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CC2016 | 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主赵仙先教授:经导管肺动脉瓣植入术,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

 昵称31988440 2016-05-30


《心脏时讯》:您如何看待东方会这十年的发展?


赵仙先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是东方会协办单位之一,我也亲眼目睹了10年来东方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东方会日程设置及内容都很好,比如邀请国内或上海著名专家针对年轻医生开展的继续教育项目,对年轻医生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我个人来讲,每年东方会我都去参加,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可以说的确是伴随东方会一起成长。印象很深的是国内率先开展的技术,比如2010年葛院士在国内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等,大多能在东方会上见到。


结构性心脏病论坛原来叫先天性心脏病论坛,为与国际接轨现已更名为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结构性心脏病的范畴很广,除了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以外,大多可进行行介入治疗心血管病均属于结构性心脏病的范围,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未闭、肺动脉狭窄和其他的心脏瓣膜病等。结构性心脏病论坛是东方会的重要论坛之一,每年都有国内外著名专家来参加交流,主要聚焦于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国内第一例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也是由葛均波院士在2011年东方会期间完成的,当时还进行了实况转播。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新技术包括左心耳封堵术,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入等在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中也有体现。这10年,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了一个起步、普及和创新的过程。


 

《心脏时讯》:您能否介绍一下近些年来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发展的热点?


赵仙先教授:

2001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在秦永文教授的带领下,借鉴国外镍钛合金封堵器的理念,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该封堵器与国外当时正在做上市前研究的封堵器相比有很多优点,使介入治疗操作变得简单很多,而且效果很好,并且显著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该封堵器的出现推动了国内结构性心脏病尤其室间隔缺损介入的发展。我的老师秦永文教授是封堵器研制的开拓者,我当时也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包括动物试验、临床应用和推广。2010年后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大多数医院都可以独立开展这项工作了。


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随后出现的一个亮点是经导管心脏瓣膜植入手术。国内最早是2010年葛均波院士做了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手术。另一个亮点是左心耳封堵术。中国心房颤动(AF)患者约有800~1000万人,AF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是因为其严重并发症即左心耳内的血栓形成,而后脱落造成周围重要器官血管栓塞,其中脑动脉栓塞最为致命。国外研究表明左心耳封堵可以有效降低卒中发生率,因此,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也是近几年国内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的热点之一。我们也有一个新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左心耳封堵器正在临床研究。第三个亮点是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国内也是葛均波院士开展了首例手术,该技术相对复杂,国内短期内大规模开展有一定难度。另外,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器械研发方面,我们经历了由模仿、借鉴到创新的过程转变。除了镍钛合金封堵器外,国内已有多个厂家正在研制新型的经导管植入瓣膜。实际上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经导管肺动脉瓣植入术。目前在器械研发方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从借鉴到创新的新路,相信随着时间推进,在世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一定会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心脏时讯》:近些年来,您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能否分享一下?


赵仙先教授:

我做医生已经30年,经历了从内科医生到心内科医生,会做心脏病介入的医生,到现在在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有一定专长的医生的历程。我经常对年轻医生说要打好基础,读好书,因为我们真正自己诊治过的患者并没有多少,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抢救更多的患者。


2003年时,我们在国内外首次应用经导管封堵方法治疗外伤性腹主动脉-左肾静脉瘘获得成功。患者是一个腹部刀伤患者,当时剖腹探查没发现问题,但半年以后,患者的心脏不断扩大,活动耐力下降,外院诊断为外伤性腹主动脉-左肾静脉瘘并发心力衰竭。当时惟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外科手术治疗,但因风险太大,患者拒绝手术。到我院就诊后,我们借鉴了室间隔缺损封堵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的理念,成功采用经导管封堵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方法不但安全、创伤小且恢复快,也给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这个病例治疗成功提示我们,作为一个介入治疗医生,要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另外,复杂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也是临床的难题之一,我们近2年借鉴神经外科治疗颅内血管畸形的技术-可控弹簧圈加液体封堵材料的方法,创造性地将其应用到复杂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在国内外也属首创。



《心脏时讯》:您现在承担了很多研究工作,而且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百篇。您如何看待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


赵仙先教授:

在中国做医生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在教学医院,因为除了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还有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即医、教、研缺一不可。医疗是本职工作,教学方面为培养下一代人也要花费很多精力。对教学医院的医生而言,科研也是必不可缺的,但也是压力的主要来源。科研的目的是为临床服务,结合临床去做可能比较好。这4年我申请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跟临床密切相关,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我承担的上海市科委基金主要聚焦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以后血小板抵抗和标志物如小RNA方面的探索。我们科室的科研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介入治疗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SCI论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团队精神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要善于总结,善于抓住机会,要将我们做的工作不但展示给中国人,也要展示给全世界。



《心脏时讯》:近年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明显增加,您能否谈谈这类患者急诊血运重建的治疗策略?


赵仙先教授:

现在的确青年AMI越来越多,我们医院收治最年轻的AMI患者只有18岁。之所以有这种趋势,第一我认为跟生活水平提高有关,是吃出来的富贵病;第二,跟工作压力大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无论哪个领域,竞争都很激烈。AMI最有效的办法是急诊血运重建,包括两方面,溶栓治疗和急诊PCI治疗。年轻人AMI治疗相对简单,因为往往是单支血管病变,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即可,具体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如血栓负荷很重者考虑血栓抽吸。另外,年轻患者如果经过良好的血栓抽吸,血流恢复很好,残余狭窄不严重,则是否放置支架值得探讨。我们认为,年轻患者能不放支架尽量不要放,可以定期复查,因为一旦放支架,起码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一年,要终生服用阿司匹林等。最后,年轻人AMI很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问题,教育患者很重要,要让他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提高依从性,控制危险因素等。





OCC2016现场花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