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江海寄余生书馆 2016-05-29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纸本设色 35.9x60.1cm 南京博物馆藏


作品鉴赏

    《落花诗意图》是一幅描绘暮春景色的小品。画上作者款书“山空无人,水流花谢”。这幅画构图简洁,近景取山景一角,描绘起伏的土冈、岩坡,和绿树、流水,红桥。远景是隐隐青山。画上大片留白,使境界更为空旷寂静。另外在临水岩坡上画一老翁拄杖独立,似乎感到“山空无人”,从而流露出作者春暮感伤的寂寞之情。
    这幅画在艺术上主要特点是简洁,是所谓“粗沈”之作。但简洁不是简单粗糙。作者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景物的不同形态,造成画面的丰富性。土冈曲折多变的外形,与方峻的岩坡,前后、繁简形成对比,给人以景物多变的印象。树木、山石造型带有平面性,使画面产生安定感。同时树木与远山的色彩对比,及画面留白,拉开远近距离,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同时远山画得单纯也起到烘托前景的作用。作者这样精心处理,所以达到迹简意繁效果。
    作者用笔沉着、雄健,但在一笔一画中洋溢着一种非常轻松随意的抒情性,显示出笔墨技巧的高超水平。土冈用短笔披麻皴,皴法简练生动。岩坡勾廓方峻,在石坡的侧面稍加皴笔,具有一种明快感。树用小混点点叶,墨色较浓,用笔坚实,不刻板,而且在密点中透露灵动之气。设色明丽、雅致。山石染青绿和赭石,树以淡绿烘染。远山轻抹黛青。小桥栏干用大红勾出,人物衣服着土红色。色彩与水墨相互映衬,使“山空无人,水流花谢”的境界,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全卷

沈周《落花诗意图》赏析
文/郭倩倩

中国画重视意境的提炼和笔墨的表现,不以客观光色的再现为能事。尤其文人画,更是如此。粗笔淡彩、以色为墨、墨色融合以出新境。南京博物院所藏沈周《落花诗意图卷》,便是此类典型作品。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吴门画派之首。字启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负盛名。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亦有较深造诣,并能画人物。沈周出生于书画世家,家学渊源,曾祖父是王蒙至友,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也都善画,宗法王绂、杜琼。他除了受到家庭的薰陶外,自己也得到同乡先辈杜琼、刘珏等人的亲授。沈周擅水墨山水,尤以水墨浅绛画法著称。其作品有粗、细两种面貌,以粗笔见胜。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引首

《落花诗意图卷》为作者81岁时所作,题首有王鳌书“绿荫红雨”,下接沈周自题“山空无人,水流花谢”然后是《落花诗意图》画面主题,再后面是沈周与朋友们的落花律诗。诗书画一体,构成了此图的全部。
春夏之交,作者一病弥月,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病愈后,见落花未尽,初夏已到,睹景观物,情思无限,因而作画赋诗,所以才有了此卷的问世。自我性情的自然流露,精神化机的自然顿现为作品的灵魂所在,加之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可谓因心造境,因境演法,确乎为神来之作。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局部

画幅右半部分为全幅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实景部分,最能体现作者的用笔。作者在右半部画幅主要的部分作树五株,分为两组,以胡椒点笔法点出树叶,疏密聚散,极为精道。然后以花青、赭石笼染数遍,用笔、用色、用墨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清空虚灵,又沉实有力,内含笔力,外显风姿,奠定了全画的基调。右边下部则以平台和山坡为主,先勾出大体轮廓,然后在坡石的结合处以披麻皴皴出层次,稍作渲染,再以花青、赭石笼染,这种画法,既有青绿山水精致明丽的风神,又有文人随意抒写的味道。两平台分开,同时在两平台间作一小桥与平坡相连,这在布局处理上显得隔而不断,实中有虚,富于变化。平台上散落的一簇簇粉红的落花,是引发作者情怀怅然的春暮之作,如作者在诗序中所言的“林花尽红,红白满地”,籍以点题。靠近左面的平台上有一老人扶杖远望,扶杖老人的出现,是全画的醒目所在,也是作者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正是扶杖老人的出现,才使水流、坡岸、林木、落花具有了某种归属,闪动出动人的情致。《落花诗意图卷》也才真正地具有诗意和生命、灵魂。作者对于扶杖老人的形象不作大事渲染,仅了了几笔便勾画出外部的形象,使人物与周围景物融合为一个整体,粗笔写意,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局部

左边下半部分则碎石三、四,对坡岸微作交代,且是左半部平台、坡石的过渡。这也是处理水口的需要,借助碎石,便把水声画出,化虚为实。远处的山色稍作渲染,染出峦头即止,隐约之间,已经将晚春的空气烘托出来了,让人感受到树丛间、水面上都有静静穿过的流动空气,弥漫着晚春初夏浓郁的清新气息。全图虽然篇幅不大、构图简略,但作者感物的真切和意境的优美,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中景一片虚空,不著一笔。整个画面只有近景和远景部分,为典型的一角式半边式小景的复合式构图,是南宋马远、夏圭、刘松年绘画风格的综合。当然也和浙派的某些用笔、用墨、构图有相通之处。注重渲染以及水墨的苍劲追求和有意识地省略中间层次等,便与浙派的绘画风貌十分相近。当然,沈周并不仅仅取法于某一家或某一派别,而是有选择地多家取法,如黄公望、王蒙、高克恭等人的绘画用笔和造境也给他很大的影像。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他的创造,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从家学根基到学法于北苑、巨然等,左右逢源,走向了融会百家自成一体的道路,并有意无意间影响到董其昌、龚闲等人的绘画取向。多重取法,最终使绘画出现变革和突破,同时也提出了绘画如何向古人学习和进行艺术创造的命题,引发出董其昌等人对画史的理性思考,沈周也成为影响明清将近四五百年画风形成的一位实际上的开创者,以至于被龚贤视之为“画苑尼山”。将他与孔子相比,确乎是无以崇加的尊荣了。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局部

再看《落花诗意图》的笔墨。此图树叶的画法,先用湿墨点染,后用花青烘染,浅坡皴法则用笔硬挺,笔力紧实,线条洗炼,树身的双勾线也坚硬爽朗,同老人衣纹线一道构成了画面的骨力,这样就与树叶的清润、进水的空蒙、远山的秀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苍中带秀,粗中加细,雅淡中蕴含骨力,营造了既显苍老雄健,又凝重清旷的绘画意境,已经包含有浙派画家和宋元人不具有的新的绘画因素,这是沈周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
沈周的粗笔运用,也遥接张僧繇疏笔画的观念,尤其是文人对书法的天然领悟力和浙派的老劲用笔的影响,最终演化成沈周的笔墨风神。精笔写意与淡彩的相结合,则不能不说是沈周的发挥。粗笔、敷彩、没骨法的充分运用,将中国画带入一个新的领域,写意画至此更加成熟,沈周不愧是时代的先驱。这种重笔淡彩的风格,不仅表现在沈周的山水画中,同样也表现在他的山水画中:
“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写意。得其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之间矣,不甚难哉今玩石翁此卷,真得其意者乎?是意也在黄赤黑白之外,览者不觉赏心,真良制也。枝山居士允明。”(清-李佐贤《书画鉴影石田佳果图卷》)
这里祝允明赞赏的是沈周在写意花鸟画方面的贡献,对于沈周山水人物画创作,这段话所论述的道理显然也是一致的。正是沈周在山水、人物、花鸟上的创作,才带动徐渭、陈淳写意画持续深入。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落花诗意图卷》作为沈周浅色水墨的经典作品,以形写意,抒发作者的内在感受、心境体验、确乎一首非常美妙无声的诗史,传达出作者深邃的精神境象。
从图像上,已经能充分了解沈周的内心世界。再结合题诗,便更为深邃。使人对于这幅作品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此时作者已经是八十余岁的高龄,经历一生的是是非非,有着无限的感慨和对往事的追忆。全诗气象开阔,如一泻千里、奔腾过后的江水,表现出汇入大海后的宁静。
诗风画风渐趋一致,愈到最后愈与生命本身融会为一体,这也是《落花诗意图》所包含的诗意境象。诗境与画境,一同成为作者心象最为主观的外化。“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再诗中作者已经有即将彻底退回历史之中的内心觉解和心理准备,也有着自我的深深的价值判断!来日无多,自己的生命也如同今日的落花,明天也许就不复栖居再这个世界上了,《落花诗意图卷》也就成为渴望生命、诗意栖居的象征,成为作者的谢世之辞。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卷 题跋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卷 题跋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卷 题跋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卷 题跋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卷 题跋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卷 题跋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卷 题跋

明 <wbr>沈周《落花诗意图》卷(南京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卷 题跋



画家简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附录

 沈周《落花诗意图》估值3到4亿 系明代“三绝”
江南时报记者 程岚岚 实习生 盛阳 通讯员 崔小英 文 秦怀珠 摄

  被称作明代“三绝”的《落花诗意图》

  去年年底,一场古画盛宴在南京博物院开幕,共展出中国书画收藏大家庞莱臣精心鉴选收藏的五代、宋元以来的80套(200余件)“国宝级”名画。据介绍,这次展览是由国内三大顶级博物院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联手推出,其规格之高,南博自建国以来尚属首次。昨天,记者从南博获悉,由于上博借展的12件展品外借时间已到,需要撤离,南博又从库底拿出了35件珍贵展品作为本次“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的补充。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庞鸥透露,展览中80%的展品都是国家一级文物,价值过亿。

  换展从明代到晚清的作品都有

  庞鸥告诉江南时报记者,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上海博物馆对外借展品有时间规定,不能超过45天,因此包括唐寅的《牡丹图》、戴进的《春山积翠图》等12件(套)上博藏品已经全部撤展。“北京故宫的所有书画展品仍继续对外展出,不同的院馆相关规定也不一样。”庞鸥介绍,这次总共新上了35件展品,除了填补上博的12件展品外,又新增了23件展品,全部是南博压箱底的宝贝。
  据悉,这次换展展品从明代到晚清的作品都有,而且都是名家名作,如沈周、文征明、陆恢……“还有‘青藤白阳’陈淳的儿子陈栝在明代的名气也非常大。”庞鸥说,包括清代“四王”王翚的作品,以及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恽寿平的作品都进行了更换。而此前备受关注的宋徽宗的《鸜鹆图》,本来就是南博藏品,因此将继续展出到3月8日。这幅《鸜鹆图》上面还有乾隆皇帝的亲笔御题“活泼地”,并有咸丰帝和乾隆韵一首,引来不少观众驻足细品。

  《花卉图屏》上次展出还是上世纪

  一进入展厅,左右两面高墙上垂挂着十六幅金色立轴,纸幅都在两米以上,立刻吸引住观众的目光,这便是陆恢所画的《花卉图屏(十六屏)》。庞鸥告诉记者,陆恢跟庞莱臣私人关系非常密切。“这十六条屏可能是陆恢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同时也是他跟庞莱臣深厚友谊的见证。”
  马上就要过大年了,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十六条屏上所画的内容都非常应景,比如报春题材的梅花、多子多福题材的石榴、富贵吉祥题材的牡丹等等。而陆恢给这十六条屏作品的命名更是非常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讨口彩的习惯:“延年益寿”、“阳春消息”、“宜尔子孙”、“满庭瑞雪”、“芝兰绕膝”、“一路荣华”……
  庞鸥介绍,陆恢虽然是一位晚清的画家,离我们并不久远,但是这幅藏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了。“我们南博很少把它拿出来,因为所有的笔墨都是画在金笺纸上,而这种纸质地非常脆,很难把它陈列得如此完美。”
  据悉,陆恢的这幅《花卉图屏》十六条屏,最近一次展出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

  沈周《落花诗意图》估值3到4亿

  被称作明代“三绝”的《落花诗意图》,是沈周经历晚年丧子之痛后的作品,他独自完成了诗、画、书三个部分。这幅明代画作,本身尺幅并不大,画面中一个身影孑然独立在岩石上,给人望穿秋水的感觉,身后山石树木林立,落花满地,上书“山无空人,水流花谢”。画作前有文学家王鏊所作的引首“绿阴红雨”四字,画作的后面则有长轴写了足足十首诗。
  庞鸥告诉记者,沈周只有一个儿子,正值壮年的时候就病死了。“那时候沈周只有60多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想而知他心中的痛苦。为了纪念爱子,抒发心情,便作了这《落花诗》和画。”而这诗画一出,当时的文人,比如文征明、唐寅也都作诗唱和。“这件赫赫名迹在当时名气就已经非常大,后面还有很多文人的题咏,比如苏州博物馆现在正在展出的唐寅的《落花诗》就是为了唱和老师沈周的落花诗而作。”庞鸥介绍,沈周的此诗此画,历代都被传唱,甚是有名。
  “在建国初期进行文物征集工作的时候,本来上海博物馆是想把《落花诗》收入馆中,甚至都已经上了名录。与此同时,北京也想要,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点名说非要这幅作品不可。但在那个复杂年代中,几经周折,这幅作品最终花落南京博物院了。”庞鸥说,这次换展,南博特意把这件三家博物馆都想要的《落花诗意图》展示出来,就是想让公众仔细欣赏,一饱眼福。
  当记者询问庞鸥这套作品价值多少时,庞鸥表示,“如果一定要给一个估价的话,我认为3到4亿不过分。” 庞鸥还介绍说,整个展厅里这些画作,价值都很高,80%以上的展品价值都在1亿以上。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3月8日,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前往南京博物院特展馆二楼参观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