源自: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胡通海社交媒体与移动学习的联系与应用(社交媒体与移动学习的联系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微信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微信对移动学习的促进作
用1.微信软件是免费的。学习者只需用智能终端手机使用很少的资费下载微信软件,便可使用微信上的功能,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物质与经
济基础。2.微信具有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国内微信用户已超过5亿,且在大
学生中较为普遍。3.提供朋友圈功能,弥补传统教学不足。生活中的班级教学团队都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提供的微信‘朋友圈’在网上实时交流
与共享资源。4.实现互动式学习,及时获得新信息。利用微信的实时通讯功能,消息推送实现学习的互动化,无论走到哪里,使用微信便可实
现资源的共享。*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应用研究应用案例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是利用微信的通讯功能,构建微信与数字化教学
资源的系统化整合。在江苏师大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化建设中,学生与学校共同完成身份认证并与学校的教学资源数据库统一整合于学校微信服务
器,通过学校微信服务器与微信官方服务器二者的桥梁链接,面向校内师生提供信息检索、作业检查、教学评价等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服务
,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移动学习的进行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移动学习服务。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学习平台是线上到线下(O2O)的
教学模式。它是利用网络推出的学习视频或开放课堂教学资源PPT课件的展示来进行在线学习。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疑惑等信息在在线学习平台
中都能被及时记录,教师可以同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改善。*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的应用模
式分析1.助学者的引导。助学者是移动学习者的组织者和经营者,此模式里的助学者可以是任科教师、专家或辅导员。助学者引领移动学习者,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设计学习问题和学习任务,并通过微信平台为学习者发布学习通知。2.学习者互助。协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
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组长根据助学者提出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各小组成员通过交流讨论、查找与共享资源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
出现的疑惑,进行协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与展现,汇报的方式可以采用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
有助于发挥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习者知识的系统化整合。3.学习者的提升。移动学习者间采取的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助学者对学习
者的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由于移动学习的随时随地性,助学者可以便捷地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学后巩固资源,助学者可以利用微信通过发送文
章、网页链接、视频链接、在线测试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摘自《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研究》2016年第2期?中旬?总第
422期*微信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一)微信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
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先导,以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
新为核心”。[10]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教学的模式正好符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颠覆了原先“教师在上,学生在下”
的固有模式,为高校大学生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在整个高校课程教学中,微信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正式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很大
程度上讲是一种非正式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首先,教师利用微信平台发布微课程。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教师需事
先构建完整的学习支持体系,保证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所有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群发布已经制作好的微
课程或分享微课视频的网页链接,创建微群讨论组向学生抛出具体的学习任务,浏览学生互动记录的同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盲
点区做针对性准备。其次,学生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学生在进行教学微课程的学习时,完全处在一个自由的状态,可以根据老师发布的问题
自定学习步调,选择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课前预习。点击微课程进行学习后,及时参与群组讨论,自由分享搜集来的学习资
源,把得出的结论或者发现的疑问回馈给老师。在此过程中,教师管理和控制讨论进程,引导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并在适宜的时候进行辅导,使
学习者的学习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化和内化。最后,师生通过微信平台交流评价。教师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共
同问题在讨论组里给予解释;部分同学的个别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发帖或发私信的方式一对一地讲解,也可组间讨论形成反馈评价,从而内化、巩固学
习内容;之后,接收新课内容,开始下一单元学习,如此循环。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1?非正式学习理论正式学习(FormalLearning
)是以课程、研讨会等形式开展的正式的教学活动。而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是包括信息和内容在内的一切事物,如
会议、书籍和网站等,以及非正式的人与人的交流,如交谈、讨论和会议等。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在任何地方向任何对象学习。非正式学习是一种
隐含式的学习,源于直接的交互活动及来自他人的丰富的暗示信息。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约翰·斯通出席2002年北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指出,学生在大学期间50%以上的知识与技能是从伙伴或同学那里学到的,而不是从课堂或老师那里学到的。所以,非正式学习在学习
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非正式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移动学习使学习者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学习
,将学习活动带出了传统的课堂,拓宽了非正式学习理论的应用范畴。移动学习根据非正式学习的特点,也可为学习者提供协作交流的环境,并鼓励
他们参与讨论,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使非正式学习在移动学习中得以延伸。2?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SituatedCogn
itionandLearning)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5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6中认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在自然情境下对
认知进行的研究。这一观点强调: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
动的基础。这一理论还认为,心理与环境的互动不仅发生在高度机械的任务当中,而且也在一些日常任务之中。因此,认知心理学必须关注自然界中
的认知,只有在自然界情境中,才能真正描绘出人类认知的性能和局限。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学习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当学习
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真实或逼真的情境与活动,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建构学习模式,搭建抛锚式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移动学习为情境认知与
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有问题时随时利用移动设备访问
移动学习系统,获取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移动学习系统在设计时,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将学习与现实生活
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境脉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ContextualLearning)认为,学习者自
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世界,学习者在处理新的信息或知识时,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这便是学习。境脉学习理
论假定,大脑本能地在境脉(Context)中搜寻意义,即在学习者所处环境中搜寻所处理的新信息或新知识与其内部世界之间发生意义或看似
有用的关系。境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世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对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分析。在传统学校教育中,
教师能显著认识到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但对学习者在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重视不够。而在移动学习中,能很方
便地记录学习者学过的内容,分析和总结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因此,移动学习为境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境脉
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4?活动学习理论活动学习(ActionLearning)是指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即以问题为
中心组成学习团队,在外部专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使问题得到解决。活动理论是活动学习理论的
主要思想来源。活动理论认为,自觉的学习和活动是完全相互作用和彼此依赖的(我们不可能不假思索地行动,也不可能有缺乏行动的思索)。学习
需要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在学习活动进行之中,学习者能否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需要的知
识与信息,是活动学习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关于活动的设计也是移动学习系统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5?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是通过各
种真实情景的经验活动,使学习者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将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进行概念化,再应用于新的实践,从而影
响学习者的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就是要把概念知识设计成一个互动式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的
经验和感受,学生透过自己的亲自参与和领会,在行动中反思,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新的实践中验证,不再只是由教师单向地教授。经验学习理论
强调抽象思考、实践活动、形成经验与反思观察的重要性,并指出四个部分互动螺旋式上升是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移动学习的出现,能更好地将经
验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使学习者在抽象思考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方便、及时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将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
效果。移动学习的应用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博客师生交流的平台,教育反思的平台,师生交往的空间;积累材料的手段,学习过程的记录
。游戏软件开发二、移动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1、移动学习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智能手机普及率相对较高,其对新鲜
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且对于移动学习有一定的使用需求。因此,大学生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移动方式学习也就更具有代表性和实时性。智能手机在
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在针对“您是否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的调查中,数据显示81%的大学生拥有一部智手机,且6%没有的大学生准备购买,只有
13%的大学生没有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相对较高,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并且据本次大学生尝试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情况调查
数据显示,经常进行学习的占7.4%,达到半数以上,偶尔性学习的占32.8%,说明大部分的学生都尝试过用手机来进行学习,对智能手机的
移动学习具有一定的需求。因此,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出处:第5期西南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5月文章编号:1000-5471(2014)5-0045-07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大学生中
的应用研究(2012年10月至12月,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利用
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现状)2、移动学习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12月对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
目给予了立项。在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的主持下,“移动教育”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工程第一期在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
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开展,工程持续时间为5年,工程实施范围遍及北京、上海、沈阳、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数十个城市。“移动教育”项目
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建立“移动教育”信息网,利用中国移动的短信息平台和GPRS平台向广大师生提供教育科研、教学管理、生活资讯
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让他们能够享用更加优质优惠的移动电话服务;二是建立“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在各主要大学建立“移动教育”
服务站,为参与“移动教育”项目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以及电信卡、手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无线网络设备等与“移动教育”项目相关
的产品。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几个研究方向包括:家校通、校内无线网、移动图书馆、蓝牙校园网、中英语短信等,国内也有学者对移动学
习展开研究,如北京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出处: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云玉芹《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
用研究》三、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1、远程教育中移动学习的四种形式:(一)基于网梯移动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学生可以通过PDA
,随时随地进行无线移动学习,可以在线与教师进行答疑、交作业等交流,还可以查看选课、成绩等信息。管理员可以进行实时管理,如果有重要的
通知,可以公布在网站上。(二)基于短信息服务方式的移动学习。学习者通过短消息可以实现问答学习、成绩查询、活动通知,课程辅导等。还可
以采用“群发”或者“短信通道”作为学习管理服务和学生活动服务的组成部分。(三)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移动用户可以使用移动通信设备
(如PDA,手机等),连接到互联网,快速地访问教学服务器。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能在任何可以移动的地方进行,仅仅是只要他们想学习
而又正好处于空闲就可以进行学习。(四)基于校园无线Internet的准移动学习。由于3G技术不同标准之间的展开的争论和目前
无线产品开发程度及进展,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连浏览的移动学习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它可以作为校园面授教育的补充,是移动学
习最现实可行的方式。出处:第32卷第6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移动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曹新英,唐佳钰2、手机移动学习在远
程教育中的应用(1)、手机短消息的问题学习模式(2)、网络资源整合的学习模式利用手机进行网络资源的学习,学生将不再受时间、地域的
限制,主动按自己的进度、兴趣和需求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自如地进行交互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3)、情
境认知活动学习模式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知识的活动,它强调外部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出处:信
息化教学1152011年3月下第9期(总第231期四、移动学习在其它教育中的应用1、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应用移动学习在此时应运
而生。它以数字化学习为基础,现代通信技术与学习的结合又使它超越了数字化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学习者的泛在学习。它应用于成人教育
并为其发展带来了无限潜能。出处: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2、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应用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应遵
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利用学校的网络环境与开发环境,可以借鉴目前高校建设的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与
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库的优势。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上,以小模块化与情景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进行新的移动学习课程的开发,
改变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正在因其便捷、及时的学习方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将成为推动职业教育终身化的重要工具。出处: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7-20].http://www.cnni
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移动学习案
例本文主要介绍两个案例,分别是:早期移动学习的代表软件——“行学一族”,以及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的微信学习平台。*案例一:行学一族“
行学一族”是诺基亚开发的一种基于手机平台的移动英语学习软件,利用零散时间,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高校、愉快的进行英语学习。它是一款专
门为手机打造的、国内首个支持移动掌上学习社区的软件,倡导共同学习的教育理念,拥有丰富而全面的教学功能,并以文字、图形和声音的方式呈
现,其最大特色在于实时、互联和随身性。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同时,“行学一族”的内容可以不断扩展更新。它可
以让用户进行无限交互式沟通,并且随着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可提供在线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为用户提出课程建议。用户间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
,形成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学习社区,学友间可以分享学习心得以及学习方法,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增添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由于是诺基
亚研发的一款移动学习软件,所以“行学一族”目前支持诺基亚15款手机,并且分别支持Java版本和Symbian版本操作系统。对于其它
品牌的终端,诺基亚还在进行精确适配的工作。“最终‘行学一族’会成为不依附于某一个机型的独立软件,适合所有端产品,让所有用户都能体会
到移动教育带来的收益与乐趣。”作为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型软件,“行学一族”享有外研社、新东方、戴尔英语、21世纪报、Englis
hpod等国内众多权威教育和出版机构的资源支持,并兼容实用性和娱乐性,不仅涵盖炙手可热的商务英语课程,更汇聚时尚、美容、体育、健
康英语等潮流英语。“行学一族”还将与更多国内和国际知名的内容提供商合作,满足“族人”各方面的需求。“行学一族”所有内容都是受DRM
保护的,所有的课程都是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相联系的,如果用户更换手机终端,在免费安装客户端的情况下并不影响课程学习,但对于不同的手机号
码,“行学一族”会分别提醒用户相关付费信息。这些版权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盗版现象的发生,维护教育资源提供者的合法权益。*案例二
:《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微信平台建设《程序设计C语言》是上海大学2011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后理工大类一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开
课时间为每年春季学期,是本科生在大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移动应用与微信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在课程微信平台建立前,对
上海大学本科生一年级同学(不限于理工类)进行了抽样班级问卷调查,获取有效调查问卷472份。经统计,94%的同学手机为智能操作系统
,其中69%为安卓系统,18%为IOS系统。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包括网页浏览、QQ、微信、阅读、游戏,使用最多的社会化媒体为QQ、
微信和人人网。98%的同学知道微信,85%的同学曾经或正在使用微信。在微信的使用频率上,57%的同学每周至少三天使用微信,而保持微
信后台运行、随时接收消息的占有了49%。在微信的功能模块中,使用最多的依次为文本信息、朋友圈、语音对讲、关注公众帐号。而在微信满足
了何种需求的调查中,方便沟通与获取讯息是学生们体验最深刻的选项。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
端用于学习领域,可以有哪些支持方式?”根据学生们的回答,主要领域包括:资料查询(29%)、移动阅读(15%)、扩展网络教学平台(1
4%)、资源共享(12%)、交流互动(10%)、使用移动学习软件(9%)和其他(11%)等。可以发现:当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已经对接
于移动互联网环境,查询、阅读、共享、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等桌面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学习支持的基本方式,已无缝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环境。通过微
信问卷调查得出以下分析:(1)学生们对于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和空间广泛,利于开展移动学习。(2)学生们对于微信软件的熟悉度和应用程度较高,具备开设微信课程平台的基础和条件。(3)在微信课程平台的设计中,应针对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需求,设计相关的功能模块。微信课程平台功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化支持手段,如图所示。微信课程平台的目标定位为:从移动端补充和完善课程学习系统,支持碎片化时间利用与系统性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无缝学习支持。应用微信基本服务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程序设计C语言》微信课程平台建设。微信课程平台提供了互动交互、内容推送和内容查询三项基本服务,同时在Blackboard平台上,也提供有相关的功能。因此课程从Web端和移动端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1)互动交互在微信平台提供了两种互动交互方式:1对1交互与课程微信群交互。1对1交互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教师、学生等在手机上通过微信交互,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管理Web界面与学生进行交互。(2)内容推送内容推送功能为学生提供信息通知、资源获取、内容阅读等功能。《程序设计C语言》微信平台定期以群发方式为学生推送信息,主要内容包括:①课程相关的通知、作业的布置、关键时间节点等。②疑难解答,解答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出错较多的知识点。③课外练习,提供C语言练习题目。④语法知识点,复习巩固C语言主要语法知识点。(3)内容查询使用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简洁的、基于数字、关键字的“会话”类交互查询方式。通过设置关键字,提供了课程信息导航、内容查询、资源获取、资源阅读等功能。围绕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日常最关注的信息,设置了课程网站与资源,日程安排、课程作业、编程练习、语法知识点、考试信息、帮助信息等主要模块,如图3所示。另外,针对C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内容,如“标识符”、“表达式”、“函数”、“指针”等设置了相关学习查询与内容,学习者可以进行关键词查询学习。
献花(0)
+1
(本文系豆子发芽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