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学习

 江山携手 2016-05-31

翻开古代诗词,你可以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读辛弃疾陆游,你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生命力;教育需要诗意,诗意让教育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追求产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铿锵有力;追求产生诗意,诗意使追求的调色板光彩照人。

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这没错。但不必为此走向另一极端,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让听众自去体味;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去欣赏;教师讲课,言简意赅,故意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读书可以广智,宽恕可以交友。当你有机会读书的时候,请不要放弃读书的机会。当你能以豁达光明的心地去宽容别人的错误时,你的朋友自然就多了。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时间好比一个良医,它能教我们医治流血的伤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它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人应具有的反抗精神;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遣,消遣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的放歌、仲夏亭榭里的弄弦、深秋山林中的独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心灵的依傍,是生命的落脚处。

学问是人类库存的金币,你主动地去觅取,它会热情地向你赐予。学问是人类进步的良种,你不能吃一粒,算一粒,而应该种一粒,绿一片。

并不是人们所吃的,而是他们所消化的,使得他们强壮;并不是我们所获取的,而是我们所节省的使得我们富裕;并不是我们所读的,而是我们所记忆的,使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

真正的学者就像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得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是你可以做执着的绿碧。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就会感到生命的意义。

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收获了累累的果实;当圣洁美丽的雪野悄然消失后,我们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当一轮辉煌的太阳隐退后,我们欣赏到充满诗意的月亮;当童年的天真和稚趣离我们远去后,我们却拥抱了朝气逢勃的青春。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获得。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求知需要勇气,任江涛排空,任海浪呼啸,求知者无所畏惧。求知需要坚韧,任山涯陡峭,任沟壑幽深,求知者决不退缩。求知需要寂寞,任驼道漫漫,任逆风凛凛,求知者心有绿洲。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疑难是求知途中的横杆,对怯者是此路不通的标志,对勤者是促使飞跃的动力。

杂草多的地庄稼少,空话多的人知识少。

知识是浩瀚的大海,而创造却是注入大海的一股清冽甘美的聪明泉。

在知识大海的岸边徜徉,只能得到一丝泡沫,一簇浪花。只有不畏风浪投入知识的海洋,练就驾驭风浪的本领,才能获取大海中取之不尽的宝藏。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深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

如果无情的岁月曾把青春消磨,朋友,知识可以填平你额头的沟壑。

走进图书馆,求知者绝不是为了摘取几束媚丽的花朵去炫人耳目,而是为了采撷智慧的良种。

墨守成规,只能原地转圈;勇于改革,才能力争上游。

一餐美食,解不了一生之饥,一点成绩,堆不满事业之海。

好吹的,在喋喋不休的编造与炫耀中消磨;好学的,在知识的矿藏里默默无声的挖掘。

百米短跑,需要冲劲;万米长跑,需要耐力。求知,不仅需要有百米短跑的冲劲,去扫除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又要具有万米长跑的耐力,去长期地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面对汗水,懒汉说:是污浊,臭垢!勤者说:是玛瑙,珍珠!

未经开垦的心田犹如那未经开垦的荒地,杂草丛生;而荒地一经开垦,再以辛勤的汗水浇灌,就会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

事业带给我们的乐趣,就在于怎样跨过一道又一道栅栏;平坦,倒显不出我们的脚力与速度。

假如我是一片云,我不会在天空中游荡,我将化作一滴滴雨点,洒在枯旱的禾苗上。

耕耘者手上的茧花,是秋收时的谷仓;而额头上的道道细纹,则是生命的诗行。

弹矢横飞的战场上可以出英雄,精密复杂的仪器前可出英雄,默默无闻的工作中照样可以出英雄——因为英雄热爱每一寸土地,重视每一个领域。

锲而不舍地学习,就象玉石上的雕刻一样,日子虽长,字迹依旧清晰;不求甚解的读书,犹如沙石上的记录,后面正在写,前面已被风沙吹盖得无影无踪。

踏实,是学有所成的根本;马虎,则是求知的大敌。

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

魏书生谈读书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转变。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办法。

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送大家两句话,一句是“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第二句是“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读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意义是,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则是很难的。

一位外国学者在他的《教育目的》一书里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然而,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学什么?我们固然要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不难想象,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果厌恶读书的话,那实在是可悲的。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

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把学校办成书籍的王国,师生们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学校必将更加美好。

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呢!”

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有人说,当前中国社会有三大污染——权力污染、信用污染、环境污染。其中信用污染的源头便是没有读书风气而导致了国民素质下降。在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中生存,生活变得越来越沉重,每一个成员都在承受着没有信用的痛苦。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便是人的现代化,没有读书的社会氛围和风尚,没有学习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又从何谈起。

有人说,看一个人是不是有志向有出息,或者说,人和人的区别差别主要看两点——一是看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看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

要读书就要学会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是要有一点精神和追求的。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和教育应有的力量。

吴非谈读书

要培养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只有抛却杂念返其本,为教师创设“读书静修”的发展环境。学校“倡导”教师阅读,应当是有些难堪的事。良师兴教,教师不读书,何以为师?学校是传道受业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人,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读书人在一起学习,而不是传授“考试学”,带领学生“模拟”、“预测”、“课课练”。课改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因为相当比例的教师专业素养处在低水平。多年以来,很多学校很重视教师专业进修,提倡读书,用尽激励措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持之以恒的并不多,一些学校的“读书会”也偃旗息鼓。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可能还在于功利主义观念作祟,缺少正确的阅读理念,没能把阅读真正当作教师的生活方式。

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永远有阅读时间,不存在什么困难,不会受任何利益的驱动;而不想读书的人,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一大堆理由。

如果让浮躁的风气使校园成了无知的乐园,那么真正的读书人反而成了另类。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生很难成为敬重教育敬重知识的人。

读书风气的形成不可能依靠强制性管理。不可否认,在当今风气之下,指标考核考查对落实某些工作有促进作用,但如果规定教师一年的阅读量,规定撰写读书笔记的数量,不可能有什么效果,倒有可能让一些人在“应付”中对读书产生反感,——我们不也常看到那种在教师的耐心教诲下仍然“厌学”的学生么?

目前学校最大的隐患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真的想做点实事,不如清静无为,为教师创设发展的环境。我主张采用“静养式阅读”,——什么具体要求也不要提,更不用指标考核,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读三年书,庶几可找到做教师的感觉,学校的面貌肯定也会好起来。

教师本当是读书人,可是现今教师的阅读量低得可怜;教师要学生读书而自己不读书,学生读了书之后便看不起教师;一些教师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会形象很差。只提“静养”,让老师们的心静下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

学校往往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自觉地读书,虽然这样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读书人,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与周围的环境往往格格不入,也不为大家接受。无孔不入的功利主义带来的浮躁之风,制约了教师的进步。

作为一种生命方式,阅读只能是“个人”的追求;阅读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因而只有“个人阅读”才能真正获得教养。同样,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而产生的,绝对不可能由于一个政策,一项措施而“雨后春笋”般地生出,外部的环境至多“催生”,“促进”,没有种子不行。

很多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也都很重视曾有过的读书静修经历。但凡最终形成有价值记忆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现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正是一名教师专业进修的好时期,无论如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空间,如何抵御诱惑,拒绝平庸,需要有明智的选择。

读书需要交流,可以有读书会、书友会,然而前提必须是个人的阅读。个人的阅读是自由的阅读。读什么类别的书,一名教师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作为“师”,应当比学生善于学习。

静养式阅读是非功利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不要作任何硬性的规定,因为是“静养”,可以随心所欲。同样,一部分人读这样的书,一部分人有其他感兴趣的阅读领域,是很好的状态。许多有独特见解的教师,观察他们的成长经历,几乎都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视野和丰厚的阅读积累;他们能长期自觉地阅读,如果一段时间没读什么好书,就觉得过得不愉快;他们善于探索与发现,他们总是能通过阅读中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的事物;他们也勤于思考,乐于交流。

如果没有具体要求,万一老师们仍然打牌玩乐,怎么办?这种情况可以忽略,因为读书是个人的选择。在任何社会的任何职业群体,追求灵魂幸福的人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因而,对教师的阅读,不必提太高的要求。简而言之:一部分人追求这样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选择一种生存方式。当下中国,在一所学校,只要有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教师是真正的读书人,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算是很幸福的了。因为在这里,他能看到“精神明亮的人”,他能找到人生的精神标杆,他能跟随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学习。

梁恕俭谈读书

在候车或开会时,如果手头没有点阅读资料,我会非常不安。为了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我每周都要准备五六张待背的古诗文,巴掌般大小,揣在兜里,以备不时之需。“一日不读书,味同嚼蜡;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黄庭坚这句话算是说中了我的心坎。

我读书几乎没有功利思想,就是觉得艺不压身学无止境,多学点东西没有坏处。不管是有为而读,还是无为而阅,读书让我充实,让我活得有滋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书本的滋润,缺少智慧的阳光,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干缩枯萎,思想底色就暗淡无光。为人师者,本应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化的理论素养,宽厚仁爱的人文精神,独具魅力的人格品质。这一切无不建立在广泛吸收优秀文化精髓和接受名家大师经典洗礼的基础上。多读一点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就会多一分高雅的品位;多读一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就能多把握一分教育的真谛。

在我眼里,阅读的缺少、学识的不足,是压力,是刺激,更是动力。坐在办公室里,眼前摆着那么多需要看我也爱看的教参书,就像财迷发现了一处宝藏一样,贪婪得什么都想攫取;听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我就恨不得一下子变成个李镇西、魏书生;读读教育信息,看看人物传记,就觉得眼前的分分秒秒都是那么的珍贵。

我从不盼着下班却享受着上课,从不盼着放假却期待着开学。书本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意人。单调的课堂因书香而激活,狭小的陋室因书声而灵动。妙语连珠,师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智慧;口吐莲花,启迪思想的光辉照亮了时空。轻盈地挥洒,黑板上传承着历史与文明;无声地交流,作业里镌刻着永恒的鼓励与关爱。在课堂上,我终于找回了自我,平时不好言谈的我在课堂上豪情万丈,激情飞扬!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就悔恨自己虚度的时光;读读那些文采横溢的华章,就觉得自己特别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见贤思齐,鼓舞我加强修养;只争朝夕,督促我一刻也不敢放松。与之俱来的危机感带来了压力也给予了动力;给了我争分夺秒的紧张,更赐予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