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CC2016 | 华语国际论坛主徐亚伟教授:左心耳封堵术:房颤治疗的挑战和机遇

 昵称31988440 2016-05-30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  徐亚伟教授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约占不同年龄段总人群的0.4~11%,2004年统计我国房颤总体患病率约为0.77%,因此,房颤的治疗市场需求极大。


然而,房颤的治疗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是房颤的发病机制仍然众说纷纭,另一方面是,房颤也可导致心衰、卒中等严重合并症。目前,房颤的综合治疗需要分为两部分。针对房颤心律本身的治疗主要有恢复窦性(消融、转复、Maze等)、控制心室率(起搏、药物)等手段。其中,消融手术主要推荐于阵发房颤病人,针对人群更大的持续/永久房颤,其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方面依旧差强人意。而药物维持窦律存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更多的人需要着眼于预防并发症,主要是脑卒中。华法林,是传统上是抗凝治疗的基石,然而,华法林仅有比较狭窄的治疗窗,其频繁的医学监测和大出血并发症却令大多数国人谈“华”色变,目前华法林在我国房颤人群中应用不足10%。近来,一系列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被证实能达到类似华法林的有效性,同时减少并发症及定期医学监测,然而价格高昂,望而却步。


房颤发生卒中,被证实大部分的血栓栓子来自心脏的附属结构-左心耳内。左心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技术封堵左心耳的新技术,已被包括PROTECT-AF系列研究在内的多个研究证实能有效预防卒中发生并减少并发症。然而,左心耳封堵,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理论上仅封堵左心耳尚不足以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此外,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的部位与潜在基础疾病有关,如未行抗凝治疗、左心室功能不良或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中,心房腔内形成血栓的概率较大,这部分患者行左心耳封堵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可能较差。其次,理想的封堵器和技术应完全封堵左心耳,但PROTECT-AF试验显示,左心耳封堵后约1/3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左心耳渗漏现象。此外,左心耳封堵术后需抗栓治疗,但选择何种抗栓药物、抗栓治疗持续多长时间均缺乏共识。另外,左心耳封堵能不能达到不劣于新型抗凝药物的效果,也需要新的证据。


尽管如此,左心耳封堵,仍然是房颤治疗的里程碑式的转变。因为,无论是华法林或者新型口服抗凝药,房颤抗凝治疗一直“挣扎”在“终身服药、全身抗凝”的模式下。而左心耳封堵术则是一种“局部治疗、一次手术”的治疗新理念。目前,国外左心耳封堵术病例早就过万,国内也有近千例,主要是应用Watchman。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累计完成150余例该型手术,随访最长2年多,无一例卒中或器械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让我们这一代心内科医生携起手,共同跨国左心耳封堵技术关,迎接房颤治疗的新机遇。



OCC2016现场花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