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鸿藻:安龙最后一位举人第一个出国的留学生

 魚悦的图书馆 2016-05-30

赏 安龙荷花听 安龙故事

张鸿藻故居(房


原标题:寻访张鸿藻故居


        今年四月七日的下午,安龙县历史文化的“活字典”、史志专家陈翰辉先生趁从贵阳回乡办事之机,来到安龙县史志办公室,说他的父亲曾告诉过他,在安龙老城区盐业公司附近,有一栋古老的建筑,是辛亥革命时期,贵州自治学社创始之一张鸿藻的故居,很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希望我们能实地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


        随后我们翻阅了《安龙县志》,张鸿藻(1884—1938),字显谟,安龙县城人。鸿藻性沉静,幼年醉心读书,常以地方先达为楷模,品行端庄。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科举废除,于三十一年考取官费留学,为府城第一位出国学生。八月,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政。孙中山在日鼓吹革命,成立同盟会,鸿藻与钟振声、傅良弼等人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革命。三十三年(1907),从日本归来在贵阳与张百麟、周素园等人筹组革命组织——贵州自治学社。11月,第一批社员30余人在贵阳田家巷镜秋轩召开贵州自治学社成立大会,张鸿藻被推举为自治学社首任社长。


        提到从安龙走出去的一代文化名人张鸿藻,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招堤风景区牌坊上刻着的那副遒劲有力的对联:“我从日本归来,漂大海,渡长江,经许多无边风月,还是此间极佳;人到招堤览胜,怀招公,建亭阁,真正是有爱河山,于斯千古留名”。


张鸿藻为招堤题字


        怀着对古人无比崇敬的心情,第二天上午,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和同事韦红宁带上皮尺、相机和笔记本就出发了。来到老城区北大街,拐进一栋混泥土平房,再穿过一栋砖混木楼的通道,一栋瓦木结构的两层木楼就呈现在眼前,看上去十分的气派壮观。远远看去,木楼显得有些苍老破旧,两侧的石墙也长满了不少青苔,门前横七竖八地拉着各种线。走近一看,清一色的石板铺就的地面,光滑而陈旧;圆圆的门窗,很有些西式的味道;二楼长长的木栏杆,古朴而高雅;屋顶高高翘起的屋脊,显示了房屋主人的高贵与富足。


        经测量,该房屋宽10.45米,进深10.6米,一楼层高3米,两楼层高共约8米。一楼中间是条宽宽的长长的通道,通道两侧有整齐对称粗大的柱子,屋内曾是盐业公司的仓库,屋顶是密密的檀子和严实的楼板。沿着条石铺筑的台阶,我们走上二楼,只见进入二楼的门窗紧闭,锁已是锈迹斑斑,直觉告诉我,二楼已无人居住,但圆圆的木柱子,长长的木栏杆,粗粗的木檀子,雕花的木屋檐,看上去依旧完好无损,清晰可见。


张鸿藻故居(房后)


        穿过一楼长长的通道,我们来到房屋的后面,这里和在前门看到的情景有所不同。整体看上去,圆圆的门洞和窗户向外突出,墙璧上雕花的窗格,线条优美,造型精致。一楼除了中间大而圆的门洞外,两侧是连成一体的两个圆形窗户。二楼中间有三个圆形的窗户,两侧是进出的侧门,上下二楼的石梯已被旁边的两栋小屋遮挡,但仍依稀可见。墙身则是由青砖砌成,并刷有白白的灰浆,墙体及门窗部位均有泥塑线条,还有镂空的石雕装饰,台阶和围墙用大石条砌成,显得现代古朴,庄重大气,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说明房屋主人定是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亦或是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才会有此风格。


        据《安龙县志》记载,宣统三年(1911),武昌辛亥首义后,贵州自治学社加紧革命活动,联络驻贵阳的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一举推翻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张鸿藻参与了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辛亥革命失败后,民国二年(1913)底,张鸿藻弃政从教,回乡开馆授学,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指出前进方向。说明1913年张鸿藻弃政从教,从贵阳回到家乡开馆授学,就是在此楼进行的,木楼曾一度人声鼎沸、书声琅琅。


        再往后走,是一栋三层水泥平房,是盐业公司职工宿舍,在一楼居住78岁的唐秀英老人告诉我们,他家门前的这栋木楼,有很长的历史了,从她记事起,解放前是一户姓王的盐商在此居住,后因打击地主富农,王姓盐商携家逃去了台湾。解放后,木楼被政府征收,后划给商业系统的盐业公司作仓库和宿舍至今。


        据《安龙县志》记载,民国五年(1916),张鸿藻应贞丰县各界人士邀请,到贞丰开馆授学,后在贞丰县立两级学堂任教。民国21年(1932),张鸿藻应聘回籍任安龙中学教师。民国24年(1935),贞丰父老又遣人迎其回贞丰执教。从此,定居贞丰县城,以教学为业,于民国27年(1938)病逝于贞丰。


        从时间节点来看,1935年张鸿藻晚年最终定居贞丰县城后,他将安龙的房屋进行了转让处置,而当时他家的房屋高大气派,能够买得起此木楼的应是富有之人,这印证了唐秀英老人说解放前木楼是一富有王姓盐商在此居住的说法。


        征得唐秀英老人的同意,我们爬上盐业公司宿舍三楼。向下俯瞰,木楼房顶脊梁有些脱落,部分瓦片滑落,椽皮也开始朽烂,木楼前方、左、右三面均有瓦房陪衬,显得十分对称和谐。抬头放眼四周,房屋层层叠叠,木楼背靠鼠场坝,面向北大街,左依硫磺街,右临顺城街,是老城区的中心地带,也是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段。如今,走过风雨的岁月,拂去历史的尘埃,木楼在现代钢筋水泥平房的包围下,已显得十分的矮小、苍老和破旧,但仍掩饰不了木楼曾经的风光与荣耀。


        站在房顶,看着有些破旧冷清的木楼,虽然风光不在,但还留下许多让人猜想的旧痕。遥想那个令人心跳的年代,想象着木楼曾经的辉煌与热闹,我陷入久久的沉思。张鸿藻在父母的教导下,从小在木楼上专心读书,与文友在楼台上舞文弄墨;与伙伴们在院落嬉戏打闹,追逐玩耍以及乡绅名士们在此吟诗作赋,吹拉谈唱,饮酒作乐,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场景跃入脑际挥之不去。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安龙县志》记载,清末贵州自治学社兴义府分社社员有张鸿藻、蒙养正、许可权、曾宪章、黄任侠诸人。蒙养正、许可权等人经过多次思想发动,争取了驻守府城的安义镇中营管带秦安邦的支持,并动员商人苏世臣、陈育之,组织哥老会公口“复汉公”,参加者数百人。自治学社兴义分社的同志常与“复汉公”成员举行会议,揭露和指斥满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鼓吹“灭清复汉”。并联络驻府城的安义镇管带和军士与知府方荃斗争。在得知贵阳起义、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后,他们及时相聚起事,指挥“复汉公”围攻府衙,袭击安义镇台衙门,知府方荃和总兵祁以德惊慌失措,知大势已去,急忙在亲兵的护卫下带着家属,经钟鼓楼出柔远门,向贵阳方向逃遁,自治学社兴义分社宣告结束清廷在兴义府的统治,兴义府城反正取得成功。


        安龙是贵州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南明之都、荷香之城”的美誉。陈翰辉先生说,站在天榜山上,安龙城虽可一揽无余,但却难以被读懂。我们以为,要想读懂安龙厚重的历史文化,唯有走近安龙的古街、古巷和古民居;要想留住安龙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唯有保护好残存的重要的历史遗址遗迹;要想打造独具特色富有个性的安龙古城,唯有深入挖掘整理从安龙走出去的名人轶事。


        张鸿藻是安龙最后一位举人,是安龙第一个出国的留学生,是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利用贵州自治学社这个平台,在全省发展社员,联络家乡青年蒙养正、许可权、钟鼎等人建立自治学社兴义府分社,并时常回乡与革命同志举行会议,商讨谋划兴义府的光复革命。他积极筹备创办《西南日报》和《自治学社杂志》,大力鼓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加紧革命活动,联络驻贵阳的新军,参与组织领导发动武装起义,一举推翻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为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从安龙走出去的一代名人张鸿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他的故居,为打造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安龙古城增添文化元素,对研究安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作者:杨 煜  韦红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