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画角声断谯门」的鸡零狗碎

 青绿堂主人 2016-05-29




秦观有个绰号叫「山抹微云秦学士」,源于他最杰出的词作之一,《满庭芳》的句子:「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qiao2)门」。这种取绰号方式是古代文人爱好,比如贺铸的「贺梅子」(出自「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祁的「红杏尚书」(出自「红杏枝头春意闹」)。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这个句子端的好在何处?周汝昌讲解道,「抹」是国画术语,意谓用别一个颜色掩去原来底色。按照寻常表达写来,即是「山掩微云」也。可倘若真用「掩」字,则风流顿减,意致无多,因「抹」字乃是以绘画笔法入词。


这就是高中古诗词鉴赏题常涉及到的炼字法,稍微经过解题训练的学生都能轻易挑出「抹」是个很精彩的炼字。跑个题,我真是极讨厌古诗词鉴赏这题型,它用按点得分的应试方式,活生生扼杀读诗的兴趣。唯一好处是扩大了学生的诗词积累量。


但引起我久久涵泳的并非那「抹」字,而是「画角声断谯门」。说是黄昏时候,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那时候我想起了暮色中的古城楼,呜咽的号角声,黍离之悲,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还有宗次郎《故乡的原风景》的歌音(顺带抱怨一下,微信后台自带的QQ音乐曲库真是小得可怜,此一首常见音乐都没有收录,令我不得不自己找了个音频来上传):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4:42 《故郷の原风景》(宗次郎) 来自纪子书


再直观描述一下, 我当时能想象出来的图景,大致上是这样的:




按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说法, 良久沉浸于其间,算是进入了所谓「境界」


《人间词话》第一篇就提到「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这本书的主打标签,不过王国维没有对这个美学概念作出系统诠释。经过一代代读书人的概念梳理,我们现在已能断定,所谓「境界」是谓艺术品营造出来的幻境,能令人沉浸其中,顿生物我两忘之感。


不过光是沉溺于境界之中似乎不够好玩儿,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去厘清里边的名词。首先,何谓「谯门」?《名义考》卷三曰:「门上为高楼以望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换言之,谯门即是谯楼,是古代城门上所筑的、用以瞭望军情的建筑。其实从训诂角度来看,很明显的:谯是通假字,通「瞧」。


说起来,「城楼」也有瞭望的功能——于是我断定,谯楼和城楼说的是同样意思,都属于军事防御建筑(咳咳,这个结论是个人总结,如有谬误欢迎斧正)。


找了个《清明上河图》的片断来说明城楼的结构,城楼(或谯楼)指的是城池之上的那个楼台建筑。




印象中,谯楼一词在古文中出现较少,常见的是城楼。比如:

 

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当然写谯楼的也有,比如白朴的《天净沙·冬》。由此曲的遣词和意境观之,实在不得不怀疑它是从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衍化而来:


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那么,「画角」呢?这种乐器外表有彩绘,故名。一般用于军中警报晨昏,声音哀厉高亢。外表大概是这样:

 


诗文中出现的画角真是太多了……试举两个出名的句子为例:


纳兰容若《蝶恋花》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陆游《沈园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综上,谯楼和画角,都基本作为苍凉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中。

 

一句「画角声断谯门」,还反映出一个好玩的现象:在诗文中,几乎所有登上城楼的文人,都不可避免地顿生苍凉之感,愁情渺茫。我的理解是,古代的居民楼普遍是平房,一旦登上较高处,视野豁然开朗,心念电转之际,滋生心绪万千。试想今人,虽所见高楼多矣,一旦登上台北101,还是会按捺不住激动发朋友圈,这大概便是所谓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人在地上呆太久,导致思维都钝化,偶尔也需要跑到云上去换眼界,需要与星辰对话。


再者,古代是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所以还诞生了一种叫做登高诗」的题材。这里的登高,涵盖所有位置高之处,除了登城楼,还有登山(如杜甫的七律《登高》)、登楼阁(如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登高诗多以气魄宏大为主,即使以婉约词抒写之,也不失落拓之气。


读「画角声断谯门」那时候,我分明感受到纸间传达的莽苍之气。

 

最后附上《满庭芳》全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跑个题,有的版本将寒鸦万点」作「寒鸦数点」,想了一下,如果不考虑词人当时所见实景,窃以为「寒鸦数点」为佳。寒鸦万点」令人脑中浮现一大片密密麻麻黑乌鸦,无甚美感可言;再者,地上流水绕孤村」,与天上的数点寒鸦形成点面,比较有构图感。你们觉得呢?

 

拉拉杂杂讲了些有的没的,最后只想说,读到「画角声断谯门」的那个晚上,我耗了不少时间才从词境中抽离。看来读诗真是消磨时间的最佳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