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之“散”

 聽雨軒sjh 2016-05-28

                                                                                            散文之“散”---读书笔记

       散文这个概念,原来是和韵文相对的,但现在这个散文之“散”,显然有“自由”的意味。《现代汉语词典》中,“散”的第一义项就解释说“没有约束”。而散文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也正是如此。
       其一,散文之“散”,追求题材的自由。
       近日无事,读了好多精彩的散文,这些散文用笔纵横,任意驰骋。韩健敏在谈散文时说,“作为一种最轻捷、灵动的文学体裁,散文可关注社会时事,表现恢弘题材万众感慨;也可抒一己之忧乐,状草木之情态;可发思古之幽情,也可叹沧桑之巨变;可俯仰于天地,可聚焦于心灵。总之,散文题材、内容丰富广泛,无所不包,大可随意点染,相映成趣。”这样散文的触角自然会深入到社会、科学、艺术、自然、人生、生活各个方面。因此,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写的。
       比如,李渔的《闲情偶寄》,就是散文一类的书籍。他有的写的是养生,“‘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此和心诀也。”有的写的是女人的媚态,“媚态之于人身,犹如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有的又谈到戏曲中的同唱,“如生旦净丑四人在场,生旦之意如是,净丑之意亦如是,即可谓之同时,即可使之同唱;若生旦如是,净丑未尽如是,则两情不一,已无同唱之理;况有生旦如是,净丑必不如是,则岂有相反之曲而同唱者乎?”有的又居然谈女子之衣,“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总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其二,散文之“散”,也指形神处理的自由。
       多少年把“形散神不散”当做金科玉律,教散文这么教,写散文这么写,结果既误人子弟,又误己笔墨。其实,只是这样写,散文已失去了下笔的自由了,怎么能称为“散”呢?
       在二元关系中,往往会出现四种情况。如和“深入浅出”并列的,还应当有浅入深出、深入深出和浅入浅出三种情况,有人认为最让人厌恶的是浅入深出。再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之外,还应当有成功是失败之母,这是因为成功后就骄傲自满了;失败是失败之母,这又是因为,失败会使人沮丧而失去信心;成功是成功之母,当然成功了会更加自信。这样看来,“形散神不散”之外,还有神散形不散、形散神亦散和神聚形也聚了。那么,真正的自由笔墨,一定不是一种,而是形神随意处理,想哪一种就哪一种。
       傅德岷 在《窒息散文的僵化模式》一文中说:“就以散文的形神关系看,既有一事、一景、一义的‘形神均不散’的散文,如《战国策》中的《触詟说赵太后》、郦道元的《巫峡》;也有多事、多景、一义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如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既有多事、多景、多义的‘形散神也散’的散文,如庄子的《逍遥游》、鲁迅的《求乞者》;也有一事、一景、多义的‘形不散神散‘的散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等等。“
       其三,既然讲“散“,写作方法就要不拘一格,自由应用。
       我们可以把散文,写成日记式的、书信式的、对话式的、寓言式的、游记式的、戏剧式的、随笔式的、小品式的、小说式的等等。从表达方式来看,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无一不可。至于写作技巧,可以像小说,讲究情节,注重人物刻画;可以像戏剧,讲究冲突,注重语言的动作性和潜台词;可以像电影,讲究蒙太奇结构,注重故事的生动曲折;可以像议论文,讲究逻辑,注重说理的独到深刻;可以像摄影,讲究画面,注重各种光线与主体背景的艺术处理等等。当然,我们常说的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欲扬先抑、叙议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卒章显志等等,任其选择。林非在《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说:
     “散文可以写得像一首诗,可以写得像一篇小说(如吴组缃的《村居记事二则》),也可以写得像一出短剧(如鲁迅的《过客》)。它可以像蒙田、培根和帕斯卡尔那样,深沉和渊博地思索社会人生与宇宙万物的哲理;它也可以像屠格涅夫、波多莱尔和泰戈尔那样,亲切地诉说自己内心的喜悦和追求,坦率地倾泻自己灵魂的忧郁和激愤;它更可以像查理?蓝姆、欧文和阿左林那样,栩栩如生地描述某种独特的日常生活的风情画。
  散文的千变万化的写法,真是说不尽的。《论语》在言简意赅的说明中间,竟能显出不同的风貌与性格;《孟子》却在渲染着感情和故事的驳难中,显出锋芒毕露的逻辑力量。司马迁勾勒叱咤风云的灵魂,阮籍和嵇康却陈述凄伤与愤懑的内心世界;吴均和郦道元描摹着壮丽或明媚的山水,范仲淹和欧阳修却时刻都在倾诉着献身于中国传统仁政的真诚抱负。至于现代散文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鲁迅,则在俯视着过往的全部社会人生,剖析着整个民族长期积淀的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心理现象,从这些无比丰富复杂的内心历程中间,描述出一部严峻和酷烈的中国思想和精神的历史。”
      其四,散文的语言,也是自由的天地。
      散文的语言,既可以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或者“吟安一个字,捋断数根须。”也可以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既可以像刘亚丽的散文语言那样洗炼含蓄,如《胸罩变奏曲》中说“胸罩是女人最后一抹拒斥和遮蔽,也是女人最机巧的一抹显露和召唤”;也可以像林语堂在《悼鲁迅》的散文中那样繁复渲染,“然鲁迅亦有一副大心肠。狗头煮熟,饮酒烂醉,鲁迅乃独坐灯下而兴叹。此一叹也,无以名之。无名火发,无名叹兴,乃叹天地,叹圣贤,叹豪杰,叹司阍,叹佣妇,叹书贾,叹果商,叹黠者、狡者、愚者、拙者、直谅者、乡愚者;叹生人、熟人、雅人、俗人、尴尬人、盘缠人、累赘人、无生趣人、死不开交人,叹穷鬼、饿鬼、色鬼、谗鬼、牵钻鬼、串熟鬼、邋遢鬼、白蒙鬼、摸索鬼、豆腐羹饭鬼、青胖大头鬼。”既可以像朱自清的语言那样华丽优美,如《荷塘月色》中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也可以像陈子展的《萝卜》那样语言朴素自然,如“‘扯个萝卜,只有碗大的眼’,这句乡人俗语常常比喻小事不足奇怪;‘扯过萝卜地土宽’,这也是一句俗语,作为稀松了不甚拥挤的比喻。原来萝卜种子虽然撒得稀松,可是萝卜长大了,会要个个拥挤。这里的农民每每夸说自己种的萝卜大,或是对外乡人夸说本地的萝卜大,说是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一餐吃不完一个萝卜。”
       总之,清新明丽、婉约细腻、雄浑豪放、恬淡优美、婉转缠绵、悲凉慷慨、幽默潇洒无一不可。正是由于散文的语言是在自由中自然而然的流淌而出,因此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语言积淀,不同的艺术情趣,在语言自由运用中,自然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个性。
      苏轼说作文“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这正点出了散文的核心特点。文学大师巴金也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散文只有摆脱一切束缚,不囿于选材、立意、结构、手法等等说教,才能摆脱模式化的困境,才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散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