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与中式庭院造景的关联

 关陇之 2016-05-29


造 景 于 文 学


许多造园家认为造园要有文学基础,根据这一要求,现在的庭院景观设计者们不断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设计养分。众所周知“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历史上大师尝试将中国艺术以西方理论建立关联,一次不成功的构建。然而它还是因此启发了人们对于审美方式角度变化所产生的对于景观欣赏效果存在影响这一客观事实的重视。从欣赏角度的变化反观造园手法,借以“主管审美意识,客观审美意识”的不同,来确定使用何种布局,才得以满足各种主题以及情境中的对于园林造景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说,关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这一命题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的。 

四合院造景自古就与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水墨丹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讲究诗画意境,擅于蕴藉手法的古典园艺家,从传承千载的经典中继承含蓄内敛的笔触入手,增强景观庭院中的艺术品味,从眼前的所见出发,求索旷达辽远的意境感受,获得一段段耐人寻味,见仁见智的庭院观景风致。如何将诗画意境实现于园林庭院设计中给观者带来审美别具一格地欣赏效果,成为诸多庭院设计师、园林艺术家研究的重点。    

诗情画意的庭院,注重从经典诗句中萃取养分,既然说到诗歌写作手法,那么就不能不提前面所提到的两种境界。一种审美主体与客体由变化引发的关系。

 

为方便研究造景与诗画意境的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本文就试浅析关于被包括叶嘉莹在内的现代诗学界前辈谈论较多的“有我之境(主管诗),无我之境(客观诗)”以及“写景”“造景”,看看它与庭院布景中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澹泊宁静在以蕴藉含蓄著称的中式设计空间中,人们得以摒掉对于嗜欲的执念,利益的诱惑。去了这些,才使人以静待花开的心态,去感受流水、落花、月下,苍雪寒梅的自然美好。

园林“有我之境(主管审美)”

在中式环境中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通过观者视角带有主观色彩地去感知一切美好,“故万物皆着吾色”换句话也就是带有主观情感抒发式的审美。

 

“有我之境”,是具有感情的审美。在乎于山水中观者所流露出来的感情,一草一木皆有情,而在庭院中,人们主动地情感感知在自我的庭院空间,被审美情绪调动,而得到了一种境界的升华,通常人们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内心的追求与景观联系在一起借以后者抒发。

 

中式庭院中“造景”“写景”的笔触,与已知的美好事物联动,围绕在中式审美的设计主线周围,交织出来的是无可替代的对于主观审美情感上的慰藉。因而在有我之境之中,营造庭院景观,应该较为注重对于审美的启发和与观者的互动。

以主管审美心境抒发的诗歌可见,我们可以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带有主管审美色彩的景观物象:


《蝶恋花》

北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美化,鱼传尺素,

启程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扰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园林“无我之境(客观审美)”

        感官感受源自自然景观的审美刺激,由内心的情感转换为思维,或形成嗟叹、咲然、欣慰、欢愉等心情。而观者所感,并非己之感受,而是化身为庭院中一草一木,融入自然感受同自由的鸟儿、欢悦的鱼儿通感,感知一草一木皆有情的境界。

 以诗咏形式将客观的审美感受抒发,历史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无我之境”的诗歌少之又少,而远不及“有我之境”的存在体量庞大。既然是甚少,那么就证明了其存在。下面是王国维认为的无我之境即以客观视角审美自然的有感悟的经典: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间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于“无我之境”的探寻则能够让人与自然得以平静而澹泊的交流,意境虽然幽远,但却耐人寻味。无我之境,介乎于物物之间,纯粹的断绝个人意识和情感,是真性的流露,也让其成为“坐忘、心斋”的景观契机,只有这样的环境人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而达到所谓的“无我之境”。

 在园林中给人朴素无华的装饰视觉,让人从根本上忘却了欲望与执念,从而客观的以一个自然界中的一份子,甚至是景观中的一部分来融入式地欣赏美好的景观从意识的高度深入与景观精神上的交流与审美。翠屏掩映处一只幽兰独放,竹篱现身月洞,开池濬河、掇山理水,巉岩耸立,洞奇石秀,碧波荡漾的水面倒影着岿巍雄绣的建筑,光怪陆离的庭院中,婆娑树影在日光映衬下斑驳陆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庭院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放弃自我,从内心深处与景观建立深入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的到审美欣赏的目的。

 或许关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王国维早有他的想法,《人间词话》手定稿第三则原文如下:“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管诗与客观诗所由分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次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由此可见,在庭院中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达到主观审美的波澜壮阔,客观审美的物我交融,物我两忘进而达到内心澹泊的至高境界,可谓泾渭分明妙趣横生。由此我们可以洞鉴诗歌写作手法,以丰富造园设计中的应用,最终提供景观意境上的提升以及个性化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