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首发)

 鲤鱼山九龙门 2016-05-29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质量检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

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瑶界和体现审美疽想的抽象艺术”。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真为“书法”。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

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文字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通会,化度进去。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

二是裁取率由,我塑我境。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慧之别。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

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比如,写婉约派词文如采用颜楷,浓重墨怕摧残纤巧,写李白诗,若用欧楷缮写,形同谪仙被缚。总之,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因为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也即为意境。

选取何种文学底本?当然悉听尊便。但是剧作家不是对什么文学底本都愿意编的。画家也不可能将什么诗词都入画。对文学作品进行书法再创造,无非是借陶家酒浇胸中块垒,乘米家船品江上霁月。性情如此,自家意境才有可能开发出来。

总之,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

    (选自张巨纲《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简言之就是写字的艺术,它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汉字为素材,二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

B.书法具有创造意境的能力,能表现一定的性灵境界,可以反映出书写者的审美理想。

C.书法创作中文字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选择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的文字内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D.书法创作强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如果不能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就谈不上表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认识往往见仁见智,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文字内容的意境和书法艺术的意境的统一。

B.书法创作需要激情,当创作者被文字意境打动,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他们往往能书写出意想不到的佳作,而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动他人。

C.意境不独是诗文的专利,书法也有其意境。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意境,这种意境是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

D.书法创作者对文学底本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审美需要,借文字内容来表达书法家自身的性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艺术并非纯形式观赏艺术,它须读其文,以品味其文学内容之意境;观其艺,以欣赏其书法形式美之意境。

B.书家中创作时,应该具有两个条件:能走进诗歌,与文字意境形成共鸣,激发创造热情;个性化地理解诗文和营造个性化的书法意境。

C.与诗歌具有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类似,书法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只有书法风格与诗文内容相互协调匹配,才会产生和谐的效果。

D.书法创作要完全终于诗文意境,书法创作的自由度不大,只能中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发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于书无所不通,数举遗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帝曰:“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对曰:“三代以后未有也。”帝曰:“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对曰:“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帝曰:“王猛佐苻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曰:“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帝默然不悦,由是别无恩命,止授崇文院校书,后改秘阁校理。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卿之奸。

先是,安国教授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郑声。”安国复书曰“亦愿兄远佞人。”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这里指的是国子学,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祚,福分,国祚是王朝理论上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的时间有区别。这里“秦祚”即前秦的国运。

C.教授,本意是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和现代大学的教授完全一样。

D.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5.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B.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德颟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C.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D.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国天资很高,少年时就因所写的诗、铭文、文论、词赋受到士大夫们的交口称赞。

B.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王安国受到皇帝的另眼相看,只可惜他的应对不符合皇帝的心意,最终没有得到提拔重用。

C.王安国认为王安石不能知人善任,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哥哥,也非常讨厌吕惠卿的奸诈,并劝谏王安石远离小人。

D.王安国在西京任职时,沉溺于声色之中,因此被罢免了官职,放还家乡。不久虽被官复原职,然而诏令下达时王安国已死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

7.(1)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2)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柯茂谦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

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

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颭颭出芦林。

【注】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败,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8.本诗由战场遗物“断甲”兴感,请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5分)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批评惯于投机取巧、随意改变规矩的社会风气的句子是“                 ”。

2)《劝学》里强调广泛学习和反省检查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3)《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昼夜更替、新旧相接的壮观景象的诗句是“                 ”。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 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裹着的渔鼓,就上了岸。

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桐油了。上端系了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那梆梆的声音浑厚铿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

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砍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声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他们就会跟到哪。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糍粑、绿豆皮、米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快快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等着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锁。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来,她都会给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长哥看她,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院里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了。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裹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

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了。

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

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

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下,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声渔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

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

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眼睛又盯向了电视。

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

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

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打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窜高了。

长哥歉意地说:“我不会喝流行歌,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就写出了长哥当时的紧张、感动。

B.小说颇有诗意地写长哥那年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娶了那个长得好看的姑娘,表明长哥是个有些浪漫、向往美好爱情、爱幻想、有梦想的民间艺人。

C.“小把戏”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对渔鼓不感兴趣了。说明渔鼓是一种高雅艺术,曲高和寡,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的。

D.“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冷清、自在,与下文“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相呼应。

E.小说匠心独运,通过对渔鼓听者渐微的伤感的描写,引发了在现代文明进程里传统文化逐渐被侵蚀甚至遗落的担忧。

 

2)小说对村子里的三户人家的描写,务别侧重反映什么样的生活现状?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两次写到长哥说唱时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陶孟和的理想之劫

 

陶孟和21岁赴英国求学,专攻社会学和经济学。在留学期间,受韦伯与萧伯纳等人影响,撰写了《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一书,于191 5年在伦敦出版。该著作的问世,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此时陶孟和二十七岁。

19262月,陶孟和组建社会调查所,任所长,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社会学研究机构之一。

社会调查所成立后,开展研究了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制度、经济理论、劳动问题、人口问题、统计等十多类科目,在学术上为社会改革提供依据。社会调查所还创办了《社会科学杂志》,这是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创举。

1931年,陶孟和与林颂河撰写了《中国之工业与劳工》一文,提交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社会经济会议。同年,陶孟和又撰写了《中国劳工生活程度》一文送交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会议。以后此项国际学术交流继续不断,社会调查所的成就蜚声海外。

抗战期间,陶孟和带领社会科学研究所全体人员,仍然取得了几项受到有关方面重视的研究成果,其中之一是《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日复交谈判中,周恩来总理曾派人了解过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做过的抗战损失估计。

新中国成立后,陶孟和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尽管不再像当年那样年轻和朝气蓬勃,但仍然力图在科研事业上有所贡献。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时候,社会学已经被当做伪科学,社会研究所到北京后即被改为学术性质和研究方向大不相同的经济研究所,整个社会学专业被取缔。这个由陶孟和顶着各方面压力一手创建、中途经过改编和重组,历尽风雨坎坷始终由陶氏掌舵达二十六年之久,且最初是以研究人民生活问题为指导方针的科研机构,就这样如一缕轻烟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一个在社会学界颇负盛名的重量级学者,最后落到学术成果无人理会,甚至连自己的专业都保不住的悲怆境地,其内心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打击可想而知。

陶孟和政治上失落,人格上遭到羞辱,内心悲郁愤懑,但身为一个立志以科学报国的知识分子,出于文化良知和对社会的责任,仍有屈原“恩君念国,忧心罔极”的悲悯情怀。

整风初始,满面真诚的陶孟和乘“鸣放”的东风,稀里糊涂地发表了自己的“高见”,认为“旧知识分子之未得其用……以中国干部之缺乏,有材者不用,而无材者充数,以致酿成许多混乱”。当“反右”进入高潮时,中国科学院连续开了三天大会,集中火力批判费孝通、关景超、陈振汉、李景汉等四教授的“恢复资产阶级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政治阴谋”。会议由郭沫若主持,许多所谓的科学文化界名流都加入了这个把对方“批倒批臭”的运动行列。就在各色人等怀着不同目的纷纷登台声嘶力竭地大加鞭挞时,索不习惯在大会上发言的陶孟和又出人意料地报名登台发言,他一张口就令众人大吃一惊。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应受到敌视。”最后,陶孟和脸色铁青地大声疾呼:“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对一场浩劫!”——后来在社会上兴行和广为流传的“浩劫”一词,就肇始于陶氏这次伟大而冒险的发言。

1960417日,陶孟和心怀郁闷孤寂之情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节选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陶孟和(18881960),著名社会学家,一个将“社会”变成了“学”的人,是中国社会调查运动兴起的开拓者,为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四运动前一年,陶孟和在《新青年》上撰文倡导“社会调查”,宣称:“我向来抱着一种宏愿,要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全调查一番,一则可以知道吾国社会的好处,例如家庭生活种种事情,婚丧祭祀种种制度,凡是使人民全体生活良善之点,皆应保存;二则可以寻出吾国社会上种种凡是使人民不得其所,或阻害人民发达之点,当讲求改良的方法。”

(节选自《名人传记》)

陶孟和一生中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妻子沈性仁在抗战时逝世于兰州。陶孟和身边一直无亲人。女儿陶维正、陶维大远在美国,儿子陶渝生是大连石油所(后改称化学物理所)的研究人员,他从未要求予以照顾调来北京工作。

陶孟和逝世后,儿子陶渝生遵照父亲生前的遗愿,将其全部图书赠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留下的18000余元捐赠给了中关村小学和科学院幼儿园作办学费用,一切家具赠送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后发送到灾区救济灾民。

(节选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陶孟和留学回国后,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开展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杂志》的创办更是让由他组建的社会调查所蜚声海外。

B.周恩来总理在和日本进行外交谈判时,派人了解陶孟和做的《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这件事说明陶孟和在抗战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现实意义。

C.陶孟和就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后,失去了年轻时的朝气蓬勃,社会研究上也乏善可陈,这直接导致了由他掌舵的社会研究所被整改,社会学专业被取缔。

D.正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让素不习惯在大会上发言的陶孟和在极具声势的“反右”批判大会上冒险发出了“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的疾呼。

E.陶孟和年轻时怀抱“社会调查”救国的理想,组建研究机构,创办研究刊物,积极参加国际交流,苦心经营,让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影响逐步扩大,为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2)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陶孟和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6分)

 

3)作为“一个立志以科学报国的知识分子”,陶孟和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及相关链接材料概括分析。(6分)

 

4)题目“陶孟和的理想之劫”凝练准确地概括了陶孟和的一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战国末期,秦王占据关中,依靠精兵良将和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      ,席卷天下,在短时间内便实现了灭亡六国的宏图霸业。

②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家梁思成就      地提出完整保留老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可惜经历大拆大建运动的北京城如今已失去了古城的韵味。

③这个建筑设计事务所设在新世纪广场的顶层,在这里,员工们可以      地看到整个南京城的风景,视野格外开阔。

A.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  高瞻远瞩    B.高屋建瓴  高瞻远瞩  居高临下

C.高瞻远瞩  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    D.居高临下  高瞻远瞩  高屋建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与会专家认为,建设文化名城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文物、遗址等方面的展示与开放,而是整个城市各种文化元素共同作用营造出的文化氛围。

B.对于对手球队的这次堪称教科书般的战术配合,主教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队员作了精彩的示范和准确的阐释,大家从中获益匪浅。

C.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的目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改变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以此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D.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撮告认为,女性将是机器人取代趋势中最大输家,因为她们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低增长行业,如销售、管理、餐饮服务。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能够概括出来吗?描述一个时代的来龙去脉,这是史学的功夫,        。或许,只有用文学的观察方法,才能深入时代的精神深处,获取时代的灵魂瑰宝。

A.文学的企图就是抽象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

B.史学家擅长用考据和发掘的方法去把握一个时代的脉搏

C.但抽象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怎么说也是文学的企图

D.哲学则形而上地居于云端,用冷静的眼光俯瞰整个时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当今的人们对过度医疗的危害已有相当的认识,       。其实,我们感受强烈的考研热、高考热、补课热、择校热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过度教育惹的祸。过度教育不仅会使受教育者的兴趣、自信、潜能以及亲子关系等受到损害,还会在各层次受教育者间递次产生挤兑效应:          ,低学历者不得不从事更低端工作甚至失业。这是巨大的教育成本和智力资源的浪费。好,       ,可见,学时并非越长越好,学历并非越高越,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就业现。

17.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传播国学的文化交流机构。下面是孔子学院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心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首发)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每逢新生入学,一位教师都会给学生讲一遍“手握青苹果”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独自到沙漠去冒险,他丢失了全部行李,迷失了道路.他一时慌了,翻遍了所有口袋,终于在一个裤子口袋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他闻了闻这个青苹果,觉得这是一个水库,是一个粮仓,且无比清香。他握着这青苹果,朝一个方向走去。每每精疲力竭时,他就手握青苹果看一看闻一闻,又向前走,直到第三天黄昏时分,他惊喜地看到了绿树红花,原来他已经走出了沙漠。

这件事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综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小得抄袭

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统一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试题解析]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和科举制度密切结合只是在隋唐以后,并没有两千多年。

2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而仕导致的。

3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

4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试题解析]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

5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工程营造归工部管。

6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试题解析]概括不全面,“降知汝州”这次完全是受岳父寇准的牵连。

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参考答案]1)仁宗受到感动而醒悟,于是减轻守卫者的罪责,不久下诏告谕天下不再重修玉清宫。(“感悟”“已而”“谕天下”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王曙任参知政事时,在西京洛阳修建宅院,益恭劝他父亲王曙以年老为由退休,王曙最终也没有离职。(“治第”“谢事”“不果去”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王曙,字晦叔,河南人。考中进士,任定海县知县。还朝后,任群牧判官,在任内考证收集古今马政沿革变迁,写成《群牧故事》六卷,献给皇帝。又调任太常丞,因举荐进士不实,被降为监卢州茶税,再迁任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出任河北转运使,又因部属官吏接受贿赂,被降职知寿州。以枢密直学士身份出知益州。有个士卒在夜里报告说军队将要暴乱,王曙迅速辨清其为谎报军情,将这个士卒斩首。当时仁宗为皇太子,王曙与李迪共同为太子选兼宾客,又因贡生的举荐失实,被免官。起复后任给事中兼群牧使。他的妻子,是寇准的女儿。寇准被罢免相位而且被贬官,王曙也被降职为汝州知州。后来才起用知襄州,又知潞州。州里有杀人犯,已被定罪结案,只有王曙觉得可疑。不久提点刑狱杜衍到了,事情果然真相大白。王曙后来被召回朝中又任御史中丞。玉清宫发生火灾,守卫者被全部拘捕下入御史狱。王曙担心朝廷商议修复之事,上奏说:“过去辽系高庙及高园便殿火灾,董仲舒认为高庙不应当建在陵墓旁,所以才会发生火灾。魏时崇华殿火灾,高堂隆认为亭台楼榭都应引以为戒,应停止修建,文帝不听,结果第二年又被大火烧毁。而今所建宫殿不合经义,灾变的发生好像有所警示。但愿陛下废除其址,不再修建其观庙,以顺应上天的譬示。”仁宗受到感动而醒悟,于是减免了守卫者的罪责,接着下诏告谕天下不再重修玉清宫。王曙又奏请允许三品以上官员立家庙,恢复唐朝旧制。并以尚书工部侍郎之职参知政事。又以有病为由请求解职,被改任户部侍郎。再知河南府,又迁吏部。召为枢密使,过了一个月,头上恶疮发作,病逝。王曙循规蹈矩,端庄严肃,做官小心谨慎,自惕自励。当初,钱惟演留守西京洛阳,欧阳修、尹洙为其下属官员。欧阳修等非常喜欢游玩宴乐,王曙是后来去的西京,曾声色严厉地告诫欧阳修等说:“诸君纵酒过度,难道不知道寇莱公晚年之祸吗?”欧阳修起来回答说:“以我听到的,莱公正是因为老了而不知止啊!”王曙默然,而最终没发怒。等到做了枢密使,首先推荐欧阳修等。他儿子益恭,字达夫,为卫尉寺丞。生性恬淡,数次解官就养。王曙任参知政事时,在西京洛阳修建宅院,益恭劝他父亲王曙以年老为由退休,王曙结果也没有离任而去。益恭服满丧期之后,以尚书司门员外郎退休。

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参考答案]诗的前六句通过环境和其他草木的衬托,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3分)春夏季节,各种草木都葱郁繁茂,松树掩没其中平凡无奇,但岁寒霜降后,众草凋零木叶尽脱,只有松树独傲霜雪,卓然挺立,四季常青。(2分)(共5分,明确表达技巧和形象特点3分,具体分析2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拔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共6分,每一点2分)

1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参考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3)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1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试题解析]B项,“感到无颜面对爹妈”不恰当,应该是做城里人的理想破灭,又不愿做农民。C项,“付春的妈为了启发和激励付春”不恰当,她就是出于母爱,为了给儿子做好吃的。D项,“反衬儿子亲情淡漠”不恰当,建筑老板是很讲亲情、有孝心的。

[参考答案]A3分,答E2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参考答案]角度:前面一处是直接写,实写,结尾一处是间接写,虚写。(2分)前面一处的作用:①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妈做的饭菜使付春突然想到城里流行的私房菜,决定返城专做私房菜。②结构上,为结尾写付春仿佛闻到妈做的饭菜的味道作铺垫。(2分,一点1分)

结尾一处的作用:①结构上,照应上文付春吃妈做的饭菜。②形象上,表现付春由忽视亲情到思考亲情的转变。③内容上,突出亲情所具有的感染力。④效果上.留有余味,给读者留下付春会不会回家为爹妈做年夜饭的猜想。(2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悟性高,善创新。吃了妈做的菜后,当即想到了城里流行的私房菜,决心专做私房菜,

经过不断创新,很受欢迎。②有志气,敢打拼。自信能成为城里人,能做出个样子,经过努力,名声越来越大,钱也挣下不少,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拥有了城市户口。③重事业,轻亲情。在五星级酒店当厨师,五年间很少回家;刚回家就为了成就梦想而离家;只顾做私房菜,连续好几年都不回家陪父母过年。(每答对一点给2分,每点中概括和分析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情节上,营造一家其乐融融的温馨气氛,促使付春反思亲情。②人物形象上,用建筑老板反衬付春,建筑老板牵挂父母,希望父母过年不用操劳,而付春总是借故不回家陪父母过年,更加突出了付春忽视亲情的特点。③主题上,突出小说主题,使父母总是牵挂着子女,子女也应该心里装着父母的主题更加鲜明。④手法上,扣合小说题目,丰富小说内容,小说题目是“年三十的私房菜”,写老板带付春回家为父母做私房菜,而父母为老板做好了私房菜,令人深思。(每答对一点给2分,每点中术语和结合文本分析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2.(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试题解析]B项,“学青衣戏时就已怀疑”错误,原文说“这种怀疑是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实践,才产生的”。C项,“都突出了”错误,材料一突出的是练功时的辛苦和收获。D项,程砚秋提到《梨花记》不是为了介绍取得的艺术成就,而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答案]A3分,答E2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引用话语的作用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说明程砚秋的戏和梅兰芳的戏给观众带来的艺术体验不同(或“二人的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③暗示程砚秋虽曾师从梅兰芳学戏,却有青出于蓝之势。③行文上,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答“承上启下”也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向生活学习,摸索改进舞台表演时青衣出场时的步法,一改传统的表演方式,更好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美。②唱法标新立异,化装别致,有一种“简淡蕴藉,洒脱雅致”的魅力。③要求剧作者创作出传统京剧根本没有的长短句式的唱词,并据此创造出抑扬错落、疾徐有致的新腔,并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在一起,使程式化表演装满了真实的人间情感和惊人美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要刻苦学习。在学戏生涯中,程砚秋凭着刻苦和钻研精神,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②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在表演中,程砚秋对传统表演程式的不足有很深的体验和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③要常怀感恩之心。程砚秋请老师荣蝶仙任戏班社长,为罗瘿公侍疾送终。④善于借助外力,获得他人的帮助。程砚秋演戏生涯中,得到了罗瘿公和王瑶卿非常重要的帮助,演艺事业不断得到突破。(8分,每点2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据乜可)

13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解析]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气势,此句偏重于强调泰国气势之不可阻挡,故选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比喻眼光远大,有预见性,此句强调梁思成的先见之明;居高临下:①指处于有利的地势或形势,②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可以修饰“看”等动词。

14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试题解析]A关联词搭配问题,“而是”改为“更是”;B语序不当.“精彩的示范”和“准确的阐释”调换位置;C介词残缺,在“二氧化碳”前加“对”。

15 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试题解析]从内容上说它承接开头的中心话题,又启出下文关于文学表述的内容,从形式上来说它与

上一句的“史学”句式对照合理。

1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但对于过度教育的危害却认识不清  ②高学历者因供过于求而低就业  ③接受合适的教育不唯学历凭能力(三空共5分,意思对即可)

1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参考答案]标志是中文“汉”字的变体,融合了地球、逗号和鸽子等要素。“汉”字代表汉语言和中国文化,地球图案表达把汉语向全球推广之意.逗号则又象征汉语推广与交流的永无止境,昂首高飞的鸽子彰显了“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国文化精神。(共6分,要素2分,寓意4分)

18[立意探索]这个青苹果激励着年轻人走出沙漠,它象征着希望,或者信念。因此,可以立意为:遇到困难时要看到希望,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也可从“每逢新生入学”这个角度立意:站在新的起点,就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地向前走去,就会实现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