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 诗歌的语言 【注】 “白衣送酒”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是写景佳句,请简要分析“稀”“瘦”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稀:雁影稀疏,与长天相衬,更显空旷冷寂。 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的孤峭,同时瘦山与冷月相融,更添一份落寞与凄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①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①御苑,皇家宫苑,指京城。 此诗中以长于炼字为后人称道,第三联中的“催”“向”二字更见推敲之功,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催”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平常景物人格化,写的有情有感,十分生动。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向”:将近、临近之意。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不描绘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只突出“向晚”砧声,把内心离别的酸楚和怅惘形象表达出来。“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 金陵①津渡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③。 【注】 ①金陵:即镇江,这里非指南京。②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③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 若把“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换上“枫桥夜泊”诗的“渔火”好不好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想像。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①有秋山②。 表达技巧 【注】 ①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②秋山:诗人《登楼》诗有“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的诗句,此处化用。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疏密特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的地方: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但只用了疏朗的笔墨,就起到了铺垫、陪衬的作用。密的地方:颈联和尾联细腻地描写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突出了故交情笃,也写出了自己的心迹,这是全诗的重点和主体,能给人留下真切的印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 (1)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加以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顾、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去渐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深。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淡云”对“寒日”,“孤雁”对“暮天”,“远”对“红”,环境气氛的渲染、景物的烘托,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旅途的落寞情怀。 (2)情景交融的写法。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景物,缘情布景,以景写情,凭藉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怀 □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 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 一、具体描述景物,不对景物做总的概括 鹧鸪天·代人赋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 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景象?请简要描述。 【考生答案】 平原上的桑树已经发芽,邻居的蚕已经开始生长,山冈上牛犊在草地上鸣叫,夕阳下的树林里有一些乌鸦。 【现场点评】 可以得住基本分,但得不住全分。因为缺乏一句总的概括,概括的句式常常是:描绘了一幅某某时间、某某地点……的一幅图画。或者是:描绘了某某时间、某某地点的一派……的景象。这种概括既可以在开头做领起,也可以放在最后收尾作结。 【正确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二、用说明的文字,而不是用描述的文字,使得景物的描述不充分、不到位 次石湖①书扇韵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考生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优美的景物图。里面有小桥、小河、浮萍、盛开的藕花等。 【现场点评】 答的语言太简单,没有进行描述,只说出了有哪些景物,没有相应的定语或状语对其进行描述。对景物的描述不充分,不到位。评卷时,会酌情扣分。 【正确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村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三、只回答词语本身所描述的意义,不回答对人物形象或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 月 □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考生答案】 “万里”说明瞿塘峡上空的月亮俯照的大地广阔无边,言简意丰,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像。 “夜久”说明时间长,意在表明乌鹊停留时间之长,含蓄地表明了自己在外漂泊时间之长。 “时时”与下联的“故故”相对应,使语言结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现场点评】 考生答案只是侧重于对词语本身所描述意义的回答,没有紧扣命题中的表情达意作答。也可能考生想从表情达意方面作答,但不知怎么答。“万里”与“夜久”两词都应该考虑它们对诗人内心情感或心理的衬托或间接表现作用。 “时时”一词主要是语言结构方面的作用,并不符合表情达意的命题指引,所以让考生从表情达意方面分析“时时”的作用,命题是有问题的。 此类表情达意的题答题要求是:词语本身所描述的意义+对人物形象或情感主旨的作用。 【正确答案】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四、只回答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回答词语在内容情感上是的作用或笼统作答 寄 远 □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考生答案】 “悠悠”在结构上领起全诗,为全诗奠定一种淡淡的愁绪。 【现场点评】 考生既没有解释“悠悠”表面意思,即“水悠悠”,也没有答出它的深层意思,即“诗人的心悠悠”。只是答了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而且答得也不准确,应是此处的“悠悠”为下文的“孤迥”做了铺垫。 【正确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五、 小重山·端午 □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考生答案】 直抒胸臆。上阕的“空惆怅,谁复吊沅湘”,下阕的“《离骚》读罢总堪伤”都直接抒发了自己情感。 【现场点评】 诗中确有几处是直接抒发情感的。但从诗歌的整体来看,最突出的不是此种手法,而是对比。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对比来抒发的。特别是上阕的“处处忙”与“空惆怅”形成明显的对比。 【正确答案】 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