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讨论!为何部分大冶和黄石人总是不和? 2016-05-31 07:13 自50年代初黄石市成立以来,关于黄石、大冶之间的话题,就一直没有停歇过,这其中的矛盾很多、牵涉到的利益纠纷很广,似乎成了极其复杂又敏感的问题。每当讨论起两地之间的“恩怨纠葛”,部分不理智的网民总是一言不合就开骂,对两地形象均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改区”喊了半个世纪,最终酿成了臭名昭著的“八六事件”,对两地人民都造成了深深的伤害,成了大冶和黄石人难以解开的心结。这仅仅是政治上的博弈吗?热点君一介平民也不想去深挖这其中的利益权衡,再挖下去怕是这篇文章都发不出来了。借此平台,热点君充当一次“和事佬”,理性看待黄冶问题,阻碍两地融合发展的心结到底是什么? 黄冶本一家 大冶市隶属于黄石地区, 两地中心城区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黄石城区三分之一居民是大冶人。 大冶历史悠久,唐朝时期,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1949年建国初,成立大冶专区,下设大冶县。1952年,大冶专区撤销,大冶县改属黄冈专区,1959年1月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仍属黄石市。1994年,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由黄石市代管。 黄石于1950年建市,由原来大冶县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的石黄镇基础上更名而来,1979年,黄石市正式设立黄石港、石灰窑、下陆、铁山4个县级市辖区。1983年黄石市由省辖市转变成为地级市。 本世纪初开始,黄石实施黄石城区与大冶城区对接战略,开启了跨越黄荆山的实践。2006年,大冶市和黄石经济开发区签订托管协议,将实际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划范围由山南铁路一线向南扩大,形成了黄金山工业园、大冶新城等地区。 2013年,黄石动工开建贯穿黄荆山的月亮山隧道,建成后将使黄石城区与大冶湖新区无缝对接,实现山南山北的“大融合”,黄石、大冶正逐渐融城。 为何一家人说两家话? 观点一:儿子管老子 黄石建市前,一直隶属大冶,现在的四个城区历史上也基本属于大冶管辖;阳新划归黄石前,黄石的国土区域基本是黄石建市前大冶的国土区域。大冶市、阳新县在元、明、清时期,同时隶属兴国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党领导下成立的大冶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包括现在的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市城区及周边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等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就历史沿革而言,使部分大冶人对黄石产生复杂的心态:就是许多大冶人形容黄石与大冶关系时所说的“儿子管老子”。 观点二:貌合神离 黄石、大冶两地存在民间文化差异,大冶人性格豪爽,守土观念强,但民风彪悍,在许多黄石人眼中,认定了大冶人素质差的形象,因此互相看不顺眼。黄石城区虽住着许多大冶人,但在他们心里“大冶就是大冶,黄石就是黄石。” 观点三:前景未知 “黄老二”的荣光,曾让多少黄石人为之自豪。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黄石失去了仅次于武汉的“老二”交椅;随着计划经济的没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源的日益枯竭,昔日威风八面的黄石开始走下坡路,步伐越迈越沉重,并逐渐落后于省内其他城市。 反观大冶经历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始终在县域经济保持领先地位,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百强县市,这让部分大冶人觉得跟着这个“大哥”,不一定靠谱。 观点四:冶城情怀 千余年来,不管是县地隶属变化还是行政区划变更,大冶县名始终未变。如果说黄石、大冶合并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将黄石更名为大冶未尝不可,既是历史延续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放眼世界的需要。无论从地理历史、文化渊源、工业文明还是从经济支柱上看,“大兴炉冶”的大冶必须得以传承。 希望黄石能够带动大冶一起发展,但不希望以牺牲大冶来换取发展。 观点五:势在必行 无论是从发展大势、从地缘政治、从两地交流、从经济依存度上看,大冶和黄石都具备了融合的条件。黄石城区发展空间已极其有限,随着环大冶湖生态新区开发建设,将进一步推动黄石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对接融合、一体化发展。黄冶两地融城能带动三地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当前阻碍黄冶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人动辄以知名度、历史来说事,煽动不明真相的民众抵制融合。当然在市场经济时代,充分利用地方知名度、发掘历史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们还要正确认识历史,正确的看待知名度问题。 热观点: 热点君之所以发起这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不是为了刺激大家的敏感神经,而是希望大家从历史沿革、地域人文、行政区划、经济政策以及现实的层面来剖析一下黄冶之间恩怨纠葛的缘由,解开心结为两地共同发展建言献策,希望两地人民能不忘历史、正视现实、求同存异、协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