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够进入三国十大谋士榜单的真正排名

 汗血宝马6 2016-05-29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最终以曹操、孙权、刘备各据一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而在三国鼎立的背后,更是各大谋士云集之场所,也是这些谋士智慧的交集,阅读《三国志》,我们无不为他们的智慧所折服,他们一方面各为其主,一方面为了展现自己的谋略,无不穷尽之智慧,在乱世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战火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

然而,纵观三国历史,在众多的谋士之中,能够进入前十位的谋士历来争议颇多,各有各的道理,谁也无法说服谁,丁丁反复阅读《三国志》,从各自的立场对这些谋士进行反复的品读,丁丁认为,三国谋士能够进入前十排行榜的应该是魏国的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司马懿;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蜀国的诸葛亮、法正。他们之间又该如何排名,虽然很不容易,有些谋士确实难分伯仲,但从其谋略、成就、影响、治国、才能等方面还是有稍微的差别。所以,丁丁以自己的观点认为,这十大谋士的排名应该按照以下序列:

第一名当为荀彧。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所有谋士中唯一一位谋天下之人。荀彧志在天下,以匡扶汉室为已任。而诸葛亮志的隆中对是志在割据;周瑜的房中对是志在抗衡曹操;鲁肃卧中对同样是捍卫江南,对抗曹操;陆逊的夷陵之战是联合刘蜀政权抗衡曹魏,石亭之战是阻止曹魏政权,都是以割据一方为己任,最终都不谋而合的走向吴、蜀联合,抗击曹魏,以谋稳定,其他谋士则是以谋一城一地一战为己任。

二是曹操统一北方无荀彧曹操难有作为。北方作为群雄纷争最主要集中在北方,主要的军阀有董卓、袁绍、吕布、袁术、张绣、马超等,而且北方有匈奴等势力虎视眈眈,曹操作为当时并不显眼的一支势力,能够最终统一北方,将各大军阀消灭,没有荀彧为其谋定,曹操难有作为,如屯田,保证粮草;如迎天子,奉天子以令诸侯;如保证后方稳定,让曹操在前方没有任何顾虑,这是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最大便利;如能在危机中找到良机谋取良机,最终消灭吕布……曹操之所以在群雄纷争中没有湮没,最终异军突起,当推荀彧的鼎力合作。

三是善于发现人才并举荐人才。任何人即使才能通天,如果不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那也只是匹夫之力,最终也成不了大事,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无人能敌,但最终被曹操所灭,原因即在此,而袁绍被终在官渡一战被曹操大败,丧失称雄之势力,那是因为不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其他军阀的失败都如此。曹操能成大事,主要是拥有了荀彧这样谋天下之能人,不但自己谋略通天,而且为曹操举荐了一大批雄才伟略之人,这其中就包括戏志才、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畿、司马懿,还包括严象、韦康等,正是因为这一大批谋士的涌现,曹操才在各方面都有了完备的人才,这也是曹操最终能平定北方的根本原因。

遗憾:未能全程辅助曹操征服天下。曹操之所以最终未能征服天下,根本原因是其取代汉室的野心过早暴露,让“奉天子以令诸侯”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振兴汉室无望,对曹操不但失望,而且害怕曹操征服天下过早取代汉室,荀彧失去振兴汉室的机会。所以,曹操征服天下的赤壁一战,所有谋士集体失声,最终导致曹操败得一塌糊涂,核心力量丧失大部,自己也差点命归黄泉,从此无力南下,曹操最终只能面对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失去了取代汉室的最好机会,只能最终称王,中国统一被迫推迟。荀彧也因此失去曹操的信任,最终被曹操所害。

第二名当为周瑜。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辅佐三孙,为孙权权衡天下。周瑜与孙坚很早就有缘,孙坚死后,周瑜率兵迎接孙策,孙策从此有了希望,孙策与周瑜同娶大小乔是三国佳话,可见,周瑜在吴国的地位不可动摇,孙策之后,周瑜成为孙权最坚定的支持者。官渡之战后,曹操令孙权将儿子送到他那里作为人质,其他大臣不敢表态,只有周瑜坚决反对,在房中给孙权权衡天下,道出能够与曹操抗衡的道理,是为房中对,这才让孙权下定决心对抗曹操。

二是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之局势。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其中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但曹操统一天下之战的赤壁之战,却是完败,号称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23万大军左右),面对周瑜的三万军队,竟然最终输得连裤衩都没有了,根本原因是周瑜的胆识过人,能够在敌我悬殊巨大的前提下,能够找到曹操的弱点:一是军队数量吹牛;二是明白曹军不习水战;三是知晓曹军水土不服,最终瘟疫流行;四是深知曹军粮草不够,几十万大军供养有问题;五是分析曹军战术有误,战船首发相连的最大弱点;六是曹操骄傲,没有将其放在眼中等方面,然后是善听部下计谋,终于找到小得不再小的机会,在冬季竟然捕捉到东南风的机会,而且在东南风之后又迎来暴雨,这或许也是天助周瑜,因为这种可能或许是百年难遇。周瑜排行第二,实在是因为曹操所谓通天的谋士在周瑜面前都不值一提,被扫得无声无息。

三是为孙权举荐了大量人才。孙权最终成为三国的一方重要力量,根本原因是周瑜举荐了一批核心人才,主要有三个,一是鲁肃,二是吕蒙,三是陆逊,这三人在吴国那是通天之才,其能力不在周瑜之下。

遗憾:天妒英才早逝。周瑜在三十六岁之际仙逝,否则,孙权谋取天下并非没有可能。

第三名当为诸葛亮。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为刘备献策三分天下取其一。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诀,为刘备分析天下,寄于篱下的刘备醍醐灌顶,按照诸葛亮的谋略终于取得一席之地。

二是联合孙权,会战赤壁,三足鼎立有刘备。诸葛亮让刘备最终成为三足鼎立之势的最大贡献就是联合孙权,在赤壁一战中协助周瑜,终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最终成为三足之一足,虽然最弱,但也是一席。

三是刘备之后辅佐后主呕心沥血,感动后人。刘备崩于白帝城之后,诸葛亮并未取刘禅而代之,而是全面辅佐后主,但此时的蜀国已不成气候,关羽、张飞已死,法正、庞统早亡,除自己之外已无有影响之人物。而自己是谋天下局势之人,现在既要谋取天下局势,又要谋取一城一地一战,自古或许只有诸葛亮能够做到。所以,诸葛亮既要谋政治稳定,又南下征服蛮夷,七擒孟获,以扩张国土和人力,北取关中,获取粮食,六次北伐,以表现出蜀国的强大,在战争中让对方不敢南下,并且向东响应吴国,以让吴不敢轻视对他的联盟,终于让蜀国在风雨飘摇中得已存续。

遗憾有二:一是辅助的主人能力太弱,伟大的才能只能勉强维持现状;二是用人能力不够,街亭一役,虽罪在马谡,但责在孔明,诸葛亮死后,对于以后的人才布局没有规划,虽然人才似乎很多,但相互不信任,最终导致内讧,所以,诸葛亮之后蜀国无能人,表现皆平庸,其实因诸葛亮人才布局有关。在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人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担重任,诸葛亮在说出蒋婉、费祎之后再无言,或许已知道蜀国气数已尽,只能到此为止吧。所以,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未来后人的评价中很高,实在是因为诸葛亮作出了超出其能力范围之外的伟业,其实确实是蜀中无人,只能勉强为之,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或许才中肯,这或许也是诸葛亮在谋士排行榜中只能屈居第三的根本原因吧。

第四名当为陆逊。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夷陵之战让刘备政权从此依附。三国最著名的三大战争,大部分人只知道官渡和赤壁之战,而知道夷陵之战的人要少许多,其实,夷陵之战或许并不比官渡和赤壁之战的作用小,官渡之战成全曹操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夷陵之战却把刘备差点打回原形,从此只能依附于吴而存在,吴蜀联盟才真正形成。当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听诸葛亮之劝告,亲率十万大军东征,六百里连营,最终被陆逊打得彻底叭在地上,几乎全军覆没,只身逃往白帝城,最终死在白帝城。此战之后,刘蜀政权已是延喘,幸亏有诸葛亮支撑,否则,蜀不能再成为蜀,即使如此,蜀国从此就只能依附于吴国而存在。

二是石亭一战,让魏国从此不敢南下。陆逊不但能打败刘备弱旅,而且同样能将曹军打在地下,石亭一战,大败曹军,曹仁也是死里逃生,最终气愤交加而一命归西。从此,孙权北方安定,曹军再也无力骚扰。

三是智救孙权,安然而返。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吴国在东边响应,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北伐,曹睿亲率大军南下,孙权败退,陆逊派亲信韩扁给孙权送信被曹军所抓,可陆逊依然羽扇纶巾,还在那里信步漫游,而另一谋臣诸葛瑾吓得要死,请陆逊退兵,陆逊不理会,还按照原来的谋划进军,虚张声势,曹军闻其大名,慌乱堵住城门,导致自相残杀,陆逊在安全撤退中还斩俘曹军上千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或许取自这里,真不过真实的演绎者为陆逊。

遗憾:没有谋划天下的谋略,在机会来临时不敢把握。夷陵之战不乘胜追击,全歼刘备,或许正确,形成了长久吴蜀联盟;但石亭一战,如果依照朱恒之计,天下归吴也未可知,而且战争的未来走向确实如朱恒之计。所以,在战争谋略上并不逊于周瑜的陆逊,只能排名第四,如果是周瑜有此良机,周瑜一定不会错失而取天下,如果诸葛亮有此良机,并拥有吴国之势力,那天下一定会改变。可惜的是曹操在赤壁有此良机,却败得一塌糊涂,这或许也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只能排在陆逊之后的根本原因吧(荀彧实为汉之谋士)。

第五名当为鲁肃。

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纵论天下,为孙权基业定调。鲁肃在《三国演义》中似乎笨得不行,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跑,其实,鲁肃的雄才伟略实不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有隆中对,鲁肃有卧中对,在与孙权合榻对饮时,纵论天下,为孙权基业定调。如此之才,三国之中,或许只有荀彧、周瑜、诸葛亮、鲁肃四人拥有这样的伟大谋略。

二是联盟刘备,共抗曹操。诸葛亮与鲁肃之所以成为朋友,实在是英雄所见略同,赤壁之战,实在是他们两人共同努力下的结果,虽然战争为周瑜指挥,但前提是他们所谋定,虽然鲁肃借荆州给刘备给后人留下诟病,但当时之形势只能如此。但联盟刘备的战略一直成为吴国后来的长期战略,陆逊最终有遗憾,完全是在鲁肃的战略框架之内。

三是单刀赴会,吴蜀划定边界。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的边界成为最大的麻烦,刘备派关羽东征,孙权派吕蒙讨伐,战争一触即发,但两国开战,最有利的当然是曹魏政权,鲁肃深知其中利害,只身赴会关羽,陈之以理,晓以利害,说得关羽无言,鲁肃不但全身以退,而且两国划湘水为界,从此边界划定,最终没有破坏联盟之大略,曹魏无力南下。这也是周瑜死后,鲁肃能够代替周瑜之根源。

遗憾:有天下之才但无征服天下之雄,有勇有谋无挥兵之力,这或许也是鲁肃在后人的传诵中名气过小的原因。

第六名当为荀攸。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献计擒吕布。荀攸在谋刺董卓失败之后跟随曹操,在战场上为曹操献计,从未失败,当年献计大败张绣和刘表联军,尤其在生擒吕布之战中,或许只有荀攸能够想得出,为曹操除了重大后患。

二是献计官渡之战,劝曹操相信许攸和张郃。官渡之战,荀攸采取声东击西之战略,斩颜良、杀文丑,动摇袁绍军心。陷入僵持阶段,力劝曹操、曹洪相信降将许攸和张郃,并且重用,从而达到最终打败袁绍的目的,一举让曹操成为北方最大实力,奠定了曹操称雄的基础。

遗憾:有攻城略地之才,无谋天下之势,虽为算无失误,但都只能谋于局部,这也是荀攸排名靠后的原因。

第七名当为郭嘉。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献计软禁刘备,但曹操未采纳。当年刘备依附于曹操时,程昱献计要杀掉刘备,这在当时有征服天下雄心的曹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郭嘉献计软禁刘备,应该合曹操之意,然而,曹操却未采纳,想让刘备服从自己,最终导致刘备出逃,成为曹操之大患,最终成为曹操未征服的对手。

二是官渡之战一举成名。三国最关键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让郭嘉一举成名,其“十胜十败”之战略,令曹操鼓舞信心,最终大败袁绍,消灭袁绍儿子,曹操从此平定北方。

遗憾:英年早逝,只有37岁,最终缺席赤壁之战,否则,随曹操出征的郭嘉,赤壁之战鹿死谁手也未可知。但郭嘉不喜拘束,行为不检点,早逝对他来说或许还是好事,否则,终不会为曹操所容。

第八名当为法正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暗中倒戈刘璋,刘备从此有了称帝的资本。赤壁之战后,刘备根基依然不稳,因为荆州是借来的,孙权迟早是要收回去的,刘备之所以最终能够称帝,那是因为有法正的里外勾结,假意投靠刘璋之后的刘备,与法正联播推翻了刘璋,取代刘璋获得四川这块风水宝地,刘备最终称帝就是靠的这块土地。

二是占领关中,斩杀夏侯渊。关中是历来兵家力争之地,尤其对于刘备有太多的意义,既是刘姓的象征之地,也是粮草供应之地,法正献计必须拿下关中,采取声东击西之战术,让夏侯渊猝不及防被黄忠所斩杀,最终获得关中。

遗憾:虽为诸葛亮所称奇,虽然成就了刘备,但品行不端,幸亏未成大事就仙逝,否则后节会终不保。

第九名当为贾诩。

理由:一是献计张绣,差点杀了曹操。当年贾诩在张绣门下,曹操在穰城大败张绣与刘表联军,然后撤退,张绣要追击,贾诩认为不可,张绣不听被击败,但这时,贾诩要张绣再度出击,张绣终于听了,打败了曹操,这一经典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兵家经典。

二是离间马韩,助曹操取得关中。北方军阀中,马超和韩遂据关中,成为北方重要军阀,马超与韩遂和曹操多次交战,互有胜负,马超自知难以抗争曹操,提议划分边界,贾诩献计曹操,假意同意,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最终取得大胜,除了后患,稳定了北方。

遗憾:贾诩其实是深谋远虑之人,其才能不在任何谋士之下,可惜早年为董卓谋,后为李傕、郭汜谋,再后为张绣谋,所以,最终投奔曹操之后的贾诩一生小心谨慎,虽然成为赤壁之战唯一献计之谋士,但其光辉已被遮掩。后来,曹丕曹植之争,贾诩虽然支持曹丕,但不参与其中,而且也令后代不与政治挂勾,不参与权贵斗争,闭门自守,最终位列三公,实为不易。贾诩最终之所以入榜,而庞统却远离榜单,实在是贾诩的影响远超庞统,而且历经年代远超庞统。

第十名当为司马懿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曹操之后曹魏政权最大的谋略者。当年关羽北伐,曹操要迁都,司马懿劝说其稳定军心,等待时机,后关羽果然被吕蒙所杀,曹操之后,曹丕即位,这个时候的曹魏政权,最大谋略者就只有司马懿,辅政平乱,事事都离不开他,司马懿渐渐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

二是抗蜀北伐,当推司马懿。诸葛亮六次北伐,几乎没有一次成功,最大的对手就是司马懿,可以说诸葛亮最终没有实现实现伟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强大的敌人司马懿。虽然《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将诸葛亮神化,但都摆脱不了诸葛亮六次北伐皆失败的事实。其实,这个时候的曹魏政权已经衰落,能够让曹魏政权依然成为三国老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了司马懿。这或许也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最终能够取代曹魏政权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

遗憾:司马懿或许是所有谋士中最无遗憾的人,从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所谓谋士的终极野心,虽然司马懿最终称臣,但他的后代司马昭和司马炎完成了取代曹魏统一天下的野心。所以,司马懿虽然排名第十,但与第一的荀彧相比其实或许更成功,荀彧当年举荐司马懿,而且司马懿虽然最初表现并不明显,但他最终获得的巨大成功或许非荀彧为料,所以,司马懿排名第十或许还是九九归一之意。这也是司马懿虽排名榜单之末,但无人可代替的根本原因。

丁丁这份三国谋士十大排名肯定会引起无数争议,而且程昱、钟繇、徐庶、沮授、庞统、吕蒙等英名远播的谋士为何未列入其中,其实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方面一方面是名额确实有限,另一方面是个人原因各有不同:程昱之谋,虽为曹操重要谋士,但终究名气多于事实;钟繇远在荀攸之后,荀攸都只能勉强进入,何况钟繇;徐庶在《三国志》中不见其名,或许只是《三国演义》中的神人,而且他后来基本无语;沮授于败军手下,主子无法称雄,谋士当然只能无光;庞统乃灵光一现之人,虽然传奇,但乃凤雏而已,英年战死让其终未成大器,更何况他主导的战争实在太小;吕蒙勇多于谋,为周瑜、鲁肃与陆逊成就,不能称为谋士。其实无论是否进入十大谋士榜单并不重要,也并不代表进入榜单的就一定能够超越没有进入榜单的,在名声之外,需要的是历史的推进。但无论如何,正是因为众多谋士的星光闪耀,让三国有了太多的传奇,进入与否,并不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