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加索真迹北京展

 书画雅苑 2016-05-31

       20世纪最伟大的10位艺术家之首;全球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中独占4幅;一生创作近5万件作品,即便全年无休,平均到每天1.5幅。乍一看这些描述,分明就是业界劳模啊。明明可以靠才华,人家还这么拼,他不称大师谁还称大师?!而能够集这些特质于一身的画家,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毕加索。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图2)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总是在书面上了解大师显然不够过瘾,这次机会来了。

正在北京山水艺术大道山水美术馆展出的“毕加索走进中国”大展,共带来毕加索真迹83件,以及记录其生平的84幅摄影作品。据了解,绝大部分作品系首次来华。

这是否也就意味着,毕加索那些如雷贯耳的经典名作将在华得见真章?

《亚威农少女》

《格尔尼卡》

       不过,这次来的作品可并非这些经典作品,而是想要呈现你不熟悉的毕加索。甚至可以说,人们对这些毕加索作品可谓闻所未闻,这是因为它们此前曾经散见于世界各地,归拢起来相当困难。

       此次展品选择上,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人们平常很难得一见的作品。因为只有看到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才可能拓宽你的眼界。——弗朗切斯特·卡洛·马泽奥,意大利人、策展人。而这很可能是如此规模的大展最后一次来京,因为它真的很花钱啊!「此次展出作品来自5个国家的8位著名收藏家的私人收藏,总价值约10亿欧元,是北京历史上首个展品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毕加索原作展。艺术形式涵盖油画、版画、素描、手稿、雕刻、陶瓷等,贯穿了毕加索大半个世纪的艺术人生。」光聊钱也没意思,不如让我我们走进展厅,看看此次展出的宝贝到底有哪些吧。

《火枪手》

       展览的第一个区域是油画作品区,其中《火枪手》是毕加索最知名的代表系列作品之一。

《米连娜肖像画》

      《米连娜肖像画》也是意大利一家公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重量级毕加索油画,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了一位女性的动与静。这些作品分别展示了毕加索在写实主义、抽象画与立体主义方面的艺术造诣与成就。在本次展览中国策展人田达治看来,展览一大亮点就是带来了他早期的写实作品,“让我们可以完整地认识他。而不是只要提起他,人们印象里闪现的就是那种耳朵和鼻子错位的风格。”

《花》 纸本色粉

       蓝色、黄色、红色,翅膀、太阳、花火,不规则的图形以对称的格式交拢着,没有多余的色彩,在白色背景上创造出童真式的艳丽,宛若幼虫化茧成蝶,又似天使展开双翅。纯形式的物体在毕加索画笔下,巧妙地剪接、拼凑,展示出绝妙的新构接。

巴塞罗系列之母亲和包着头巾的小孩

       进入展厅中央,几乎可以看到一整部版画艺术史——一组《巴塞罗那系列》的彩色石版画颜色绚烂、造型生动而且细腻,毕加索用这种高难度的版画技术完成了油画和素描材料所限而无法表达的画面语言。

       可以合理想象这样一幕画面:古稀之年的毕加索像一个玩儿泥巴的孩子一样,在他的陶瓷工作室里摆弄着各种陶土陶泥,欢快玩耍中,不经意间把他几十年的艺术造诣融入其中。他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和心里爱着的美人、花鸟鱼虫,任意地描画在这些可爱的器皿上面,从此世间留下数量惊人的陶瓷艺术作品。

木质猫头鹰

      “这些他晚年的作品,你会感觉它们就像玩儿一样做出来的。”田达治讲述了一则毕加索晚年与齐白石的陈年往事:1956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教授访问法国时,把荣宝斋印制的一套木板水印《齐白石画册》带给毕加索,半年以后,当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再次见到毕加索时,他竟然发现对方正在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在毕加索主展厅最里侧,还展示了十件齐白石经典大写意水墨创作。这一次,中西方两位伟大的艺术家算是真正“相会”了。
       虽说毕加索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毕加索其人对普通人来说,其实依然十分神秘。“有次毕加索去一家餐馆吃饭,他想随便画一张画以抵作饭钱,餐饮老板要求他在上面再签个名,他立刻回应说,我只是吃顿饭,又不是要买下你的餐馆。”本次展览策展人弗朗切斯特.卡洛.马泽奥说,毕加索其实非常幽默,他甚至还常常作诗。“在尝试新技术的道路上,毕加索几乎是永不停歇的。不过,他认为技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作品需要它时,它才变得有存在的意义。如果只是为了让技术变得完美而存在,那么它就已经是是死亡的技术了。就像文学中的句法,它是为了写小说而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更自由地去写作。”“在动笔画之前,他并不是每一次都清楚自己要画什么,而是边画边不满意,进而愤怒到不断修改,这个过程也是他对艺术探索的过程。毕加索从来是用他的第三只眼在创作。第三只眼就是他的想法,他的灵魂。尽管灵魂是看不见的,但它是你活着的证明。”83岁的安吉拉.奥奇宾蒂现为意大利米兰一所美术学院的版画系教授,这一次她也来到中国,为她的老师也是故友的毕加索的展览捧场。16岁时,她曾经以助手的身份与毕加索在同一间版画工作室共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