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被翻过的时光 牟岩

 若飞若扬1963 2016-05-31
那些被翻过的时光 牟岩
 翻过的书,看上去比新书要厚一些,有些地方可能翻看的时间长,留下了折痕,把书静静放那儿时,纸页会微微鼓起,仿佛随时准备翻到那一页,让你重温那页的内容


那些被翻过的时光

牟岩



仿佛带着一声叹息,又一册书的最后一页,轻轻翻过了。

这是我和这班学生一起翻过的第二本书了。下一次再翻开新书的时候,他们就该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时间过得真快。

翻过最后一页,我走下讲台,站在他们的桌子中间,问他们,这一刻,有什么样的感受衍生于心际?他们都还小,被我的话问得有些发愣,没人回答我。我却感慨起来了。

每年每学期,都会和学生们一起翻开一册新书,当然也一定会一起把这册新书翻成旧书,却似乎从未多想过什么———有什么呢?这一切不是很正常吗?可是,在这翻开与翻过之间,却隐含着一些东西,有待于细细体味,认真挖掘。

一册课本好比一段里程。翻开是启程,翻过时便是到达了。我们一路上不断遇到一些著名的人物,他们在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的造访,并引领我们去领略他们的风景。

我们这学期的第一站,便是邺下,在那里,我们邂逅了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领略到建安风骨的沉郁苍凉,后来,我们去拜访了陶渊明的田园和王维的山水。随李白一起历经蜀道的艰难,陪杜甫一起登高,听白居易唱《长恨歌》。最后那站是晚唐,是李煜那无言独上西楼的背影,和载着长长愁绪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在这一行程结束时我想,学生们喜欢我这个同行的伙伴吗?这一路我们走得是否稳当、扎实,是否轻松、快乐,检视行囊,我们有着怎样的收获?我们知道那个终点就在那里,到了某一天,我们便将到达。我们的目的不是匆匆完成它,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途中都经历了些什么。

这样,一册课本又好像一幕戏剧。翻开是新戏的开幕,翻过时便是演出的结束了。

当曲终人散,在低垂的幕布后面,静静回思那过去的一幕幕,自己在这出戏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是那一代枭雄曹操?还是豪迈的李白,抑或落寞的李后主?也许,我们在这样的一幕戏剧中,把这些人物都一一扮演了一遍,我们班有34个同学,那可能就有34个曹操或李白。我们走近那些角色,揣摩他们的心思,体味他们的情怀,渐渐有了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切感受。

我们也许不是最好的扮演者,许多时候,我们都要等到谢幕之后才发现,在这出戏中,自己留下了太多遗憾。我们会想,若能重来一遍,自己一定会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脉络,把他的欢情悲绪表现得更充分。可我们知道,幕布拉上,一切都已结束,这出戏也许还会再演,可扮演者再不会是这样一些人了。

好在,这一幕结束后,我们还可以期待下一幕。

我能跟这些学生一起翻过的书,算算也只有6本吧。3年后他们升入大专部,就该转向专业学习了。3年,原来觉得不短的时间,被6本书那么一划分,一下子变得屈指可数了。到他们把那所有的书本翻过,离开这里时,回首来路,会不会蓦然心惊,发现原来所有的日子都凝在一册册的课本中,被束成小小一捆,轻轻一拎就可以带走了。我们的岁月,总是借这样一些具体的东西去体现或留存着。

有一些学生,走的时候,挥一挥手,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于是真的什么也不要了,连在这里用过的铺盖和那些书,一起弃掷在空空的宿舍里。我总是替那些孩子难过。纵然不必背着往事上路,但那些流逝了的日子,不该留下点什么作纪念吗?其实,他虽然能扔掉那些翻过的旧书,但那些与书相凝在一起的日子却永远无法扔掉。

翻过的书,怎么看也不是刚拿到手时的样子了。

翻过的书,看上去比新书要厚一些,有些地方可能翻看的时间长,留下了折痕,把书静静放那儿时,纸页会微微鼓起,仿佛随时准备翻到那一页,让你重温那页的内容。

我注意到我的学生们的书。有的孩子很仔细,小心地取放那些书,让它尽量保持那种初始的样子,做笔记时字写得很认真,似乎要让自己的笔迹与那些铅字相称;有些孩子则大咧咧的,大32开本的书,拿的时候,毛毛糙糙的,不小心就会掉到地上,慌乱中去抓时,又把某张书页给撕破了,而他在一愣之后,把那个书角往书中一折,于是他就有了一个意外的书签,每次翻开都会首先打开那一页,那半张李白或王维就仿佛一个无声的责备,不知那个粗心的孩子是不是读懂了。

学完了的课本,为了复习会再次翻起。但这时的翻起与第一次打开它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所有的未知,变成现在或深或浅的印象。那些课文仿佛刚来报到的新生,一开始你和它们彼此谁也不认识,经过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你知道它们了,有的变得熟悉,见到时会自然而然地用亲切的笑容打个招呼,有的甚至成为你的好友,从此一直陪伴着你。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们熟悉每一篇课文,就像熟悉每一个同学一样,他们善于把那些新认识的人变成自己的朋友,所以到考试时,他们一点不怕,因为他几乎熟知他们每一个,偶尔有什么不了解的,考完后查到了,就再也不忘。这样的学生总是特别招人喜欢,他们是真正把书当作良师益友去看待的,而书对这样的朋友也从不吝啬。

而我的书里划满了或直或曲的线条,它们记载着我备课时的思路。那些写在书眉或边框上密密的字,是我读书时偶发的感慨或突然获得的灵感。来不及找纸,顺手就记在了书上。我的许多论文或随感,都是由这些散碎的语句生发而成的。

以前曾先后几次教过同一门课,教材多半没有什么变化,但我还是喜欢用新的书。我喜欢体会那种和学生一起翻开一册新书的感觉。那时我觉得我和他们站在同一个起点,就像我们背着行囊一起出发一样。纵然那条路可能我已走过几次,但我始终相信,换一批同行者,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如果仍然用那本我做满记号的旧书,我会感到一种全无新意的重复,一切都似乎了然于胸,一切变得枯燥乏味。我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失去讲授的热情,而这会直接影响到我的学生们,他们会很敏锐地感知到我的情绪,从而失去探索这门课或这册书的兴趣。即使是以前教过的内容,我仍然会小心对待,不敢马虎。的确是这样,以前教过的课,换了一批学生再讲,都不可能完全照搬旧教案,哪怕是曾经精心准备过的课,再讲时也需要重新构思。

那天吃饭时跟女儿说起这个题目,女儿一愣说:“怎么是这样沧桑的感觉?”那天我们就这个题目说了好多话,这个话题也许有些感伤,也许有些沉重,女儿的眼中一直泛着盈盈的泪光,她却又一直在微笑着。我心中一动,望着女儿,发现她真的长大了。她明天就要中考了,对她而言,属于她的那册叫“初中”的书即将翻过,她后面要翻开的那本书标志着她生命的另一段里程。在这样的时刻,仔细体味一下心中的感慨,对她以后的成长应该是一件好事吧。我把这称作是一次心灵小结。

第一次领着学生翻开一本新课本时,我跟我的学生年纪差不多,如今,我的学生跟我的女儿差不多大。如果把一生比作是一本书,我这册书翻到今天,该算翻了一半了吧?我在自己的这册书中留下了些什么内容呢?其中每一页我都是用认真的态度书写过吗?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章节?有哪些精彩片段?败笔何在?需要修改的地方在哪里?真的希望最后那页翻过时,可以说一句:这册书我认真翻过了。

我的学生也在用这个题目作文,不知他们会怎样去感受这些,又怎样去表达。我想,即使他们现在还不懂得感受或体会,明年,或者后年,或者今后的某一天,他们会蓦然感知到那种岁月流逝永不再回的锥心之痛。那时,他们一定会明白,这种痛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成长。

《中国教育报》20107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