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
2016-05-31 | 阅:  转:  |  分享 
  
两类基本的人际双向交互(实时同步与非实时同步)在学生支持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和对远程教育实践的意义。

实时同步:

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可以继承课堂教学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语言的交互之外,教学交互的形式还有体态语言的交互和师生感情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及表情交互,无一不传递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掌握了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会及实地捕捉这些信息进行数学调控,并通过交互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感情交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这种交流是一种互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非实时同步:

非实时交互适应远程教育的非时间限制性。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遵循时间的原则,课程的安排与教学实施都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有一定时间的限制,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时间观导致两个弊端:一是限制了教育的时间总量,使得个人只能十分有限的拥有受教育的时间;二是降低了对于时间的利用率,使得个人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教育。而远程教育中提供的非实时交互可以打破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它提供给学习者与老师、学习者与学习者进行非实时交流的条件,以满足师生之间在时间不同步的状况中进行教学活动的要求。可以让学习者在宽松的时间内任意安排教与学的活动,自主进行学习,最终实现接受远程教育的目的。

非实时交互符合远程教育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起辅助指导作用的老师和帮助作用的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最终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远程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远程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学习的条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实时交互在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方面远不如非实时交互。在即时交流中,受者往往忙于接受传者传授的信息,而无暇对这一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造成流于形式的囫囵吞枣,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建构。而非实时交互,可以形成传者不在场的情境,留给受者充足的时间,把接受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产生同化或者顺应,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交流中,学生总是由于教师的在场而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远距离课堂的实时交互中,虽然教师的实体并不在场,但视频与音频系统却将教师生动的推到学生面前,客观上仍然造成了教师在场的效果。远程教育中的非实时交互却正好可以将学生从这种传统的老师为学生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关系中解放出来。

在远程教育中,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可以辅助完成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师生间教学的交流,还可以帮助同学们进行协作学习。而作为远程教育中主要的交互形式,非实时交互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在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后,借助非实时交互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献花(0)
+1
(本文系李佳佳教技1...首藏)