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大义木棉庵

 翁墨宸文学馆 2016-05-30

春秋大义木棉庵
春秋大义木棉庵

翁墨宸
本文发表于《龙海文学》2014年第1期(复刊号)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这是宋代诗人林升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所题之诗。

    这首诗说的是当时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这一切都只是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这股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正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痴,像喝醉了酒似的。那些忘了国难家仇,只知道祸国殃民,苟且偷安,纵情声色的南宋达官显贵们,竟然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故都汴州来看待!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是历史上一个多事之秋的朝代,外有金国雄兵当道,内有奸臣把持朝政,统治者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虽有如岳飞、杨再兴等忠臣良将,却也无法力挽狂澜,驱金复国。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只知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因此,奸臣权贵比比皆是,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就在南宋统治者沉迷于宫廷的轻歌曼舞和西湖的水光山色之中,北方的蒙古族已经悄然崛起。

    公元1233年,即为宋理宗绍定五年,蒙古向南宋政府提倡“联蒙灭金”的条文,与蒙古结成盟友。後来於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军成功灭金,但蒙古却违背之前定下来的条文,把宋应得的土地削减,宋出兵强行要回土地,但无济於事,惨败而归,从此蒙古与南宋仅隔一条淮水。

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号悦生、秋壑,江浙台州人。贾涉之子,生母胡氏是贾涉的小妾。贾涉死时,贾似道年仅11岁。后来,以父荫为嘉兴司仓。是南宋最后一位权臣。此人自幼顽劣,酗酒赌博,品行不端,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市井无赖。嘉熙二年(1238年)登进士第,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叫贾玉华,当时正是宋理宗皇帝的宠妃,于是顺理成章成了皇帝的小舅子。贾似道就靠这点裙带关系,凭着溜须拍马、打小报告的“本领”,博得皇帝老儿的欢心,遂擢为太常丞、军器监。京尹史岩之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淳祐元年(1241年)改湖广统领,始领军事。三年,加户部侍郎。五年,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迁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九年,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十年,以端明殿学士移镇两淮。宝祐二年(1254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四年,加参知政事。五年,加知枢密院事。六年,改两淮宣抚大使。其主要职任均为护边、屯垦、招徕。

    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贵族以“违约”名义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兵分三路大举攻宋,蒙古大汗蒙哥自攻四川,他的弟弟忽必烈(后为元世祖)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另一路由云南入广西攻湖南。朝廷大震,宋理宗即军中拜贾似道为右丞相,领兵出战,驰援鄂州。贾似道根本没有什麼军事上的认识,只坚守了四个月,就被蒙古军的威势吓破了胆。于是暗中派人向蒙古乞和,并向蒙军游说只要蒙古人愿意退兵,大宋朝廷便答应向蒙古称臣纳贡,划江为界。第一次议和,蒙军并不愿意。这时,蒙古大汗蒙哥于九月间在四川钓鱼城一战中中箭死于城下,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急欲攻下鄂州北返。贾似道得知忽必烈会回国夺回汗位,便看准机会,与忽必烈签订和约,表示愿意称臣、岁奉二十万两银、绢二十万匹。忽必烈至闰十一月见进攻鄂州仍无望,于是顺势答应了贾似道乞和条件,率军撤兵北反。

    在私下议和後,贾似道与其他将领会师,并趁蒙军撤退时进攻,杀伤了仅仅一百七十多的外敌。一百七十多的数目对兵源充足的蒙军简直是微不足道。可是,贾似道竟厚颜无耻谎报自己“大获全胜”,视为“空前绝後”的战功,夸大自己的战绩,连奉“捷报”,却不报蒙军撤退的真正原因,向理宗报道:“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沉湎于后宫的理宗皇帝收到情报後,居然也信以为真,于是龙颜大悦,非但没有治贾似道的罪,反而表扬他有“再造之功”,赐贾似道卫国公与少师,更大力赞扬贾似道,令朝中的文武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之后理宗又罢免丞相丁大全,从而使贾似道得以专权。贾似道得势後,立即作威作福,向理宗谗谮在军营中对他“无礼”的曹士雄与向士璧,称其曾在军中贪污及盗取官钱,结果两人被流放外。另一位将领高达曾在军中讽刺贾似道,于是贾似道在理宗面前说高达的不是,希望可以除去高达,幸而理宗还有点智慧,没有杀死高达。贾似道又与同党编辑《福华编》,用以“歌颂”他于这次抗击蒙军时的“英勇事迹。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死,宋度宗即位。咸淳三年(1267年),进贾似道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在此期间,元军军力大增。咸淳七年,元军开始围攻襄(阳)樊(城),两城守军苦苦坚持了六年之久。此间宋军边关的文书接二连三向临安求援,但是贾似道却只知道玩乐为首、国事其次之,始终隐匿军报,拒不增援。

    咸淳八年(1272年),度宗前往祭祀时,天落大雨,度宗接受爱妃胡贵妃之父提出归宫之建议。此举令贾似道不满,装出要离宫归家,度宗苦苦哀求,后听从贾似道的话,把心爱的胡贵妃送去当尼姑才得到贾似道的“原谅”。更荒唐的是,贾似道还带蟋蟀上朝议政,庭上不时传出虫鸣声,甚至曾发生蟋蟀自水袖内跳出,跳黏到皇帝胡须上的闹剧,而襄阳被元军围困一事,却被贾似道一一隐瞒。

    咸淳九年(1273年),元军的铁蹄先后踏破襄樊,然后水陆并进,由襄阳顺汉水而下,进入长江;南宋守将或败或降,沿江重镇相继陷落。朝廷派遣贾似道出征,贾似道买通大臣,向度宗“说明”他应留在中央控制大局,而不该上前线抗敌。其实贾似道早就在暗中向忽必烈乞和,不断进行投降纳款活动。

    度宗离世后,元军已攻占了鄂州,南宋太学生提议贾似道亲征出战,在群众压力下,贾似道不得不上阵。但是军无斗志,相互观望。贾似道又胆小如鼠贪生怕死,根本不思抗击,只是一味求和。他给元丞相伯颜送上礼品,请求割地赔款,但伯颜责他不守信义,拒绝议和。

德祐元年(1275年),在安徽芜湖鲁港一带,池州下游丁家洲与元军遭遇后,贾似道几乎未加抵抗,和几个属下一起抛弃其统领的十三万精兵,乘小船逃走。丁家洲一战即溃,十三万宋军灰飞烟灭。南宋军队大败,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天下舆论大哗,加上元兵直逼临安,朝野一片震恐,要求杀之以谢天下。由于当时主持国政的谢太后(理宗的皇后)极力袒护,在强大的压力下,只得将他免职。但此举无法平众怒,朝廷内外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谢太皇太后无奈,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办贾似道的丧师误国之罪,只得将他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今广东省东北部)安置。

    这一年的七月,贾似道被贬,发配循州。福王赵与芮和贾似道素有结怨,一心要借此机会除去此人,就招募能诛杀贾似道的人来担任监押官。这时,会稽县尉,主管地方治安的郑虎臣家里曾受过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去贬所。

    郑虎臣系福安人氏,字廷翰,又字景兆,生于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他的故乡就在今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的南山村。其先祖郑元海,唐僖宗朝进士,原居河南商城县,唐末随王绪、王潮入闽,授玉融令(今福清县)。至四世祖郑祉从玉融县迁长溪县城南(今霞浦县城);二传至郑开岳,再迁柏柱洋南山村开基。开岳是郑虎臣的高祖。郑虎臣的父亲郑埙,曾任理宗朝越州同知,后遭到贾似道的迫害被发配边疆致死。越州的治所在会稽(今绍兴),郑家在这里是一方巨富,被称为“郑半州”。

  贾似道起解之初还有侍妾数十人随伴,监押官郑虎臣将她们全部遣散,并且“弃其宝玩”,还叫轿夫撤去帷盖,让这个平时作威作福、享尽荣华富贵的大奸臣也尝一尝夏日骄阳的滋味。到了南剑(今南平)黯淡滩,郑虎臣指着溪水对贾似道说:“这里的水清,何不死在这里!”贾似道有恃无恐,答道:“太后许我不死,若有诏命,我即可去死。”这以后,贾似道将谢太后给他的“免死牌”日夜带在身上,以求保全性命。在流放途中,郑虎臣出于爱国义愤,多次提醒让贾似道自行了断,但他苟且偷生,不愿就死。郑虎臣想尽办法,勒逼折磨,十月,到达漳州木棉庵时,郑虎臣再次叫贾似道自尽,贾似道还是不肯。郑虎臣考虑到再过几日便到潮汕,那里贾似道爪牙甚多,如果现在不下手,诛贾大事将要落空。于是郑虎臣将贾似道随行的两个儿子和侍妾拘在庵中别馆,然后将贾似道拉到茅厕,逼其服毒自尽。

贾似道自知再也活不下去,就服冰片自杀。怎奈一时并不得死,只是肚泄,郑虎臣气愤不过,不顾身家安危,替天行道,在厕所内对贾似道说道:“我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话毕,抽出佩刀朝贾似道劈落,之后又将其推下茅坑结果了这个大奸臣的性命。郑虎臣也因此成了彪炳青史的英雄。

    郑虎臣诛杀贾似道的壮举给投降派极大的震慑,给抗战军民极大的鼓舞,为天下伸张了正义,真是大快人心。但是郑虎臣为此受到了贾党的疯狂报复,不久投降派陈宜中到闽,“擒杀虎臣,籍其家。”郑虎臣被害时方才57岁。后来他的曾孙辈举族从南山村迁到榕头村,并在村里建祠纪念先祖郑虎臣。

郑虎臣不仅是一个豪气冲天的爱国义士,而且还是一名颇具文采的风雅之士。据清代厉鹗的《宋诗纪事》记述,郑虎臣著有《集珍日用》一卷,《元夕闺灯实录》一卷。郑虎臣还编撰《吴都文粹》一书,该书辑录唐宋诗文名家有关苏州的作品共十卷,内容丰富,颇具文史研究价值;今南京图书馆有《吴都文粹》的古籍藏本。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漳州木棉庵前为郑虎臣立了一块高约一丈、宽有四尺余的石碑做为纪念,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大字题刻在此碑之上。清乾隆年间的龙溪知县袁本濂,又用一块石碑将这十个大字重述一遍。石碑的旁边又另立一诗碑,刊明代王启肇衡题书之七言绝句诗碑,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春秋大义木棉庵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面对着与日俱深的民族危机,当时驻军漳州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师长陈琪曾在木棉庵前建了一座长方形八角石亭,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坐西向东,宽7.4米,深 5.3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面阔三间单迸,上镌“木棉亭”匾额。亭柱上镌刻“明春秋大义,为天下除奸”等柱联4幅。陈琪还撰写了一篇《木棉亭记》,刻在石碑上。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秋,碑文措词慷慨激昂,颇能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碑文凡 359字,内有这样的文字:

    木棉庵,不详其始。庵前勒碑题曰:“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大书深刻,屡毁屡建,而此石屹屹至今存。呜呼,此普天公愤之所昭,而薄海人心之所共快者也。春秋之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似道当宋理宗朝,居师相之尊,任平章之重,颛权罔上,卖国召兵,十五年中三僇大臣而数启外忧,论者比之操莽林甫之徒。循州末路,毕命刀绳,宛转乞哀于监押之前。虎臣曰:“我为天下杀贾似道。”大哉言乎!民国二十有四年,琪视师漳州,弢钤余闲,与都人士林者仁、蔡竹禅、黄岐山诸君,出城南二十里,问所谓木棉庵者。道旁抷土,骨化灰飞,片石书诛,万口争唾。是则生前舁夫之歌谑,狱吏之窘辱,怨家仇人之讽嘲,犹不若千秋万世,深恶痛斥之甚也,是亦可为佥壬之炯戒矣。漳州为朱子过化之乡,水淑山灵,不容秽迹,无人葺治,亦固其宜。然郿坞然灯、岳坟铸铁,亦足以诛奸谀于既往,示炯戒于方来。爰谋诸绅耆,共集泉币,筑亭护之,而都人士复咏歌以纪其事,严若斧钺焉。呜呼,在漳言漳,若陈将军、黄都护之藏,陈北溪、王东湖之墓,千载而下,过者犹肃然起敬,是亭也。与保存古迹为反例,而于扶持直道有微权,护其石而暴其名,即所以彰其罪而瘅其恶,用激我国民惩奸爱国之心。此则区区筑亭之旨也。

                                            诸暨 陈琪撰

                                            汉寿朱熙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在丙子季夏月谷旦

春秋大义木棉庵

    郑虎臣除奸的事迹在民间通过各种形式广为流传,尤其是明末冯梦龙将话本《木棉庵郑虎臣报冤》编入《喻世明言》之后影响更为广泛。他的忠义、品格、气节和豪情,彪炳青史,激励了身后一代又一代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

 

    正是:


尚方斩马定须携,讨贼捐躯未怆凄;
往事已埋秋壑里,斜阳自转木棉西。
征蛮却爱俞都护,勒石犹标郑会稽;
千古快心推此地,春风莫遣杜鹃啼。
                        ——清代龙溪人张士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