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解码:双墩陶塑纹面人头像

 洁洁赢 2016-05-29

      蜿蜒的淮河流过蚌埠这片古老的土地时,水域变得缓慢而宽阔,河水孕育了人类文明,勤劳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灿烂的文化。 《左传·哀公七年》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涂山就在今天的蚌埠。禹生活在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初期,距今4000余年,大禹治水的功绩流传千古,比禹还早3000年的蚌埠先民是什么样子呢?

  1986年,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一件7000年前的陶塑纹面人头像,属于一件陶器的残存部分,夹蚌末陶质,高6.3厘米,宽6.5厘米。整个头部椭圆,头顶一圈发髻(同心圆纹),眉骨隆起,眉毛粗而长并连接至耳垂,右耳垂有一圆孔,眼睛圆睁,鼻子微翘,在紧接鼻子两侧的脸颊上各有5个圆形刺纹,嘴唇轻启,一个美丽少女的形象。其五官比例恰当,简洁明快,符合人体美学,是极为写实的雕塑作品,现藏于蚌埠市博物馆中。

  陶塑夹杂了蚌末。在远古,人们渔猎而生,河蚌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很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大量蚌壳出现,后来更是把某些贝壳作为货币,成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在陶制品中夹杂磨碎后的河蚌粉末,增加陶质的硬度;有些许白色的河蚌粉末亮片,与其他陶器产生差异,增添美感,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在当地人大量不断地取食河蚌肉时,也可能会偶见一两粒圆形而有光泽的小圆球——珍珠,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新的装饰。这就为蚌埠“古乃采珠之地”,被称作“珠城”的来历提供了较早的间接证据。

  陶塑脸颊上的刺纹被称为纹面,对这一现象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这些刺纹是当时的人直接纹在脸上,雕塑头像上只是更加艺术化将之反映出来,并被艺术化到雕塑头像上的;另一说法是,制作者为了对称、好看,自己加上去的刺纹,是一种艺术化的加工和创作。不过根据一些记载,第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合理。据《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这里的文身就包含有纹面的意思,且蚌埠所在之地相对于中原属于东方,历史上曾被称为“淮夷”,起码在《礼记》成书即西汉之前的记录中,就有关于纹身的史料。

  纹面跟古人的图腾观念和装饰意识有关,与现代人的纹身有相似之处,在民族学上有很多根源和解释。纹面主要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审美需要,在脸上身体上刻画、涂一些色彩和纹饰,可以增添美感,这种美可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无法理解,有的还是对身体的破坏和伤害,但在当时,这是一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美;图腾崇拜,原始社会人们对大自然一些现象无法解释,就用这种对自己身体的改变来达成某种人与自然的协调,相信以此便能沟通神灵;氏族符号,每一个群体有自己的标志,这种标志有的是某种纹饰,有的是某种神化了的动物;刑罚的一种,对罪犯身体的惩罚,后来的商周时期有很多残酷的刑罚,纹面(当时称为墨刑)算是比较轻的。综上所述,纹面起源于原始文化,是用改变身体的方式作为沟通神界的语言,也是当时的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与信仰,更有一种奇幻的神秘感。

  历史像滚滚淮水一样奔流不息,不管是代表了7000年前纹身文化的陶塑人头像,还是传说与史实并存的大禹功绩,都成了埋藏地下的文明密码。如今,这些文明载体陈列在新建的蚌埠博物馆展厅里,等着人们去品鉴、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