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构图,有虚有实,以实带虚,或以虚带实。高山峻岭云锁其腰,山则高矣。咫尺千里,必须刻意于近才能求远。如欲突出密必须衬以疏,疏亦须刻意为之。越藏越显,藏则无尽意也。整个画面使其凸型突出纸上,左右当以虚处之。画怕封边,封边则境界堵塞意趣索然。作画最忌如法炮制,成为定法,则难免僵化。
画面要有对比,强调对比才可突出主体重点。所以浓淡、疏密、枯润、黑白、冷暖、粗细、动静、巧拙的恰当运用即形成层次感、韵律感。

山石的皴、擦、点、染,主线轮廓即成定形,皴擦做为副线,皴法只是增加质感,皴笔要有层次,注意明暗切忌平列。这时的侧笔点画表现石质与杂草的感觉。山石的墨线层次托出,待干,以淡墨色干擦,待干再以淡水墨擦之,达到主副线统一在画面里,局部与整体统一和谐,最后大染。

大染是山水画非常重要的处理,染后满纸云烟,气象顿觉生动。但大染是统一的手段,不能解决全部气势。大染易冲淡墨彩。所以在落墨提神之后,保墨是绘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有好墨就要保存。怎样保存,笔墨精到之处,待干后,加色保之,因色有胶,大染阶段水色烘托墨彩不失。

墨色与敷彩,是山水绘画重要的一部分。墨色要分五色或十色,前人论述颇多,在此勿庸赘述。用墨之笔宜长颖而粗。笔着纸一掠而过,不宜重复,重则易滞,滞则神气索然。敷彩,有透明色有覆盖色,透明色指花青、藤黄混合成为绿色,花青加墨或黄成为天青色。因为其中有冷暖的和谐,也是一笔直过不宜反复。不论植物色或矿物色,在使用之前宜用手指研细,溶化后取其上层浮膘,不宜过浓,亦不宜加水太多。一次上色,待干再层层加之。以色保墨即以色增加墨的色彩,更丰富画面色彩的效果,所以反复使用可以形成湿润华滋,或雨后新晴的湿润感。

重色青绿山水,即是用石绿,石青矿石色,由于色粉属石质,覆盖纸上,便有一种浓郁的气氛,典雅,富丽,一派辉煌的气景象。
装饰感,先以淡墨勾出层次,次第深浅,用石绿粉略加胶水,(胶水宜轻,轻到用手指微粘,而不粘手)倒入石绿(三绿为宜)用软羊毫笔调匀,着于纸面,占面积要宽大而匀。待稍干时,用草绿分之。石面阴暗部分略深,可以加一些赭石于绿色里。第一遍、二遍石绿细色再加,直到纸面或绢素涂匀为止。然后在山石阴暗部分,用三青调胶施之,增加力感。石青亦如绿色拈细敷上,如用手指摸觉得不落为好。觉得虽然不掉,似乎颜色有些粗重时,可用废宣纸折叠平擦,粗色掉落,平滑如玉最佳。然后花青稍加藤黄,蘸色勾其轮廓。这时,整体质感自出。如不满意,可找出凹凸部位再加。比三绿稍浓或四绿色剔出后,再用深草绿或深花青色点染皴擦野草苔藓,色泽茸茸湿润为妙。

无金不起绿,此乃青绿山水,色彩重要方法。金属属于调和蓝绿色不可缺少的中间色,绿青色只有用赭石代黄色托出,达到富丽堂皇的装饰味道。丹朱,黄金粉,可以勾画树木枝干,或树尖增加日光返照强烈光感。这是古典绘画之缕金或刷金法。创新的重色山水,以足够墨线皴点土石树木。待稍干,以草绿色施与画面。稍停,用鲜三绿石色,染于草绿上,既有有力的笔触墨痕,草色石色同时施加,又得苍润浓厚实感。打破工艺程式的绘画平整格调,新旧交融的色彩丰富浓郁。


泼墨、泼彩法,古人有泼墨未见有泼彩,惟见张大千先生开创之。色墨缤飞疑似偶然,但可贵者墨飞色溅而不失法度。即不脏,不胡涂乱抹,胆大而细心,观赏时使人眼界一新而奇。——至于此法如何发展尚有待探讨。

古今的山水画派各擅优胜,上述的种种画法,是个人在学习传统、法自然、师万物中的体会,各家各派在技法上有所区别,但绘画艺术的创作规律却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