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对酒的认识

 博学多思写 2016-05-31


本刊“海外中医”及“肿瘤专题”栏目征稿



文/陈凤春,谷峰 来源:中医药导报


酒,作为一种普及的饮品,自古以来便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关酒的内容亦占据一席之地。饮酒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而酒及酒剂亦在临证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医学对酒的害与益认识颇详。作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奠定了这方面的理论基础。


1酒的制作

    我国历来有仪狄、杜康造酒的传说。《战国策·魏策》[1]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许慎《说文解字》[2]“帚”字条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仪狄、杜康均为夏朝人。酒之为酒,是因为它含有酒精。在自然界中,各种谷物中的淀粉,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糖化,谷物发芽时自身也会产生糖化酵素,糖化后的谷物粮食再遇上酵母菌,就会发生酒化,产生酒精,当然这种自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度很低,但这是粮食酿酒的一般原理。随着农业时代的到来,这种谷物酒化的现象更多地反复出现并被发现。人类不断观察、总结,逐步有意识地造酒,并形成造酒的经验和技术。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发现一处长江下游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其中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并发现有陶制酒器。稻谷酿酒,当时或已有之。

   《素问·汤液醪醴论》[3]提到酒的制作,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汤液为五谷加水煎煮而成的汤汁,醪醴则为汁渣混合的稠浊而甘甜的酒类。不过《内经》所述甚略,并未涉及具体的制作过程。

    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其中有1例“醪醴中”的制法包括了十道工序之多,采用了两种酒曲。《内经》时期的酿酒水平,只在其上。

2酒的性状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即“乙醇”。纯净的乙醇具有特殊香气和辣味,乙醇并可抑制大脑高级功能而出现兴奋。

    《内经》时期酒的酒精含量虽不高,但其特性仍然是明显的。《素问·厥论》[3]曰:“酒气盛而慓悍”,《灵枢·经脉》[4]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灵枢·营卫生会》[4]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灵枢·论勇》[4]亦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从其特点来看,大体可归纳为质精华、性阳热、行迅疾。这也是中医酒剂取其补益,温经散寒及行气活血作用的内在依据。

    当然,酒精的兴奋作用常酿生祸患,并具有一定成瘾性。在《战国策》[1]中记载仪狄作酒进于禹时,禹已戒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并“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一语成讖,后世果有“(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史记·殷本纪》)[5]而终至亡国。《灵枢·论勇》[4]言“怯士之得酒……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悔”与“悖”,其义已贬,《灵枢·玉版》[4]更将“饮酒使人醉”和“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相比。

3饮酒致病

    商周以来,酗酒成风。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发布严历的禁酒令,酗酒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致病因素。这在《内经》当中,也多有论及。

    《素问·上古天真论》[3]称时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正是损耗阴精,酿生病变,导致“半百而衰”的罪魁祸首;《素问·生气通天论篇》[3]曰:“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风论》[3]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素问·病能论》[3]记载了“有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的“酒风”病;《素问·厥论》[3]曰:“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偏于身,内热而溺赤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4]曰:“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灵枢·百病始生》[4]曰:“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内经》对过度饮酒致病的描述,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酒气酿生阳热之邪,如酒热熏灼,腠理疏松,汗出,更可外感风邪;一是酒性悍疾,易使气机逆乱;一是酒醉入房,耗伤精、气、血。诸种病因,更以酒醉复加房劳为多,联系商纣王设酒池肉林而“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5],则商周以来不良贵族贪恋酒色,误国误身,已成世之流弊。

4酒的医疗作用

     以酒治病,起源甚早。甲骨文中已有“鬯其酒”的记载。“鬯其酒”实乃芳香之药酒。《内经》中多有关于酒医疗作用的记载。

    《素问·汤液醪醴论》[3]曰:“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即汤液醪醴)万全”;《素问·移精变气论》[3]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八痹之病”;《素问·玉版论要》[3]曰:“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素问·血气形志》[3]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均直接以汤液醪醴来治病。言“中古之世”,汤液醪醴已作为常用的治疗之品,更说明酒的医疗作用源远流长。

    又《素问·缪刺论》[3]治疗“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酒性温热,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对于由气机逆乱、血瘀气阻而致之尸厥病,配合左角发,可获良效;《灵枢·寿夭刚柔》[4]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如此病已矣。”在外治法中,酒剂亦得到应用。《灵枢·经筋》[4]载“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且饮美酒, ……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既已“白酒和桂”,又且“饮美酒”,则酒之温经行血之效,在治疗过程中显然很受重视。《素问·腹中论》以“鸡矢醴”治疗鼓胀病,鸡矢醴的制作及服法,《本草纲目》[6]引何大英云:“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本方与《灵枢·寿夭刚柔》之寒痹熨法,可说是开后世酒剂之先河。可见在《内经》中,酒既可以单独治病,亦可入方,更用于药物的炮制。

    另外,《素问·刺禁论》[3]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灵枢·终始》[4]中“已醉勿刺,已刺勿醉”,则作为针刺治疗禁忌而提出。


参考文献

[1] 汉·刘向.战国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81

[2] 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77

[3]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33,121

[4] 宋·史崧.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36,89

[5]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15

[6] 明·李明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6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