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41-80条

 中医王宗有 2016-05-30

伤寒论41-80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

,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

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

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

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

,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

足,血少故也。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

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

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

姜附子汤主之。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之。
75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

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

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

之。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